摘要:在城市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存在許多制約因素和一些矛盾。城市本身就是一個生態系統和自然系統;象其他生態系統一樣,同樣具有三個重要特徵。作者詳細介紹了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環節和措施。
一、中國城市進人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新中國成立以來城市發展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進入80年代以來,中國城市進入快速發展時期。1978年中國城市的數量為193個,到了2000年,中國城市667個,比1978年增加了474個,平均每年增加21.5個城市。在667個城市中,200萬以上人口的超級城市13個,100萬~200萬人口的特大城市24個,50萬~100萬人口的大城市49個,20萬~50萬人口的中等城市216個,20萬人口以下的小城市365個,除了設市的城市外,還有建制鎮2萬多個,城市化水平達到36%。
城市經濟社會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和進步。
進入21世紀,我國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並在21世紀中葉,即新中國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城市作為先進生產力代表的地域空間,將率先進入小康社會,並實現現代化。因此,進入21世紀城市的發展任務和模式必須適應新的歷史時期發展的需要,形成新的特點:
(一)城市以數量增加為主向以建立和完善城市體系為主發展。新時期一方面要繼續增加城市的數量,另一方面更要著重於建立和完善城市體系,使各種規模、類型、地區和特色的城市比例恰當、結構合理、發展協調、特點突出、作用明顯。2020年全國城鎮化水平達到50%--60%,並建成完整的、合理的城鎮體系。
(二)從規模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發展。此前20多年各級各類城市的發展以人口的增加和規模(土地)的擴大為主要方式,那么進入21世紀則要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主。對城市經濟結構,特別是產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以適應實現城市現代化和新經濟崛起的需要。追求經濟效益、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注重城市的發展質量,包括城市運行質量、組織質量、產品質量、建築質量、居民素質等。
(三)以物質消耗型向以人才培養型發展。新時期,是全面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和知識水平的時期,資訊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可以極大地節約能源與材料,以及其他物質,充分發揮人的智慧和創造力,實現城市發展以人為本。
(四)城市經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塑造節約型城市(水源、能源、土地的節約)、生態城市、綠色城市、花園城市、衛生城市等。
(五)城市居民由單位包乾制向社會化、市場化、社區化發展。中國計畫經濟時代,城市居民的工作、居住、醫療、退休、養老等基本上依賴於單位(企業機關、團體等),城市的社會化、市場化程度很低,社區沒有發展。經過城市改革,改變了這種關係,居民擺脫了對單位的依賴,經濟上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大大加強,建立起社會主義新的城市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同時,居民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和提高。
新時期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體現城市發展的整個過程、每一環節、各個方面,既是過程,又是結果。
二、目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矛盾
我國城市可持續發展存在許多制約因素,存在一些矛盾,突出的是:
(一)水源短缺,管理欠佳。水資源是城市興起和發展的生命線。水是城市最重要的資源,它會促進或限制城市的成長和發展。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家,水資源人均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13個貧水國家之一。正常年份全國城市缺水60多億m3,667個設市城市中,約有400多個城市缺水,常年供水不足,其中近150多個城市嚴重缺水,日缺水量達1600萬m3。其中32個人口在100萬以上的大城市中,有30個長期受缺水的困擾,每年因缺水影響的工業生產總值達2300億元。缺水給城市的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造成一定的困難,增加了經濟負擔,一些城市在乾旱季節不得不採取限水措施,甚至實行定量、限量供水。
(二)土地有限,城鄉爭地。21世紀,是中國城市化加速發展的時期,目前全國的城市化水平為30.5%,城市人口為3.89億。按照專家的預測,到2010年,我國的城市化水平為40%,2020年為50%~60%,這就是說,在未來20年內城市人口要增加2.6億~3億的人口,即每年增加1300萬人口。如果按照一個城市居民人均100㎡用地計算,每年得增加用地1300k㎡(195.2萬畝),10年就增加13000K㎡(1952萬畝),20年就增加26000k㎡(3904萬畝)。況且,隨著城市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人均用地,特別是居民住宅用地會普遍增加,人均居住面積達到9.8㎡,到2010年達到20~25㎡。此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都需要大量土地。如果沒有足夠的土地供應,城市化的目標就難以實現。眾所周知,增加綠地必然增加城市的用地,按照目前的城市用地總量2萬k㎡計算,如果增加1%的綠化面積,就是200k㎡的土地,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三)城市人口膨脹,就業壓力加重。由於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城,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導致一部分職工下崗,形成城市就業的巨大壓力。據統計,近年在北京市居住一天以上的外來人口為215.8萬人,其中169.8萬人從事務工經商,相當於北京市職工總數的37.4%。上海市目前有340萬外來民工,上海市民工總數相當於上海市人口總數的1/4。上海市僅城建系統就有外來建築隊700多個,民工35萬多人。
小城鎮是吸納農村過剩勞動力和人口的主要空間,但據調查,一些小城鎮已人滿為患,就業壓力很重,如果沒有經濟的明顯發展,企業的大量增加,繼續吸納人口存在一定困難。
(四)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水污染是城市環境污染最突出的問題,也是城市居民受害最深的問題,反映最強烈的事情。水污染的原因很多,包括國家重要水系的嚴重污染,城市產業對水源的破壞,城市地下水50%受到污染等。同時,海水污染也越來越嚴重,對沿海城市的危害不容忽視。
自進入90年代以來,大氣污染Et益突出,成為人們最焦慮的問題。部分大、中城市出現煤煙與機動車尾氣混合型污染。
1998年,全國煙塵排放量1452萬t,二氧化硫排放量2090萬t,60%以上的城市大氣二氧化硫日平均濃度超過國家三級標準,全國酸雨面積占國土面積的30%左右。全國每年排放固體廢棄物6億多t,累計占地6萬多h㎡。
汽車尾氣污染愈演愈烈,特別是汽車發展較快的大城市,尾氣污染已經上升為大氣的主要污染。我國公眾的汽車保有量儘管只有美國的1/100,但我國100萬輛機動車污染卻相當於西方國家的800萬輛的水平。
除了水體污染、大氣污染外,固體物污染也很突出。據建設部提供的數字,全國城市年產垃圾量已達1.5億t,目前每年還以8%到10%的速度遞增。全國垃圾堆放總量已高達70億t,在全國667個城市中,有200個城市出現垃圾圍城的局面。
除了傳統的污染外,近幾年來又出現一些新的環境污染源,如電磁環境污染、視覺環境污染等,另外城市的光污染、白色污染、人工白晝和燈光污染也日益突出。
(五)道路擁堵,交通緊張。1)道路堵塞,行車不暢,車速緩慢,效率低下。在交通擁擠的市中心地區,在上下班的高峰時許多車輛行車不暢,車速很低,公車只能以每小時5~7km的速度爬行。“城市一大怪,汽車沒有人跑得快”;2)事故較多,損失慘重;3)停車場明顯不足,占路停車現象嚴重。機動車違法擠占道路,亂停亂放,毀壞綠地,堵塞交通,破壞環境,影響社會治安。
(六)地區差異明顯,貧富分化凸現。在全國667個城市中,東部地區占44.6%,而西部地區只占18.1%,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東部占的比重更高,而西部地區則更低,大城市絕大部分集中在東部和中部,西部只占全國的4.2%。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城市和城市經濟發展,新興城市大量建立和發展,而西部地區城市發展緩慢,因而造成城市發展不足,經濟落後。至目前為止,東部地區9個省區(JF包括中央直轄市)有縣級單位共698個,其中縣級市193個,縣435個,兩者的比例是1:2.25,中部地區共有縣級單位707個,其中縣級市155個,縣552個,比例為1:3.56。而西部地區,共有縣級單位721個,其中縣級市72個,縣669個,比例是I:9.29。這說明,西部地區的城市發展遠遠不及東部,也不及中部。
(七)城市人口素質擔憂,老齡社會問題多。我國城市絕大部分是改革開放以來發展起來的,城市居民新增的人口,許多是新近剛從農民轉化過來的或從農村來的流動人口。素質參差不齊,城市意識差,存在很多不適應城市的農村習慣,不習慣城市的生活方式,不熟悉、不遵守城市行為規則,甚至破壞城市規則,最終不利於城市的管理。
城市的整體文化水平和知識層次低,不能適應城市經濟發展,特別是高新技術和通訊產業發展的需要,許多勞動力只能從事一般的體力工作。因此造成城市結構性失業。據調查,在下崗人員中,下崗比例與文化比例是成正比的。即文化程度越高下崗職工就愈少,反之亦然。
與此同時,城市老齡化問題將日益突出。2000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達1.32億,約占總人口的10%。2020年將達到2.3億,占總人口的15%。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經步入老齡化的城市。城市老齡化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經濟問題,加重了工作人口的經濟壓力,需要社會提供老年公寓、護理院、托老所、老年人飯桌、入戶護理、入戶家務料理、送飯服務等。從社會的角度上說,增加了社會的負擔。
三、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環節和措施城市本身是一個生態系統或自然系統,它同樣具有三個重要的特徵。第一,能量是不停地流動的;第二,物質往往是循環使用的;第三,每一個物種都扮演特定的角色,而且角色是可以變換的。我們須遵循生態系統的規律,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具體地說,實施以下措施:
(一)正確的城市發展觀念和建設方針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中國的城市如何發展和建設,存在不同的思想觀念、模式和方針。觀念不同,方針不同,過程就不同,結果就不同。實際上對城市的現代化,對城市的發展目標存在不同的認識。例如,現在對城市建設,特別是大城市建設,追求大而全,所以,近10多年,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的高層建築和超高層建築象雨後春筍般地拔地而起,玻璃幕牆遍地開花。不說建築成本和投資數量,就是日常的管理和維護,高層建築和超高層建築的能源消耗要比一般的多層高得多,同時高層和超高層建築還帶來城市的其他問題。玻璃幕牆造成的光污染已經是不容爭辯的事實。城市發展是採取“攤大餅”式的擴張,還是“中心城區+衛星鎮”的發展方針。由於中國人口多,如果城市人口集中、功能集中、建築集中,勢必增加城市的人口密度,造成交通擁堵,增加垃圾處理量,增加城市污染,並超出城市有限的環境容量,不利於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是孤立地發展,還是通過地區經濟的發展,建立合理的城市與地區經濟的聯繫,也關係到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城市功能的分散,達到人口的分散和布局的合理,有利於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所以,要有區域經濟的觀念。城市住宅的模式或人居模式,也直接影響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當然,城市是先建設後治理,還是建設與治理同步推進,其理論和觀念都對城市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總之,城市要堅持可持續發展,必須使包括住宅建設、住宅模式在內的整個城市建設和城市模式,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富有特色。為此,不同的城市需要研究和制定不同的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和方針。
(二)經濟結構調整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產業結構不僅形成產品結構,而且是能源結構、居民結構、人才結構、用地結構的基礎,城市的模式是輕型還是重型的,城市是高投入低產出還是低投入高產出,主要決定於城市的產業結構。一個城市產業結構必須合理、最佳化。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效益就不可能高,就不能持續發展。在現代城市中,產業結構的配置和選擇,要儘可能地從依賴物質資源向依賴經濟資源、人才資源、知識資源轉變。一些資源型城市更需要調整產業結構。
1999年,煤炭在上海市一次性能源消費中仍高達69%,對環境造成很大的壓力。能源利用效率低,上海仍以石油、燃煤以及電力為主。風力、太陽能利用比較少。我國處於工業化的中期發展階段,工業發展需要大量用水。據水利部門的訊息,全國工業用水一直在增加,目前已占全國總用水量的17%以上。而且工業用水效率低,我國工業萬元產值用水量為103m3,是已開發國家的10~20倍。目前我國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只有30%左右,遠低於已開發國家75%的水平,單位GDP用水量是已開發國家的15倍到100倍。水的重複利用率為50%,而已開發國家為85%以上。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的發展,特別是賓館飯店的建設,成為又一個用水大戶,給城市用水造成巨大的壓力。
(三)基礎設施建設是可持續發展的物質技術保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從三方面影響城市的可持續利用。第一,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程度、技術水平、質量標準,直接體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涉及到對資源的利用,都與城市環境有關。中國近幾年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到2005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積達22㎡,燃氣普及率達92%,人均道路面積10㎡,電話普及率65%,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增加到8㎡,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45%,空氣品質滿足二級標準的大中城市增加到70個。基礎設施的完善有利於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第二,城市基礎設施自身的結構以及合理性,例如,交通與通訊的某些功能具有一定的替代性,既要合理的配置,又要合理的選擇;第三,城市基礎設施的管理和經營。例如,水的管理體制、管理方法、收費標準必須有利於水資源的合理和節約利用。用水“吃大鍋飯”,水費過低肯定不利於水的利用,不利於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而我國開展城市基礎設施的經營有利於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城市建設、環境建設、形象建設同步和協調,處理好草坪與樹木的關係等都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有關。
(四)合理利用土地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土地是城市的依託,同時城市土地也是城市的資產,但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資源,是非常有限的,合理利用土地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和根本。合理利用城市土地關鍵是調整和形成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最佳化功能布局。為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制定科學合理的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規劃,進行合理的城市設計,進行適度開發。但這並不意味城市土地的利用強度越大越好,城市建築密度和容積率越高越好,因為這樣勢必影響城市的其他經濟、社會和環境指標。
(五)全面提高城市居民素質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可持續發展應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城市居民是城市的創造者,是城市生產力的體現者,是城市發展的動力。所以,城市居民的構成和素質,是決定城市發展水平和速度的關鍵,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居民的優良品質、較高的文化水平、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習慣、正確的消費觀念、融洽的社會關係、積極向上的精神、先進的文化修養都有利於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人既是城市污染的製造者,又是城市污染的治理者,是城市環境的保護者,所以關鍵在於人。
(六)正確的政策取向是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制度環境。國家對城市發展的一系列政策和城市自己制定的政策,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和制度保證。例如產業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土地政策、住宅政策、稅收政策、社保政策等都涉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為解決城市的交通問題,是發展公共運輸還是發展私人交通,是依靠機動車還是腳踏車,都是一個政策取向問題。所以,創造一個制度環境或政策環境對於城市可持續發展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相關詞條
-
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綠皮書
《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綠皮書(2011-2012)》基於中國城市化進程,在梳理可持續發展評估理論背景的基礎上,通過城市發展與生態的“兩個半球”思路及其匹配...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
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
《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是郭培章主編,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
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
《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是2010年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胡振宇。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
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協會
本團體的名稱是: 會
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協會 機構發展 業務範圍 組織機構 協會章程 -
城市強可持續發展
《城市強可持續發展》首先詳細梳理城市發展面臨的問題和可持續發展觀的來龍去脈,全面分析了可持續發展的兩種範式,即弱可持續發展和強可持續發展的理論依據和內涵...
內容介紹 -
城市與區域可持續發展
從管理的視角對城市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管理的組織構建進行了分析和探討。第四章...、功能和作用,分析了示範工程建設對於城市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作用。目錄第一章 城市與區域可持續發展基本理論 第一節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理...
內容簡介 目錄 -
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
《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上下)》從可持續發展評估的理論及方法入手,以大量翔實的材料介紹了國內外可持續發展評估指標體系的研究與實際的開發行動,在此基礎上對中...
作者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文摘 序言 -
中國城市無車日
無車日的活動源自歐洲,是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可持續交通活動。每年的9月22日是中國城市無車日,從2007年舉辦,差不多有整整5年的時間了,在全國乃至於全...
節日來源 節日簡介 節日意義 節日目的 北京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