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報簡介
刊名: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
主辦: 中國地質大學
周期: ;雙月
出版地:湖北省武漢市
語種: ;中文;
開本: 16開
ISSN: 1671-0169
CN: 42-1627/C
歷史沿革:
現用刊名: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創刊時間:1955
自然科學版
1.《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是國土資源部主管,中國地質大學主力、的綜合性地學學術理論刊物。原刊名《北京地質學院學報》,創刊於1957年,文革期間停刊。70年代初北京地質學院遷往武漢,學院更名為武漢地質學院。學報在停刊20年之後的1981年復刊,更名為《地球科學一一武漢地質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是教育部主管、教育部直屬設有研究生院的“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主辦、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社會科學類學術刊物。該刊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求真、務實、創新、服務為辦刊宗旨;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為根本辦刊方針,以“廣納百川、兼容並蓄”為根本辦刊理念,實施品牌戰略;堅持匿名送審制度、堅持雙審通過錄用制度、堅持專家審讀制度;目標是努力辦成有鮮明特色、有理論水平、有借鑑意義、有可讀價值的學術刊物。學報的發展
學報復刊至今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復刊階段
第一階段為復刊階段(1980—198;年)主編王鴻禎副主編陶世龍主持工作。盧作祥,聞立峰,徐乃和,楊光榮,王亨君同時參加了復刊工作。在籌備復刊期間克服了遷校帶來的種種困難,終於於1981年正式復刊。經主編和同志們反覆研究,確定學報復刊刊名為“地球科學”,確立了學報的辦刊宗旨,並提出“堅持實事求是、鼓勵創新精神、發揚學術民主,提倡百家爭鳴,繁榮學術出版”的辦刊方針。實踐證明,取名“地球科學”從地質科學的發展和前沿領域的研究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鞏固發展階段
第二階段為鞏固發展階段(1984—1986年)主編翟裕生副主編盧作祥主持工作。在這時的《地球科學》的出刊質量和出版周期漸趨科學和規範化,從刊期上作了改革.認不定期到定期到雙月刊,論文的刊載量大大增加了,學報的發行量達2000餘冊,居武漢高校學報發行量的首位。開拓創新、全面發展階段
第三階段為開拓創新、全面發展階段(1987年—至今)主編趙鵬大副主編王亨君主持工作。1987年11月;武漢地質學院與原北京地質學院合併成立中國地質大學、學報更名為《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投稿須知
1. 中英文對照標題、中英文摘要(不超過300字)、關鍵字(不得少於3個)、中英文作者單位(單位名稱、省市、郵碼)、作者姓名、有效聯繫方式(通訊地址、郵編、電話、電子信箱)。2. 電子版檔案請使用Word-2000編輯,文中圖、表格和公式請用Office軟體編輯。
3. 基金項目及第一作者簡介格式如下:
基金項目:項目名稱(項目編號)
4. 文後參考文獻的著錄應執行國家標準GB/T7714-2005的規定,採用順序編碼制,實引方式在正文中標註,即在正文中用上角標標註參考文獻序號,與文後參考文獻序號相對應。不要使用作者年制標註參考文獻,以避免造成標註混亂。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論文範例
1.面對失控的世界,人類必須做出抉擇——為紀念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大會40周年而作2.環境基本法的發展脈絡——從“人類環境會議”到“環境與發展會議”
3.海洋環境保護和海洋利用應當貫徹的六項原則——人類海洋環境利益的視角
4.揚棄“技術理性”回歸倫理談判——科技知識背景下全球氣候談判法律模式之展望
5.國際河流共享性的法律詮釋
6.生態經濟學建設的若干構想——邊緣交叉經濟學科建設的一般方法論探討
7.馬歇爾經濟生物學思想及現代啟示
8.東部沿海製造業內部結構調整對能源強度的影響機制分析
9.國土資源規章和規範性檔案後評估制度探析——基於制度變遷的視角
10.池田大作的環境危機觀
11.朱熹對《孟子》“仁民而愛物”的詮釋——一種以人與自然和諧為中心的生態觀
12.論環境新聞的特徵表現
13.廣告權力研究的基本問題及模式建構
14.中國虛擬社會管理學術進展述評
15.自主品牌研究的問題與發展探討——一個行銷學的視角
16.中國獨生代強迫性消費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
17.基於學習和參與行為的扶貧項目可持續性的實證研究
18.跨組織私人關係與經銷商速度競爭優勢的關係研究
19.納粹德國政治教育理論體系探析
20.戰後德國政治“再教育”運動及其影響
21.世紀50——70年代聯邦德國政治教育思想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