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熱

中國地熱概述

中國地熱開發利用,隨著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建設的需求,十年來,每年以12%的速度增長,到1998年底,地熱採暖面積已近800萬m²,地熱溫室面積70萬m²,地熱養殖300萬m²,洗浴和溫泉療養1600多處,地熱直接利用規模已逾500萬噸/年標準煤當量。地熱發電裝機29MW,其中西藏羊八井地熱電站容量25MW,年發電1億kWh。
最近兩年,在中國的東北高緯度寒冷的大慶地區和西北乾旱的寧夏銀川地區開展了地熱勘探和開發利用工作,巨大的盆地型地熱資源已被證實。在中國的西南邊陲地區雲南騰衝近代火山地區也開展了以動力開發為主的高溫地熱勘探工作,為擬建單機10MW以上電站提供資源參數,在首都北京市區鑽取到88℃地熱流體,為減輕城市環境污染作出貢獻。
目前,地熱產業化已初具規模,國家正在制訂2001—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規劃,“十五”清潔能源科技發展計畫。地熱開發規模和科學技術將以嶄新面貌迎接21世紀。

地熱資源

通過地質調查,全國已發現地熱異常3200多處,其中進行地熱勘查的並已對地熱資源進行評價中國地熱的地熱田有50多處。全國已打成地熱井2000多眼。
發現高溫地熱系統255處,經過評估總發電潛力5800MW·30a,主要分布在西藏南部和雲南、四川的西部。在西藏羊八井地熱田ZK4002孔,孔深2006m,已探獲329.8℃的高溫地熱流體。
發現中低溫地熱系統2900多處,據調查,總計天然放熱量約為1.04×1014kJ/a,相當於每年360萬噸標準煤當量。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諸省區和內陸盆地區,如松遼盆地、華北盆地、江漢盆地、渭河盆地以及眾多山間盆地區。這些地區1000—3000m深的地熱井,可獲80—100℃的地熱水。

地熱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

根據地熱產業化發展的需要,開展了相應的地熱科學和開發技術的研中國地熱究。
1. 建立了一套比較系統的地熱資源勘查、地熱利用技術和評價方法,包括地熱地質、地球化學、地球物理、航空遙感、鑽探和計算機模擬技術,地熱供熱、地熱烘乾、地熱種植、地熱養殖、地熱開發動態監測與環境保護等等,為中國地熱開發利用走向規範化標準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2. 開發了地熱井的定向鑽井技術(如在天津地熱田施工的一對斜井,一個生產井,一個回灌井),高溫地熱井的井控技術,大於250℃高溫泥漿配方、測試與操作規程等等。
3. 開展了地熱田回灌技術研究,在天津地熱田,通過多年開發與監測,建立了熱儲壓力場與溫度場的采灌數學模型,並通過回灌過程的水化學模型,評價了雙井回灌的可行性。因此,地熱田的回灌技術研究,為我國建立熱儲工程學和最佳化地熱開發,保護地熱資源與環境有著重要意義。
4. 開展井下換熱技術研究,耐溫潛水電泵(80—120℃)技術研究,各種型號耐溫潛水泵已批量生產。
5. 在西藏,以羊八井和羊易兩個地熱田為試點,建立了高溫地熱田質量和能量守恆教學模型,建立了福建漳州地熱田生產管理模型。
6. 對中國近海地壓地熱資源的賦存狀態、分布規律進行了研究,並提出了研究報告。
7. 編制1/600萬比例尺的“中國大陸地區大地熱流圖和溫泉放熱量圖”,為中國地熱資源潛力進行了理論評估。

地熱開發與利用

最近5年,地熱能的直接利用發展很快,尤其是地熱供熱、溫泉療養、遊樂等發展迅速,規模不斷擴大,如在北京小湯山河北省雄縣等地均建立了溫泉旅遊療養基地,在南方的湖南汝城縣熱水鎮建立了以種植、養殖和培育良種的綜合示範基地。
高溫地熱發電進展緩慢,主要原因是:在西藏雲南的高溫地熱分布區,其水能資源也非常豐富,當地熱衷於建造10—20MW的逕流式小水電站,而對建造地熱電站,實施多能互補的認識不夠。但是,無論如何當地小水電站都是季節性的,每年只在豐水期發電3000—4000小時,而枯水季節則不能滿發或停發。為改變枯季缺電現狀,地熱專家提出地熱發電與小水電聯合調度、優勢互補方針,得到了共識,今後地熱發電仍會穩步增長。

地熱發展對策

1. 加強地熱理論與套用技術研究,以市場為導向,積極推進地熱產業化。加速開發中國東部、西北部盆地型地熱資源,形成產業規模。
2. 根據中國地形地質特點,高溫地熱發電必須與當地水電開發、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實施聯合調度、多能互補,充分發揮各自能種的優勢,實現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
3. 加強已開發地熱田的監測工作,最佳化熱田開發,加強熱儲工程研究和環境工程研究。
4. 加強地熱裝備的配套生產,實現系列化、標準化。努力開發耐高溫、防腐和無污染的新型材料以及地熱熱泵設備國產化的研製與推廣。完善地熱生產運營和服務體系,確保地熱產業穩定發展。
5. 加強國際地熱科技合作與交流,推動地熱科學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