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化

產業化

產業化是指某種產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行業需求為導向,以實現效益為目標,依靠專業服務和質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 “產業化”的概念是從“產業”的概念發展而來的。“產業”這個概念是屬居於微觀經濟的細胞與巨觀經濟的單位之間的一個“集合概念”,它是具有某種同一屬性的企業或組織的集合,又是國民經濟以某一標準劃分的部分的總和。

基本信息

基本概念

名詞釋義

◎ 產業 漢語拼音:chǎnyè

(1) [property; estate(s)]∶指家產,如土地、房屋、工廠、農田等(2) [industry]∶指生產事業,特指工業

由來

“產業化”的概念是從“產業”的概念發展而來的,要理解“產業化”,首先需要搞清什麼是“產業”。所謂“產業”指國民經濟的各種生產部門,有時也專指工業。後來隨著“三次產業”的劃分和第三產業的興起,則推而廣之,泛指各種製造提供物質產品、流通手段、服務勞動等等的企業或組織。“產業”這個概念是屬居於微觀經濟的細胞與巨觀經濟的單位之間的一個“集合概念”,它是具有某種同一屬性的企業或組織的集合,又是國民經濟以某一標準劃分的部分的總和。

內涵說明

講到這“化”那“化”,實際上“化”的意思都是大體相同的,是指要形成社會普遍承認的規模程度的過程,通行法則和在全社會範圍內達到通變,以徹頭徹尾地從質的規定性上達到提倡的目標。“產業化”即是指要使具有同一屬性的企業或組織集合成社會承認的規模程度,以完成從量的集合到質的激變,真正成為國民經濟中以某一標準劃分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關於三大產業的劃分是聯合國使用的分類方法:第一產業包括農業、林業、牧業、副業和漁業;第二產業包括製造業、採掘業、建築業和公共工程、上下水道、煤氣、衛生部門;第三產業包括商業、金融、保險、不動產業、運輸、通訊業、服務業及其他非物質生產部門。

那么具體到“產業化”是指“第一產業化”、“第二產業化”還是“第三產業化”呢?如果從整體和歷史的角度看,實際上說到“產業化”的時候,通常就是指“第二產業化”,即“工業化”。工業化是邁不過去的一道坎,無論是農業還是教育業,都可以借鑑工業化的思路和做法,第一是做好加工,第二是做好經營。信息化也要在工業化的基礎上進行。

以農業產業化為例,其基本內涵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依靠龍頭帶動和科技進步,對農業和農村經濟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和企業化管理,形成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農村經濟的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

思路

基本思路

農業產業的基本思路,確定主導產業,實行區域布局,依靠龍頭帶動,發展規模經營,實行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動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組織形式。

基本類型

產業化產業化

農業產業化的基本類型主要有:市場連線型、龍頭企業帶動型、農科教結合型、專業協會帶動型。我國大部分地區是以龍頭企業帶動型為主,多種形成相結合的綜合形式。

基本特徵

農業產業化的基本特徵:1、面向國內外大市場;2、立足本地優勢;3、依靠科技的進步;形成規模經營;4、實行專業化分工;5、貿工農、產供銷密切配合;6、充分發揮“龍頭”企業開拓市場、引導生產深化加工、配套服務功能的作用。採取現代企業的管理方式。

興起

綜述

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業和農村經濟獲得了巨大發展,連線分散的小農戶生產與大市場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形式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悄然興起,並逐漸發展壯大。對於中國來說,產業化作為繼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一種全新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形式,它的產生和發展有其內在的理論基礎和客觀必然性。

市場化產物

農業產業化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

第一,農業生產向廣度深度發展,必然要求最佳化農業資源配置,提高農業生產要素的利用率。最佳化資源配置,就是在工農業之間、地區之間、農業主體之間配置有限的資源,配置得好,農業生產效率就高,生產發展就快,反之,效率就低,發展就慢。農業產業化就是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利用市場機制最佳化配置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業資源的效力。

第二,農業產業化就是在市場經濟價值規律的作用下,產業鏈各主體之間合理利用各種資源,節約人力、財力,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的一種表現。

產業化產業化

第三,農業專業化分工,需要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進而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的形成。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投資者如農戶;農業企業要對投資的最終效果負責,這就迫使決策者必須深入市場調查,密切注視市場動態,根據市場需要來決定投資的方向和規模。作為巨觀管理者的政府,也是根據市場供求關係變化的信息來制定調控的政策和措施,使調整的決策易與實際生產相吻合,這就可以有效地減少和避免產業發展的盲目性,使農業產業結構大體上能保持動態的協調平衡,從而推進農業內部專業化生產的提高,進而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進步與發展。

第四,農業向現代化邁進,呼喚組織制度創新。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客觀上要求社會生產方式的不斷調整和變化,農業產業化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形式和制度的進步,是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

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農業產業化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是產業結構最佳化,而產業結構最佳化需要具備兩個基礎條件,一是產業結構最佳化設定應適應其自身演進規律,二是產業結構最佳化調整應以其自身變動趨勢為基礎。產業結構從低級到高級演化是在特定條件下存在的一種必然趨勢。農業之所以屬於弱質產業,是因為農業僅限於從事初級產品生產;滯留隱性失業即剩餘勞動力過多。農業產業經營通過從事集約高效的種養業,著重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運銷業,可以吸納相當多的勞動力就業創造價值擴大增值;同時,城市裡的農產品加工業及其他勞動密集型產業應當向農村區域轉移,為農村發展二、三產業提供更多機會,鄉鎮企業要以著重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運銷業為戰略方向,適當集中,與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從而形成眾多的強有力的經濟成長點,轉移更多的農業勞動力。在相同條件下,農業占用勞動力越少,農業勞動生產率就越高,這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

方式和目的

農業產業化的實現方式和目的

產業化產業化

1、使農民真正得利,這是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核心。實行產加銷一體化。目的是使農民不僅獲得生產環節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流通環節的利潤,從而使農民富裕起來。這是推進農業產業經營的宗旨。

2、土地產出率和農產品轉化為商品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這是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目的。

3、農業科技貢獻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這是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

4、農產品的生產與市場流通有效地結合起來,這是實行農業產業化鏈條的首要環節。

5、以“龍頭”企業來內聯千家萬戶,外聯兩個市場為引導,帶動、輻射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這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的中樞。

6、有一批主導產品、一批“龍頭企業”、一批服務組織、一批商品基地。

發展

1.農村經濟總量穩步增長。初步測算,全市2008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41.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5%。其中:農業增6.7%、林業增1.6%、牧業增1.7、漁業增4.0%,服務業增4.0%。

2.糧油實現恢復性增產。2008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54.5萬公頃,比上年增加0.4萬公頃,增長0.7%;油料作物面積1.0萬公頃,比上年增長10.2%。由於這一年氣候較好,雨水充足,病蟲害較少,糧油產量增長較快。全年糧食產量228.3萬噸,比上年增加13.7萬噸,增長6.4%,其中稻穀產量68.8萬噸,增長18.7%,玉米產量60.5萬噸,增長6.4%,紅苕產量35.1萬噸,減少5.8萬噸,下降14.2%;油料產量20.0萬噸,增加3.1萬噸,增長18.2%。

3.農村經濟結構繼續最佳化。隨著各級政府對農業的投入增咋加,加上政策、市場的共同拉動,2008年全市農村經濟結構繼續最佳化,畜牧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進一步提高,由上年的58.6%上升為61.1%,提高2.5個百分點,農業占31.9%、林業占1.3%、漁業占4.5%、服務業占1.2%。

4.畜牧業發展較快。以省政府將列為“全省丘區發展現代畜牧業試點市”為契機,不斷擴大“六方合作+保險”機制復蓋面,充分調動廣大農民、業主和企業的養殖積極性,使全市畜牧業生產繼續保持較快的發展勢頭。初步統計2008年全市出欄生豬652.2萬頭,比上年增長5.2%;山羊322.1萬隻,比上年增長2.8%;小家禽4131.8萬隻,比上年增長4.3%。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63.7萬噸、10.3萬噸和1.1萬噸,比上年分別增長4.6%、4.4% 和65.3%。與此同時,生豬生產後勁增強,年末全市能繁母豬存欄量達到42.0萬頭,比上年增長2.0%,仔豬存欄達到80.8萬頭,比上年增長1.8%。

5.農民收入創歷史新高。據農村住戶抽樣調查資料,2008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441元,比上年增加595元,增長15.5%,收入水平和增加額均創歷史新高。其中,農民人均工資性純收入增加169元,增長10.9%;人均家庭經營純收入增加375元,增長18.0%;人均財產性和轉移性純收入增加52元,增24.1%。從農民增收的渠道來看,畜牧、農業、務工收入是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2008年資陽農民人均從畜牧業獲得的純收入比上年增加190元,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額的貢獻率為32%,對農民增收的貢獻最大;農民人均從農業獲得的純收入比上年增加146元,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額的貢獻率為24.6%,貢獻居第二位;農民人均外出務工收入比上年增加109元,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額的貢獻率18.3%,貢獻居第三位。

6.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提高。2008年全市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達到2834元,比上年增加415元,增長17.2%。其中:食品消費支出增17.2%、衣著消費支出增11.9%、居住消費支出增23.6%、設備及用品消費支出增31.5%、文化教育及娛樂消費支出增0.3%。

7.農民生產性投入增多。2008年農民人均家庭經營費用支出為1580元,比上年增長6.3%,其中:農業生產費用支出增6.8%、牧業生產費用增7.6%、林業生產費用支出增28.3%、漁業生產費用支出減28.6%。

方式轉變

增加農民收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中之重。中央“一號檔案”要求集中力量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糧食產業,促進種糧農民增加收入。這是用市場經濟的手段鼓勵種糧積極性,提高農業生產能力,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重大舉措。中國農學會副秘書長陳建華在時分析,要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就必須讓農民能夠通過種糧增收,關鍵則在於提高種糧效益。但怎樣才能使種糧效益提高呢?在對種糧實行補貼和減免稅等政策支持的同時,根本途徑就是走農業產業化之路,實現一升一降,即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降低農業生產風險。實現這一升一降並非易事。比如,提升生產效率要求按市場規律合理配置生產要素,首當其衝的問題就是土地能否自由流轉。中國的改革發端於農村,肇始於土地。

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本特徵的農村改革,對中國農村發展、解決溫飽問題以及四分之一世紀的改革開放,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在新的歷史發時期,農村土地問題再次凸顯,成為目前制約我國農業生產效率的核心問題。只有建立完善的征地制度,實現土地可依法自由流轉,才能保證運用市場機制對農業生產資料的合理配置,使增加農民收入和提高生產能力實現良性互動。

對於土地的徵用和流轉問題,廣東省海豐縣梅星村村委會主任徐生輝說,法律雖然明確規定只有公益性用地才可由政府徵用,但目前公益性用地和經營性用地在一些基層地區實際上基本沒有區分。這樣一來,由於公益性徵地的補償標準很低,征地範圍被擴大後,農民在失地之後普遍得不到足夠補償;經營性用地通過政府強制徵用,農民得到的補償也很少,這就違背了市場經濟的規則。一些地方的不合理征地既造成了耕地的流失,又影響了土地的合理流轉。

基本特徵

1、面向市場。

2、行業優勢。

3、規模經營。

4、專業分工。

5、相關行業配合。

6、“龍頭”帶動、配套服務。

7、市場化運作。

階段劃分

產業化也即產業形成和發展的過程,這一過程包括:產業化導入階段,產業化發展階段,產業化穩定階段和產業化動盪階段四個階段。

1、導入階段:是指產業的技術研究開發和生產技術的形成階段,主要包括三個階段:研發、產品化及商品化階段。產品設計處於起步階段,製造工藝過程的組織是鬆散的,產品與工藝都經歷相對頻繁的大變動,整個產業基本處於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大量投入時期,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一些研究機構的科研及個別企業的加入。

2、發展階段:是指全面開展生產技術成果的商業運作的初級階段,包括小批量生產和大規模生產兩階段,這一時期,生產技術逐步改進,製造工藝過程趨於成熟,產品和工藝得到不斷的完善。在小規模生產階段,產品開始投入市場,市場處於一種觀望的態度,但市場的需求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進入該產業企業開始增多,但產業總體上沒有實現盈利,行業規範不標準;在大規模生產階段:生產工藝成熟,行業標準走向成熟(包括部件標準生產標準及檢測標準等),市場走向成熟,產業開始全面盈利,大量企業湧進該產業,部分產品開始國際化道路。

3、穩定階段:是指商業化運作成熟階段,這一階段整個產業全面盈利,生產規模依舊保持增長的勢頭,但是趨於穩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趨勢;技術成熟,分工專業化、區域化,形成了成熟的產業鏈及配套的產業集群,形成產業群鏈結合發展模式;產品多樣化、差異化,國際化;行業標準系統化;市場成熟,趨於飽和狀態,市場競爭激烈,有企業退出,也有企業進入。新的相關技術或是產業開始出現,但趨勢不明顯。

4、動盪階段:新的相關技術或是產業開始崛起,舊的產業機制已經不適應市場,生產規模開始縮減,利潤萎縮,企業開始收縮規模或是退出市場競爭,整個產業體系呈現在動盪之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