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毛織物
正文
中國古代以羊毛、駱駝毛、馬毛、氂牛毛、兔毛、羽毛等動物纖維為原料織成的紡織物。以羊毛為主。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新疆、陝西、甘肅等地區的手工毛紡織生產已經萌芽。約公元前2000年,新疆羅布淖爾地區已把羊毛用於紡織。新疆羅布淖爾遺址出土的約公元前19世紀的毛織物和毛毯,組織結構都是平紋,毛織物均為棕色,毛毯是黃色,經緯向密度均較稀。1978年秋,新疆哈密五堡墓地出土了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精美毛織物,有斜紋和平紋兩種組織。還首次發現用色線織成的方格彩罽殘片,殘長21厘米,寬16.5厘米。彩罽為深褐色地,上以紅、藍、白三色毛線織成方格紋。經緯毛紗均加右捻,每厘米經線21根,緯線16根, 3枚右向斜紋組織,說明當時哈密地區毛紡織染技術已達到一定水平。1957年青海柴達木盆地南部的諾木洪遺址也出土了大量古代毛織品,經測定,距今年代為2795± 115年,組織以平紋居多,其中有 5塊黃褐或紅褐兩色相間的條紋罽,也有的是素織品,經密一般大於緯密,其中 59DT093號毛織品經密每厘米13根,緯密每厘米只有 6根。秦漢時,中國毛織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相當於東漢時期的毛織品曾在新疆民豐尼雅遺址出土,有人獸葡萄紋雙層平紋罽、龜甲四瓣花紋罽、毛織帶、藍色斜褐、色罽等,均為羊毛織品。其中龜甲四瓣花紋罽是河西秋毛所織,在藍色地上以白色織八角形與方形交錯的幾何紋,在八角形與方形中填紅色四瓣花紋,白色勾邊。經緯均為雙根並用之捻線,色彩均系植物染料所染。1980年新疆羅布泊西岸樓蘭故城東 7公里高台墓地 2號東漢時期墓出土的彩色毛毯殘片,有艷麗如新的紅、黃、藍、黑四色。同墓出土的一件雙面栽絨地毯殘片,色彩有紫紅、粉紅、橘黃、中黃、草綠、深藍、墨綠、羊毛本色等 8種,地經為雙股左捻羊毛線,每厘米7根,地緯為8股並用的無捻羊毛線。栽絨方法是每兩根地緯嵌結絨緯一根,一正一反為一組,使用 U字形打結法對地經隔行栓結,正面顯示花卉紋,反面為深藍地,這是現今世界上最早的雙面栽絨地毯文物標本,說明地毯栽絨技術有可能就是在中國新疆地區最早發明的。同墓還出土了極為精美的石榴花捲草紋罽同拉絨緙毛殘片,經密每厘米40~70根,緯密每厘米28~30根。這類緙毛還曾在新疆和田地區洛浦縣山普拉鄉賽依瓦克漢時期墓出土(圖1),其中的一條緙毛褲子殘片,在藍色地子上緙織著人首、馬身像,肩披披風,雙手扶捧著吹奏的樂器奔騰行進,周圍環以花朵,色彩豐麗明快,造型寫實,反映了高巧的緙織技術。(圖2)
從南北朝到清末的1000多年間,中國毛織技術趨於穩定發展,緙織法和栽絨毯織法不斷向中原地區傳播,毛織原料也更為廣泛。南北朝毛織物曾在新疆于田屋於來克北朝遺址出土,有在藍地上印有白色散朵花的斜褐,構圖新穎活潑,裝飾性很強。此類散花式紋樣,一直流行至今。同遺址還出土有方格呢、紫色褐和黃色斜褐。唐代的幾何獸紋毛織掛毯曾在新疆若羌米藍遺址出土。新疆巴楚脫庫孜薩來唐代遺址也出土了大批毛織品,有西藏羊毛與山羊毛交織花毯、藏羊毛花毯、華北秋毛花毯、新疆羊毛、藏羊毛、河西秋毛交織牡丹紋毯、土種羊毛、土種山羊毛交織品等。另外,北京明定陵出土的織錦、緙絲、刺繡袞服龍袍等,還部分織入孔雀羽拈線,使織物顯得更加輝煌。清代利用孔雀羽緙織的織品更為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