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以來,文學史著作的編寫,隨著古典文學研究現代化的進程而發展,它的演變,與古典文學研究的基本觀念、理論和方法的變化緊密聯繫在一起,又大都與高等學校文學史教學的狀況相一致。近20年來,學術思想尤為活躍,產生的著作更多,並逐步表現出體現文學本位和中國文學民族特點的意圖。
但是,人們對現有文學史著作仍不太滿意,覺得從總體架構上看仍變化不大。至少在兩個方面基本未變:第一,大致按朝代順序劃分成幾個段落進行敘述的總體框架基本不變;第二,在每一個段落中,依照“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的指導思想來選擇主要的敘述對象基本不變。因為這兩點,我們可以從一部文學通史中看到某一歷史時期文學的主要面貌,但卻難以看到某一文體盛衰興亡的全過程;可以看到某一時期社會文化對文學的影響以及文學對社會文化的反映,但卻較少看到文學自身的藝術構成。說到底,是沒有真正立足文學本位,而是有意無意地站在了歷史本位;是歷史本位主義而不是文學本位主義。努力突破歷史本位而回歸文學本位,這是我們編寫此書的根本出發點。
目錄
前言
上編散體文
第一章散體文的產生、發展與體式特徵
第一節散體文產生、發展的歷史軌跡
第二節散體文的體式特徵
第二章先秦史家之文
第一節平實暢達、風格不一的《國語》
第二節典美博奧、委婉含蓄的《左傳》
第三節亦史亦文的傑作《戰國策》
第三章先秦諸子之文
第一節儒、墨開山之作
一、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論語》
二、講究邏輯、質而不文的《墨子》
第二節道家經典《老》《莊》
一、《老子》:韻散結合,“五千精妙”
二、《莊子》:“汪洋辟闔,儀態萬方”
第三節儒學重鎮《孟》《荀》
一、至精至密、氣盛辭壯的《孟子》
二、博大精深、嚴謹淳厚的《荀子》
第四節法家、雜家代表作
一、《韓非子》:集大成的法家著怍
二、《呂氏春秋》:“瑰瑋宏博”的雜家之書
第四章秦漢的散體文
第一節雄視百代的史傳散文
一、《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二、《漢書》:體大思精,典雅富贍
第二節煌煌可觀的論說雜文
一、“西漢鴻文”
二、縱橫之文
三、尊儒之文
四、復古之文
五、指斥時弊之文
第五章魏晉南北朝的散體文
第一節異彩紛呈的魏晉文章
一、曹氏父子之文:清峻、通脫、華麗、壯大
二、建安諸子之文:雅好慷慨,氣揚采飛
三、“師心”、“使氣”的嵇、阮之文
四、各具特色的兩晉之文
第二節風格異趣的南北朝之文
一、南朝之文:貴於清綺,辭采雅麗
二、北朝之文:重乎氣質,剛健清新
第三節其他傳世名篇
第六章隋唐的散體文
第七章宋遼金元的散體文
第八章明清的散體文
中編賦
下編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