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副題名
外文題名
Supply problems of public goods in China
學科專業
財政學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8
關鍵字
公共經濟學 供給制
館藏號
F062.6
館藏目錄
2009\F062.6\1
中文摘要
公共物品的充分、有效供給,不僅可以保障全體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和福利水平,還可以促進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保持社會的穩定。隨著我國進入經濟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階段,公共物品的供給問題逐漸成為社會所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 在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體制轉軌和經濟社會轉型的雙重壓力加速了社會公共需求的深刻變化和快速擴張。體制轉軌中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壓力、經濟結構調整中的就業壓力和社會保障制度供求失衡壓力加大了社會對公共物品的需求,經濟社會的轉型更是加速了公共物品需求的群體分化和多樣化趨勢。在公共物品需求群體分化的過程中,弱勢群體的公共物品需求日益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而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階段,社會的和諧發展、人民福利水平的提高也需要公共物品的充分、有效地供給。由此可見,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時期,社會對公共物品的需求越來越大,公共物品供給成為政府面對的緊迫問題。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公共物品的供給規模不斷擴大。但是,政府對公共物品的總體供給水平明顯偏低,難以有效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公共物品需求。公共物品的供給結構也不盡合理,政府對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物品的供給明顯不足,導致基本公共物品供需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我國城鄉間、地區間公共物品供給不公平的問題也比較突出。由於受政府供給的壟斷性、信息的不完全性等因素的影響,政府對公共物品的供給出現了供給效率低下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了公共物品充分有效的供給。因此,現階段,深入研究公共物品的供給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本文在對公共物品供給的基本理論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系統研究了我國公共物品的供給主體、供給規模、供給結構、供給效率、供給公平等問題。沿著上述思路,本文共分為七章,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導論。主要論述了論文選題的背景及意義,詮釋了論文研究中的重要概念,闡述了論文研究的主要思路、內容框架、方法及要突破的難題,並對國內外有關公共物品供給問題的研究進行了文獻綜述。 第二章:公共物品供給的基本理論。首先,分別結合公共物品的消費特徵、供給特徵、外部性特徵對公共物品內涵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將公共物品界定為政府或其他組織為滿足社會及公眾不斷增長、變化的公共需求所供給的具有外在利益和一定公共性程度的共享性物品。其次,從公共物品屬性的變化、公共性的變化角度揭示了公共物品邊界的動態可變性,並進一步分析了技術水平、政府公共經濟活動範圍、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對公共物品邊界的影響。再次,從公共需求角度探討了公共物品的需求表達機制,在分析公共物品供給中價格機制、免費搭車的消費心理、集體行動導致公共物品需求偏好顯示困難的基礎上,闡述了公共選擇的投票機制、史密斯拍賣機制、稅收激勵機制、蒂伯特“用腳投票”偏好顯示機制等公共物品需求的表達機制。 第三章:公共物品的供給主體。首先,深入分析了公共物品供給主體的可行選擇、主體轉換形式以及影響公共物品供給主體轉換的一系列約束因素。其次,在探討政府供給的內涵、範圍的基礎上,分析了直接生產、經濟援助、簽約外包、特許經營等政府有效供給公共物品的制度安排形式,並進一步對政府供給公共物品的決策機制、融資機制、激勵機制、分層供給機制進行了設計。再次,從企業供給的條件出發,分析了成本定價方法、高峰負荷定價、公正報酬率定價等公共物品的定價方法,並闡述了企業供給的制度安排形式問題。然後,基於非營利組織的公共責任,從理論上闡釋了契約供給、特許經營、社區化供給等非營利組織供給公共物品的制度安排形式。最後,在回顧了不同主體供給公共物品的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探討了轉型期我國公共物品供給主體的多元化選擇問題,並闡釋了政府在公共物品多元化供給體系中的主導地位。 第四章:公共物品的供給規模。首先,在對我國公共物品的總體供給規模詮釋的基礎上,對我國公共物品的總供給規模進行實證分析和國際比較,得出我國公共物品總體供給不足的結論。其次,基於我國的現實經濟、社會情況,從理論上分析了公共需求的擴張與分化、財政供給能力的增強和政府職能轉型這幾個影響公共物品供給規模的因素。再次,利用VAR模型,並通過協整檢驗、脈衝回響函式、方差分解、向量自回歸誤差修正模型的計量分析方法,就我國公共物品供給規模的變化進行了實證研究,結論表明:財政收入規模、財政分權化水平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動對公共物品供給規模的變化具有重要影響;財政收入規模、財政分權化水平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對公共物品供給規模的影響在長期、短期是不同的,而且作用方向也同;隨著時間的推移,財政收入規模、財政分權水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對公共物品供給規模的影響逐漸增加,並呈現出了明顯的“U”型特徵。 第五章:公共物品的供給結構。首先,在闡述公共物品供給結構內涵的基礎上,分析了政府職能、經濟發展階段、社會性因素等影響公共物品供給結構的因素。其次,闡釋了我國公共物品供給結構演進的三個階段,並解析了我國公共物品供給結構演進的特點。再次,結合我國公共物品的供給現狀及公共物品優先供給的領域,主要針對我國公共教育、社會保障、公共衛生、政府科技進行公共物品的供給結構分析,結論表明:我國對公共教育、社會保障、公共衛生、政府科技的供給不足,內部供給結構不合理。 第六章:公共物品的供給效率。首先,探討了政府、企業和非營利組織供給公共物品的效率依據和效率困境等問題,並分析了我國不同公共物品供給主體的效率表現問題。其次,將公共教育、社會保障、政府科技這幾種主要公共物品納入到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式當中,並對比分析主要公共物品供給和非政府資本投入的產出效率,結論表明:政府對公共教育的供給對經濟總產出增長有顯著的作用,公共教育的產出效率大於非政府資本的產出效率;政府對社會保障的供給對經濟總產出增長具有一定的作用,但社會保障的產出效率大大低於非政府資本的產出效率;政府科技活動對經濟總產出增長的負向衝擊效應很大,這種負向的衝擊效應大於非政府資本正向的產出效率。再次,採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對全國各省市區教育、社會保障、政府科技這幾種公共物品的供給效率進行了評價,結論表明:我國各地教育、社會保障、政府科技的供給效率存在明顯差異,地區供給不平衡。 第七章:公共物品的供給公平。首先,在評述公平概念的典型觀點的基礎上對我國公共物品供給公平的內涵和原則進行了界定,現階段我國公共物品的供給公平主要是指“基本公共物品的供給”的底線公平,公共物品的供給公平應遵循羅爾斯的最大最小原則。其次,基於我國經濟、社會的現實情況,對當前我國供需矛盾突出且對改善民生有重要影響的公共教育、社會保障和公共衛生這幾種基本公共物品的供給公平進行了分析,結論表明:我國基本公共物品的供給不公平的問題比較突出,主要表現在群體間、城鄉間、地區間公共物品供給的不均等。再次,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和我國公共物品供給的現狀,提出了促進我國基本公共物品供給公平的路徑選擇,如秉承基本公共物品的公平供給理念、建立城鄉統籌的公共物品供給體制、加強政府在教育供給中的責任等。 本文的創新點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第一,系統歸納出有利於公共物品有效供給的幾個關鍵要素:供給主體、供給規模、供給結構、供給效率和供給公平。在對這些關鍵要素的概念進行清晰詮釋的基礎上,並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的現實情況對這些關鍵要素進行了系統分析和論證,並得出了一些有價值的結論。 第二,從公共物品供給研究的邏輯起點入手,結合消費特徵、供給特徵和外部性特徵角度對公共物品的定義重新進行了審視,對公共物品的內涵進行了界定。在此基礎上,對公共物品邊界進行了論證,並系統分析了影響公共物品邊界的因素。 第三,在對公共物品不同供給主體的功能域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基於我國轉型期的現實情況,提出了公共物品供給主體的多元化,並就各主體間的關係進行了說明。 第四,計量經濟分析方法、制度分析方法、比較分析方法、博弈分析方法、數據包絡分析方法融入到公共物品供給的研究當中。例如,採用計量經濟分析方法對巨觀層次的公共物品的供給效率進行研究;採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對不同地區的公共物品的供給效率進行了評價;採用比較分析法對我國公共物品的總體供給規模、供給結構、供給公平問題進行對比分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