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朱思爽
(1964,3),男,湖北荊州人,大學本科,經濟師、政工師,中國
管理科學院人文研究所研究員,現在湖北省信用合作管理辦公室工作,在《金融研究》、《金融時報》等報刊發表論文100多篇,出版專著《中國金融改革論》、《十年信合情:一個基層農金人的思考》等3部。
鍾紅濤
(1970,9),男,湖北黃岡人,大學本科,經濟師,現在湖北省信用合作管理辦公室工作。
摘要說明
本文從規範層面分析了農村信用社當前在經營和管理中存在的增資擴股的誤區、存款規模的誤區、支農的誤區、工資改革的誤區、增效的誤區、抓降的誤區、案件防範的誤區、行業管理的誤區、形象塑造的誤區、信合文化建設等十大誤區,並相應提出了矯正對策,以推動農村信用社的健康發展。
內容相關
增資擴股的誤區
增資擴股不僅是農村信用社獲取中央專項票據資金扶持的基礎條件,而且是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提高整體抗風險能力的有效途徑。當前,在深化改革中的21省(市)農村信用社正在大力開展增資擴股工作。但是,有很多農村信用社為了完成增資擴股任務,儘快達到中央專項票據資金扶持的條件,急功近利,就採取一些不規範的增資擴股行為:一是注重募集新股金,忽視對老股金的清理和處置。二是注重組織資格股,不注重組織投資股,忽視股金的結構對稱性和穩定性。三是不計成本,對入股者承諾過高分紅水平或搞存款化股金。四是注重給職工下擴股任務,忽視面向社會公眾廣泛擴股。如果增資擴股行為不規範,就會得不償失。如只注重募集新股金,忽視對老股金的清理和處置,就會對今後股金的管理和分紅帶來不利影響;如只注重組織資格股,不注重組織投資股,三年後資格股有可能陸續退出,農村信用社資本金就會嚴重不足,其抗風險能力就會大大減弱;如超過自身承受能力,對入股者承諾過高分紅水平或搞存款化股金,就會增加成本,加大虧損,降低盈利能力;如只強調給職工下任務擴股,職工就會像組織存款一樣組織自己的親朋好友入股,那么就會吸收大量的關聯股金,變相形成內部人控制,農村信用社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也成為空談,這就與改革的初衷相悖。
農村信用社增資擴股工作既要搶時間、抓進度,更要規範行為,嚴格執行政策,切實講求質量。第一,要嚴格按規定清理和處置老股金。對老股金要逐筆逐戶進行清理,要與入股者逐筆核對認定,找不到原入股者的,實行股金“打包”,“打包”後另設立專門賬戶進行管理;對於盈利社的老股金,要根據入股年限、結合入股社的實際情況,分檔次確定分紅標準,辦好分紅手續;對老股金的處置,要按照“入股自願、退股自由”的原則,根據原入股者的意願,實行轉股、補足差額轉股或退股。第二,要加強宣傳引導,規範宣傳行為。要把握宣傳重點,採取多種形式,加大宣傳力度,廣泛組織農戶、個體工商戶、民營經濟戶、企業法人和其他經濟組織入股。要實事求是地進行風險提示,不得以片面、虛假的宣傳和信息誤導投資者。第三,要嚴格按規定募集新股金。在募集新股金工作中,要按政策規定規範操作,嚴禁違背政策作出不合實際的付息、分紅等承諾,嚴禁採取存款化股金或直接將存款轉為股金等虛假入股方式,嚴禁搞強迫入股或將增資擴股任務攤派到內部職工身上。第四,要合理安排,最佳化股權結構。在吸收資格股的同時,要注意吸收有經濟能力、信用良好的優質投資者、法人入投資股,投資股占股本金總額的比例不得少於20%,力爭達到30%,建立股本金的長效穩定機制。要按政策規定合理確定法人股、自然人股和內部職工股在總股本中的比例,既防止因股權集中造成大股東控制問題,又防止股權過於分散造成內部人控制問題,進一步完善農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結構,提高農信社經營管理水平。
存款規模的誤區
馬克思說過:對銀行業來說,最重要的永遠是存款。農村信用社也不例外。為此,許多農村信用社認為組織存款越多越好,存款規模越大越好,於是每年都下達存款的高速增長任務,並加大存款的考核力度,將存款任務的完成情況與職工的工資掛鈎。有的信用社和職工為完成存款任務多得工資,就高息攬存;有的為了存款的穩定性,硬性下給職工定期存款任務,甚至不要活期存款等低成本存款;有的到了月末、季末、年末搞數字遊戲,搞虛假存款,高過渡性存款,一天存款,保一個月甚至一季度的工資。這種考核方式雖然促進了存款增長,增加了信用社的資金實力,但對農村信用社的經營產生一種抑制作用,而且會對農村信用社的長遠發展造成不利影響。一是資金成本上升。要完成存款任務,存款必須保持一定的穩定性。為提高存款穩定性,有的農村信用社不計成本,大量組織定期存款,從而帶來資金成本的上升。二是信貸風險增大。資金成本上升和存款快速增長必然會增大資金運用壓力,農村信用社很容易在規模擴張的衝動下,而為支持較高的資金成本又必須維持較高的收益水平,因而會增加對高風險、高收益資產的投放,產生信貸風險,從而使不良資產的比例上升,陷入惡性循環。三是經營效益會降低。不計成本擴張存款規模與資金運用不相匹配,必然帶來資金的相對過剩。而農村信用社資金存放央行就等於虧錢,農村信用社存款的平均成本在1.5%至1.8%之間,存款準備金利率只有0.99%。如果資金得不到充分運用,高成本的存款就得不到消化,就會形成組織存款越多,虧損就越多的局面,直接影響了農村信用社經營效益。
農村信用社要增強存款的質量意識和效益意識,存款總量的增長要與存款質量相匹配,要與資金運用水平相匹配,要與經營效益相匹配。首先,建立科學的存款考核機制。要改變下存款任務指標的考核方式,要根據資金實際需求和存款成本情況確定存款目標,實行目標考核,重點考核存款質量、存款成本,實現存款的效益型增長。同時要按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的要求,根據存貸比例情況,合理確定存款增長目標和貸款投放目標,確保資金自求平衡和合理匹配。其次,建立有效的資金內部計價運作機制。要以貨幣市場的基準利率為基礎,以合理的期限結構為主體,統一內部資金轉移價格,對農村信用社轄內單位之間的一切資金往來全面實行計價運作和計價買賣。通過內部資金市場實現存貸款市場、貨幣市場的有機互動,提高資金在資產負債業務的橫向流動和在機構間的縱向流動過程中的效率,降低資金閒置成本。同時要藉助內部資金轉移價格等槓桿以及相關激勵機制,調動行銷人員對由規模增長向效益增長轉變的積極性。第三,建立高效的資金交易機制。對農村信用社富裕資金,要以國債或以網上信用為基礎,進入銀行間市場實行上網交易,積極開展債券投資、回購業務,拓展富裕資金運用渠道,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同時要加強資金管理,嚴禁擅自外存、外拆、外貸,嚴禁進入股市,嚴禁購買各類基金,確保農村信用社資金的安全、高效營運。
支農的誤區
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既有利於農村信用社改善支農服務水平,提高自身經營效益,又有利於支持農民脫貧致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近年來,各地農村信用社在支農工作中,加大了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推廣力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應,受到了各級黨政部門和廣大農民民眾的好評。為此,有一部分農村信用社經營管理者認為投放小額農貸越多越好,小額農貸規模越大越光榮,於是就給農村信用社下考核指標,要求小額農貸的發放面達到一定的比例,發放額度達到一定的規模,造成一些基層農村信用社盲目增加小額農貸規模,擴大小額農貸額度,重放輕收,重收息輕收本,重放輕管,小額農貸不落實內部責任制,有的農村信用社小額農貸的回收率僅為30%-50%,使小額農貸的發放量與風險管理要求不成正比。
支農是農村信用社的天職。但農村信用社支農必須是有效益的支農。為此,農村信用社在支農工作中,要管好用好小額農貸,實現社農雙贏。一是規範小額農貸操作。對小額農貸不能下過高的考核指標,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據農村信用社自身實際和資金實力合理確定小額農貸發放規模,小額農貸發放面要根據當地信用環境情況確定。同時發放小額農貸要嚴格按照規定的程式規範操作,不得逆程式、省程式操作,不得擅自擴大貸款額度,造成貸款風險。二是加強小額農貸管理。小額農貸要“管放”,更要“管用”、“管收”。要重點加強小額農貸的貸後管理,跟蹤檢查貸款的用途和資金流向,實行常收常貸,到期收回不得低於98%,形成良性循環。三是落實小額農貸責任。農村信用社對小額農貸要實行“包發放、包管理、包收回、包獎懲”的“四包”責任制,由信貸人員分片包乾負責。同時要研究制定一套有效的獎懲辦法,建立激勵機制,對那些經營管理好、小額農貸到期收回率高的有功人員要給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質獎勵,對那些責任管理不到位而致使小額農貸出現風險的人員要給予一定的懲處。
工資改革的誤區
農村信用社轉換經營機制的重點是推行工資分配製度改革,通過加大收入分配的正向激勵,拉開分配檔次,調動員工工作積極性,激勵員工創造業績,促進農村信用社業務發展。但是一些農村信用社在工資分配製度改革中,出現了不合理的現象。一是按行政級別分配工資。有的農村信用社人為拉開分配檔次,按行政級別分等級執行不同的工資標準,而不是根據職工創業績的多少來拉開分配檔次,造成領導幹部工資水平大大超過職工工資水平,有的農村信用社的幹部工資是職工工資的10倍以上,這樣易產生農村信用社幹部任用上的腐敗和農村信用社幹部和職工之間的矛盾。二是高套工資,提高標準。工資改革沒有統一的標準,聯社與聯社之間、農村信用社與農村信用社互相攀比,工資就高不就低。有的行業管理部門工資改革按銀監部門、人民銀行靠,執行與銀監部門、人民銀行一樣的工資標準,造成管理部門的工資水平遠遠超過轄內農村信用社工資水平。三是巧立名目多發工資。有的農村信用社在執行正常的工資分配製度外,又制定一些單項獎勵辦法,變相提高工資標準,造成職工工資增長與效益增長不協調、不同步。
農村信用社工資改革要實現正向激勵的作用,做到激勵有效、約束嚴格、獎懲分明,必須堅持以下三條原則:第一是要堅持“工資與效益掛鈎”的原則。員工工資增長要與農村信用社的效益增長同增同減,效益增長,員工工資隨之增長;效益下降,員工工資要隨之下降,員工的工資增長水平不能高於效益的增長水平。第二是要堅持績效分配的原則。績效分配就是按工作業績和效益進行分配勞動成果。農村信用社不存在按行政級別發工資,只存在不同的級別、不同的工種、不同的係數,然後根據績效給予報酬。檔案工資只能作為調出確定收入的依據,但決不能作為計酬的依據。要通過嚴格的績效分配,使能力差的員工自然淘汰、自動走人,讓能力的員工按績取酬、先富起來。第三是要堅持合理調控的原則。《公司法》規定,高管人員與員工的平均收入差距的合理比例是1到5倍。根據農村信用社行業特點,農村信用社高管人員與員工不應過分拉大差距,原則上市(地)、縣(市)聯社領導幹部工資收入不得高於轄內農村信用社員工平均工資收入的300%;市(地)、縣(市)聯社其他管理人員工資收入不得高於轄內農村信用社員工平均工資收入的150%,以更多地體現公平合理性。
增效的誤區
效益是企業的生命。農村信用社作為金融企業,決定了經營的基本目標就是要提高經營效益,追求利潤最大化。近年來,各地都把增效作為工作的核心,加大了效益的考核力度,效益占考核總分的比重逐步提高,一般達到了60%以上,工資收入主要是與效益掛鈎考核。為了完成增效目標,保證拿到自己的收入,許多農村信用社就採取粗放經營的方式甚至虛假的方式增效。一是增效靠增貸。增效的渠道比較單一,主要是靠增加貸款規模來擴大利息收入,中間業務、其他資產收入較少。有的農村信用社為追求利潤甚至採取“倒算賬”方式超規模、超比例發放貸款,忽視貸款的風險,忽視貸款的對稱。二是重收息輕收貸。一方面為了保證利息收入的到位,實行按月或按季結息,而忽視到期貸款的回收,造成很多貸款多次展期、逾期,形成呆滯呆賬;另一方面為了增加利息收入,對不良貸款盤活採取先收息後收本的方式,造成效益增加貸款風險隨之增大的畸形發展局面。三是虛假增效。為了完成利潤計畫,有的農村信用社採取以貸收息的方式增加利潤,有的農村信用社則採取做假賬的方式虛增收益,而這些虛假增效方式不僅敗壞了員工工作作風,增大了貸款風險,而且要多繳稅、多付工資費用,危害甚大,對農村信用社的長遠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農村信用社增效必須建立要真實反映和確保質量的基礎上。一要糾正錯誤認識。要樹立長遠發展的觀念,克服短期行為和不規範的行為,特別是要糾正犧牲貸款質量換取效益的作法,使效益實現可持續性增長。二要加強貸款風險管理。要加大貸後管理力度,落實貸後管理責任,做到“人隨錢走,利隨本回”。同時要加強對貸款質量的考核,對當年造成貸款不良的,要嚴格追究有關責任人的經濟責任。三要嚴肅財務紀律。會計報表要堅持真實性原則,嚴禁虛增財務收入,嚴禁以貸收息。對虛增收入、以貸收息的,要扣除利潤,並對責任人進行處罰。四要大力發展中間業務。農村信用社要增強服務創利的意識,充分發揮自身網點多、人員多、人力成本低的優勢,大力開展和拓展代理保險、代發工資、代理其他銀行業務、代收水電費等中間業務。同時要發揮農村信用社服務“三農”、貼近農民的優勢,幫助農村的種養大戶、個體工商戶和民營企業理財,幫助他們清收貨款,幫助他們做產品推介工作,還可以創造條件代銷基金、代銷債券等,用服務創利,擴大非利息收入來源,培植新的效益增長點。
抓降的誤區
不良貸款的抓降工作是農村信用社的長期性重點工作。近年來,銀行監管部門和農村信用社行業管理部門都加大了不良貸款抓降的考核力度,實行“一票否決”。一些農村信用社經營管理者為了保“帽子”,保收入,就採取了不規範的抓降行為來完成降比任務。一是降比靠擴大規模。一般來說,不良貸款的抓降有兩條途徑,一條途徑是靠真正的清收盤活,切實減少不良貸款的絕對額。還有一條途徑是靠擴大貸款規模,把“蛋糕”做大來降低不良貸款比率。有的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抓降工作主要是靠做大分母,即增加貸款規模來稀釋不良貸款百分比。二是盤活靠貸款轉期。有的農村信用社為了達到盤活不良貸款的目的,對逾期的貸款進行轉期,對不良貸款進行換據,從賬面上看不良貸款下降了,實質上不良貸款根本就沒有盤活。三是盤活靠收取抵債資產。為了完成不良貸款抓降任務,一些農村信用社採取違規收取抵債資產形式盤活不良貸款,而這些抵債資產往往是低值高估,同時又重收輕管,造成抵債資產出現“冰棍效應”,隱性損失較大。四是虛假反映不良貸款。有的農村信用社為了政績、怕追究責任,對新增不良貸款,採取瞞報、不報等方式,隱瞞不良貸款,虛假反映貸款占用形態。有的農村信用社則採取調科目、調賬的方式降低不良貸款。以上種種抓降方式,隱藏了信貸資金風險,貽誤了農村信用社及時搶救資金、清收不良貸款的時機,對農村信用社改善資產質量、提高經營效益是極為不利的。
抓降是農村信用社永恆的主題。農村信用社要建立抓降的長效工作機制,要通過實實在在的清收盤活措施降低不良貸款,只有這樣,農村信用社的資產質量才能得到根本性改善。一是要進一步調整抓降考核方式。考核降比主要看“三降兩無”,即不良貸款絕對額下降,占比下降,單戶不良貸款餘額下降;無新的超額新增不良貸款,當年貸款新增不良率控制在2%以內,無虛假報表。二是要堅持不良貸款分帳管理。對不良貸款實行“新老劃斷,降舊控新,集中處置,分別考核”,把不良貸款的餘額新老分開,逐筆建立台帳,單獨分出來由專人清收,專門考核。新增的貸款要控制新增不良率,做到“零風險”或“低風險”,舊的不良貸款要集中清收,集中處置,這樣兩頭控制,加上規模擴大,不良貸款才會真正降下來。三是要加強抵債資產管理。要嚴把抵債資產接收關,接收抵債資產要嚴格掌握條件,要充分考慮資產的變現能力,不能片面為了降低不良貸款,而高價接受抵債資產或接受一些不易變現的抵債資產。同時要妥善管理抵債資產,落實專人保管、維護,並要採取拍賣、變賣、租賃、協定轉讓等方式及時進行處置。四是要真實準確反映不良貸款的占用形態,嚴禁弄虛作假,不得以換據形式置換不良貸款,不得將不良貸款放在正常貸款科目中反映,不得以空轉科目的形式降低不良貸款,不得採取違規收取抵債資產形式盤活不良貸款,違者要嚴格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案件防範的誤區
農村信用社點多面廣,案防設施差,再加之規模小、盈利少,容易發生案件。一旦發生案件,農村信用社要經營幾年甚至是幾十年才能彌補案件的損失。因此,做好案防工作是確保農村信用社穩健經營的重要保障。但是在案防工作中,許多農村信用社雖然都認識到了案防工作的重要性,但往往是重部署,輕落實。一是注重內控制度的建設,忽視內控制度的執行。目前,農村信用社的內控制度都比較健全,但就是不認真執行,把制度講在嘴上、寫上紙上、掛在牆上,沒有真正落實到行動上,結果出了案件,才明白執行制度的重要性。二是注重檢查監督工作的安排,忽視檢查監督工作的到位。一些農村信用社每年都開展了大量的財務檢查、會計檢查、信貸檢查,但往往是下檔案發通知要求先自查後交叉檢查,這實際上是通風報信,有問題的人要么拆東牆補西牆掩蓋了問題,要么掩蓋不了就攜款潛逃。三是注重對外部人的防範監督,忽視對內部人的行為監控。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一些農村信用社對內部人缺乏應有的警惕性,對有問題的員工疏於防範,更未強化行為監管,有的甚至的把有問題的員工放在重要崗位,導致內部人作案頻頻發生。四是注重物防,忽視人防。一些農村信用社對安全設施注重投入,但忽視對員工的思想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訓,沒有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防案控案,關鍵在於落實。農村信用社要強化安全意識,加大案防工作落實力度。一是要嚴格落實案防工作責任。對案件防範,要實行農村信用社“一把手”負總責,分管領導和部門負責人各負其責的工作制度。對因職責不明確、責任不落實而引發的案件,要嚴格追究當事人、分管領導和“一把手”的責任。二是要嚴格落實內控制度。制度不落實,等於沒有制度。因此,農村信用社在執行制度中必須做到不打折扣,不搞變通,100%執行,要堅決克服執行制度過程中的隨意性、形式主義和感情化傾向,只認制度不認人,執行制度一定要非常堅決,才能保證不出漏洞,不出問題。三是要嚴格進行檢查監督。農村信用社要開展崗位交叉檢查、財務檢查、信貸檢查、安全檢查和審計檢查,要做到突擊檢查與定期檢查相結合,常規檢查與專項檢查相結合,交叉檢查與代班審計檢查相結合,現場檢查與非現場檢查相結合,保證檢查不留死角、不走過場,真正達到查防隱患的目的。對漏報瞞報、該查出而未查出,以及不能廉潔自律導致形成案件的要追究檢查人員的責任。四是要加強對內部職工的行為監控。要經常分析研究農村信用社職工的思想動態和發展趨勢,掌握案件防範工作的主動權。對思想落後、工作態度消極、生活作風糜爛,以及經商辦企業、社會交往複雜、賭博的人員,要進行重點排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五是加大懲誡力度。農村信用社案件頻發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懲誡不到位。為此,農村信用社對因人為造成安全隱患、釀造案件的責任人,一定要懲誡到位。對違反內控制度的人,不管是否釀成案件,是否造成損失,都要嚴肅處理,做到“三見”,即見文(就是處罰檔案),見人(就是處分人),見錢(就是罰款)。對農村信用社內部人作案要加大懲誡力度,只要內部人作案,不僅要全額賠償損失,而且要給予行政處罰,直至開除,要通過嚴厲的處罰措施使作案人遭受懲誡的成本支出遠遠大於其作案收益,從而有效地扼制案件發生。
行業管理的誤區
行業管理既是農村信用社體制賦予的使命,也是農村信用社穩健經營賦予的職責。強化行業管理,有利於農村信用社加快業務發展,改善經營效益,防範金融風險,增強服務功能。但是,有一些農村信用社行業管理部門熱衷於管人、管貸、管財,不注重為農村信用社提供結算、政策、培訓等服務,未給農村信用社營造良好的外部經營環境,集中更多的精力管“帽子”、管票子、管房子、管車子,牢牢控制農村信用社人財物的審批大權,而未形成一種制度硬約束,造成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局面。
行業管理是天經地義的,但不是直接的控制和管理,要以間接管理為主,要以市場經濟管理手段為主。結合農村信用社實際,行業管理部門對農村信用社行業管理應主要在七個方面:一是管班子,即搞好班子的考察、核准及日常管理;二是要管方向,即立足農村,服務“三農”的方向;三是管行業規章,制定行業標準、規章,並要督促執行;四管政策,就是既傳達好上級政策,又要為農村信用社爭取更多的政策支持;五是管考核,考核農村信用社的經營業績,通過有效的考核手段,促進農村信用社“支農、抓降、增效、控案”;六是管風險,加強內控建設,健全風險預警和處置機制,防範農村信用社經營風險和案件風險;七是管服務,包括資金服務、匯劃結算、環境建設、政策爭取、形象宣傳等,為農村信用社經營發展創造寬鬆的環境。
形象塑造的誤區
形象塑造是指改善農村信用社的面貌。農村信用社作為視窗服務行業,網點形象至關重要。但有一些農村信用社卻認為形象塑造就是裝修門面,於是就不顧自身的財力物力,貪大求洋,蓋高樓,買好車,高檔裝修門面,打腫臉充胖子,造成了農村信用社的財力物力極大浪費,影響了經營效益的提高。
農村信用社要有一定的社會形象,需要裝點門面,但是要量力而行,形象不是靠打扮出來的,不是靠包裝出來的。農村信用社形象關鍵要通過提高支農服務水平、提高經營效益、提高員工素質來塑造。一是靠支農樹形象。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誇獎,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農村信用社要不斷加大支農力度,增加支農投入,支持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形成社農雙贏的格局,夯實農村信用社發展的基礎,贏得廣大農民的信任和支持,這才是農村信用社最好的外部形象。二是靠提高效益樹形象。農村信用社要通過增加收入、停占節支不斷提高經營效益,給股東良好的回報,給員工優厚的待遇,增強農村信用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靠提高員工素質樹形象。農村信用社要加強員工的素質教育,不斷提高員工的政治業務素質,培養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信合隊伍,樹立員工良好的形象,進而樹立農村信用社良好的形象。
信合文化建設的誤區
信合企業文化是指農村信用社在長期的經營和管理活動中,逐漸形成的具有信合特點的企業精神、經營理念、職業道德、行為規範及形象表現的綜合。它是農村信用社導向的“航標”,是激勵員工奮進的“號角”,是提高農村信用社約束力的“尺規”。但是,有很多農村信用社在信合文化建設中卻走入了誤區。一是認為信合文化就是學歷文化。片面追求員工的學歷,把員工的學歷與工資待遇、職務晉升、職稱聘任等掛鈎。許多員工為了提高學歷層次,採取上黨校、函授、請人代考等方式獲取文憑,造成很多真文憑、假知識,高學歷、低能力,虛假學風盛行。二是認為信合文化就是宣傳文化。為了“出名”,不惜花錢在有關報刊、電視上辦專欄、出專版,多半是宣傳領導的業績、領導的形象,以達到“花錢買名聲”的效果。三是認為信合文化就是獎牌文化。有一些農村信用社為了多拿獎牌,不惜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參加各種各樣的評比活動,不管是社會上組織的評比活動還是系統內組織的評比活動都積極參加,有的農村信用社靠發放貸款、提供費用買獎牌,作為自己的政績。一年下來獎牌得了一大堆,經營績效卻提高不多,有的甚至下降和增虧。
培育現代信合企業文化必須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扣當代經濟、金融發展的時代特徵,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努力營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為農村信用社改革和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信念支持,促進農村經濟金融持續、協調、健康發展。一是創建學習型金融企業。提高員工的知識文化水平,是現代信合企業文化建設的基礎性工作,而知識文化水平的提高關鍵在於學習。為此,農村信用社要根據自身特點制訂具體的學習培訓規劃和措施,建立多種形式的學習群體,確立多種類型的學習內容,組織開展不同形式的培訓教育和調研活動,同時要建立嚴格的學習檢查制度和有效的學習激勵機制,努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熱潮,儘快形成一支學習型、研究型、務實型、開拓型的信合員工隊伍,做到隊伍強、業務精、形象好,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二是創造完善的制度文化環境。積極向上的文化的最高形態就是創造出一個相對完善的制度文化環境,促使人們在制度環境中自覺規範行為。當前,要抓住深化改革的有利時機,建立激勵有效、約束嚴格、權責明晰、獎懲分明的各項內部管理制度,以制度規範全體員工的行為,同時要強化對違規違章行為的處罰,建立有章可循、有章必循、違章必究的制度治理環境,促使全體員工形成規範的行為習慣。三是落實先進信合文化的創建載體。要通過開展創建“文明單位”、“文明處(科)室”、“青年文明號”、“青年崗位能手”、“文明員工”以及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等一系列活動,調動員工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員工在參與活動的同時受到教育,在實踐的同時得到提高。四是實現優良的經營績效。先進的信合文化最終體現在優良的經營績效上。當前,農村信用社要重點抓好“支農、抓降、增效、控案”等經營管理工作,加大績效考核力度,加快業務發展,提高經營效益,以優良的經營績效來提升農村信用社社會地位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