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西城區委員會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西城區委員會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西城區委員會,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地方組織。

政協簡介

政協北京市西城區委員會(簡稱區政協)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地方組織。1950年8月至1956年5月第二、四區均舉行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並選舉產生兩屆協商委員會。協商委員會是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閉會期間的常設機構,又是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織。1954年6月區人民代表大會舉行第一次會議,協商委員會作為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組織繼續存在並為建立區人民政協作了大量籌備工作。

1956年5月政協西單、西四區委員會分別召開第一屆委員會。1958年5月西單、西四區政協合併,成立西城區政協。1959年3月、1961年12月、1964年8月分別召開政協西城區第二、三、四屆委員會。其間,區政協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簡稱政協章程)規定,圍繞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就全區政治經濟等重要事務;就區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候選人及區人民委員會售貨員侯選人等問題進行協商,為鞏固和發展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發揮政協職能作用。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期間,統一戰線遭到嚴重破壞,政協西城區第四屆委員會被迫停止工作。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統一戰線和人民政協的工作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1979年7月31日,政協區第四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舉行擴大會議,區政協正式恢復活動。1981年1月召開政協區第五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中共西城區委的領導和北京市政協的指導下,區政協認真貫徹執行新時期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開創了區政協工作新的局面。1981年4月中共西城區政協黨組成立,加強了黨對政協工作的領導。1984年7月、1987年6月、1991年2月、1994年1月、1999年1月、2004年1月分別召開區政協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屆委員會。其間,各民主黨派、台胞台屬、個體勞動者和私營企業界以參加單位進入政協,教育界、科技界人士增加,為經濟建設服務成為政協的重要工作。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經常化、制度化,政協工作得到了大力發展。多年來,區政協堅持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兩面旗幟,為區的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的發展發揮了其他組織形式或其他有關部門不可替代的作用。

政協職責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西城區委員會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是我區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
人民政協的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組織參加本會的各黨派、團體和各界人士參政議政。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目的是: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反映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和要求,為參加人民政協的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愛國人士、人民團體、少數民族人士和各界愛國人士發揮作用開闢暢通的渠道,集思廣益,促進本區重大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監督憲法、法律、地方法規以及各項方針政策在本區的貫徹執行,協助並推動本區國家機關改進工作,提高效率,克服官僚主義,反對腐敗現象;推動本區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的建設,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協調本區社會各方面的關係,促進各方面的相互溝通和理解,加強在共產黨領導下各黨派的團結合作;貫徹執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實現。

組織機構

政協北京市西城區第十二屆委員會機構設定
(一)專門委員會及辦事機構的設定
1、區政協機關現設七個專門委員會,即:提案委員會、學習指導委員會、社會法制和民族宗教委員會、港澳台僑委員會、經濟城建科技委員會、教文衛體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
2、七個專門委員會下設四個辦事機構,分別是:經濟城建科技辦公室、教文衛體辦公室、社會法制和民族宗教、港澳台僑辦公室、研究室,均為處級。
經濟城建科技辦公室(簡稱聯絡一處)是經濟城建科技委員會的辦事機構;
教文衛體辦公室(簡稱聯絡二處)是教文衛體委員會辦事機構;
社會法制和民族宗教、港澳台僑辦公室(簡稱聯絡三處)是社會法制和民族宗教及、港澳台僑委員會的辦事機構;
研究室是學習和文史委員會的辦事機構,並負責政協的調研、信息、社情民意。
(二)綜合辦事機構的設定
區政協設綜合辦事機構一個,即區政協辦公室,為處級。該辦公室是政協常委會和政協黨組的辦事機構,並負責聯繫政協委員、聯繫黨派和民主監督等有關事宜。
區政協機構、界別設定及人員組成
政協主席、副主席、秘書長及常委會組成人員名單
政協西城區第十二屆委員會主席: 張春平
政協西城區第十二屆委員會副主席: 姜昕華(女) 許 偉 程 剛 劉長銘 李建國 王 茁 姚 恕
政協西城區第十二屆委員會秘書長: 白 林 林永樂
政協西城區第十二屆委員會副秘書長:
張殿英、吳英偉、趙勇、蘇學良、馮波、甘力鷹(女)、 王曉敏(女)、陳明普(女)、蔡勁、盧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