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內部電影

中南海內部電影

“中南海內部電影”,通常說的就是西樓大廳所放映的電影,是中央領導人同機關幹部、職工一起看的公開發行,或暫不公開發行的電影。

影片類型

周恩來總理 周恩來總理

居住在中南海的第一代中央領導人看電影,分工作片和娛樂片兩種。供片單位和影片類別,有電影局的送審片;文化部通過發行的,由中影公司提供的國產片、外國片、香港片;周恩來總理

中國電影資料館購進或交換來的外國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及文化動態方面的內部片;中央軍委的特殊片;解放前留存下來的舊片等等。

片源

有關部門為了保證中央負責同志能及時看到國產新片,也曾安排過專用拷貝。雖然後來取消了,但發行公司得到新片時,仍優先供應並收每場折舊費10元 (含新聞、科教短片),如借用影片廠留用拷貝,則每場收折舊費15元。西樓電影同外面影院一樣,取片是要付錢的,所以看片就得買票,沒有公款招待一說。

國產片一時接不上,就由放映組挑選一些暫時適合機關內部小範圍觀看的中外故事片。

觀看

西樓地屬中南海甲區,警衛級別是高的,相關人員出入,必須要持有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簽名製作的通行證。但就看電影而言,凡是能進入甲區或在甲區內工作、居住的人,不分幹部工人,職務高低,除了個別情況以外,都能在每周三、日這兩天晚上的7時30分,到西樓大廳買票看電影,每場票價兩角,包括首長及其家屬,無一例外。其中有兩部電影曾引起不小的議論。一部是《早春二月》,另一部是30年代江青在上海演的舊片。

毛澤東主席早期看電影的場所,是離住地僅一牆之隔的含和堂。毛主席看過的美國片有《羅密歐與朱麗葉》 、《蘇伊士》、《出水芙蓉》、《孽魂鏡》、《血海飛雷》、 《基督山復仇記》等。此外,毛主席另一個看電影的地方就是中南海春耦齋,它位於風景秀美的靜谷園內,未經修飾前,是所很陳舊的大屋子,周末毛主席和其他首長經常來此跳舞;後來安裝了放映座機和銀幕,便成了跳舞和看電影的活動場所。不過平時毛主席很少看,只是逢年過節為了招待大家,增加節日氣氛,在舞會結束後放映一至兩部香港片或蘇聯片。後來隨著毛主席年齡增高和工作壓力增大,看電影的次數就更少了,甚至一兩個月都不看一次。江青為了調節毛主席的生活節奏和增加他的活動量,精心搞來了若干“過路片 ”。所謂“過路片”是我們一種專用的通俗叫法,這些片子由香港派專人選定送到廣州,再由廣州當天將片子送上飛往北京的客機,片子到北京後歸江青管,別人不能過問,相當保密,一般不超過三天即送回香港。

周恩來

周恩來總理對於電影,是以革命家、政治家的眼光來看待的,不僅重視本國的,也重視外國的,而且還切實做到了“洋為中用”。例如:美國阿波羅宇宙飛船登月的影片出來後,周總理很快就在國務院小禮堂,邀請各部部長和有關領導前來觀看,並極少有地在放映前講話,他說:“今天我和幾位副總理請大家一起來看這部影片,是要了解現在世界科學技術已發展到了什麼水平,看到了他們,也就看到了自己。高級幹部當然要抓政治、抓業務,但也要重視國外的先進技術,要不斷開闊眼界,增加知識……我們不能長期落後,長期落後是要吃虧的。中國有過沉痛的歷史教訓。”

在一段時間裡,中國先後引進了美國的《巴頓將軍》 ,日本的《山本五十六》、《啊!海軍》、《大海戰》,美日合拍的《虎、虎、虎》以及歐洲和北非國家的一些影片。在周總理細心周密的安排下,進口電影首先在中南海西樓大廳、國務院小禮堂放映,讓中央首長先看,然後逐步轉為機關內部看,最後上市公演,廣大民眾都能看。

工作片

以1964年11月16日中國第一顆核子彈爆炸為例,片子從1961年7月中共中央作出《關於加強原子能工業建設若干問題的決定》開始,在3年多的時間裡,涵蓋了多方面的設計、實驗、準備,直至成功進行第一次核試爆的一系列機密內容。中央軍委將此片作了嚴格的分級監管,按不同部門和幹部的不同級別,有針對性地選擇密級放映。

作為首長看的工作片,還有中國末代皇帝溥儀由戰爭罪犯改造為新人的紀錄長片;60年代蘇聯的《雁南飛》、《第41》等,以及西歐、日本的原聲片(現場配同聲譯員翻譯講解)。毫無疑問,所有首長看的工作片在一定程度上為黨內高層分析形勢、作出判斷、決定問題提供了不少有參考價值的資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