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林學院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林學院

(1)水污染物質的化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化學行為。 (1)森林昆蟲系統學和生物地理學。 森林經理學科是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的傳統、優勢和特色學科。

學院簡介

林學院成立於1958年,由原林學系經濟林系合併而成。林學系和經濟林系是我校歷史最悠久的系部,其創立時間可追溯至1947年湖南省立克強學院森林系的造林學科。經過幾代人數十年的建設和發展,林學院已成為以本科、研究生教育為主,具有科學研究和留學生培養等優勢的多層次、多形式辦學的教學研究型學院。

學院現有林學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林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森林培育學經濟林森林經理學森林保護學林木遺傳育種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等7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森林培育學、森林經理學、森林保護學、林木遺傳育種、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環境科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環境工程果樹學、林學專業碩士(農業推廣)、高等學校教師等11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林學、園藝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等5個本科專業,其中林學為國管專業湖南省重點專業,環境科學為國管專業,森林培育為國家重點學科和湖南省“芙蓉學者計畫”特聘教授授權學科,森林經理學、森林保護學和環境科學為湖南省和國家林業局重點學科。

師資概況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已形成了一支職稱結構、 學緣結構、年齡結構趨於合理的教學及科研隊伍。現有教師116人,具有副高以上職稱75人;博士生導師25人,碩士生導師48人。35名教師具有博士學位,60名教師具有碩士學位。現有全國優秀教師1人,湖南省優秀教師2人;林業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6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0人;省部級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培養對象5人,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4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培養對象2人,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青年骨幹教師培養對象8人,校級學科帶頭人8人。

科研概況

學院現有8個教研室,13個研究所(室、中心),12個教學實驗室,1個國家林業局重點開放實驗室,3個省部共建實驗室,1個湖南省實踐教學示範中心,4個標本室,21處教學實習基地。學院資料室藏有中外文圖書11492冊,期刊275種。教學設施齊備,科研條件良好。我院自1983年開始,主辦全國唯一的經濟林綜合性科技期刊《經濟林研究》,迄今已累計出版發行77期,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學院學術力量雄厚,成果豐碩。先後獲國家、省、部級等獎勵或專利120餘項,公開發表論文4500餘篇,出版教材、專著50多本(部)。
經濟林育種與栽培國家林業局重點實驗室
由原林業部於1995年3月批准成立的部級重點開放實驗室,隸屬於國家林業局,依託單位為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由國家林業局和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共同投資建立起來的,是國家林業局唯一的經濟林重點實驗室,國家油茶科學中心生物技術實驗室業掛考在本實驗室。實驗室下設經濟林栽培、經濟林育種、分子生物學、細胞工程和經濟林產品開發利用5個分室。實驗室現有研究人員22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4人,博士生導師11人,碩士生導師7人,博士15人。
實驗室定位為套用基礎研究,以經濟林木為主要研究對象,經濟林育種為研究重點,生物技術結合常規技術,從分子、細胞、個體和群體水平上開展經濟林育種、優質豐產栽培和產品開發利用的課題研究,並輻射到植物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和林學的相關學科。主要研究方向有:經濟樹種遺傳資源收集、保存評價;經濟樹種常規遺傳改良;經濟樹種優質豐產栽培理論與技術;經濟樹種重要基因的分離克隆;經濟樹種分子遺傳改良;經濟樹種細胞育種和次生代謝產物;經濟林產品加工與分析;天然有機成分開發利用。
實驗室實行“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行機制。吸收國內外、校內外的專家學者和博士、碩士研究生來室進行研究工作。近年來,實驗室在經濟樹種優良品種的選育、綠色食品開發、經濟林產品利用、經濟樹種重要基因的分離克隆、經濟樹種自交不親和基因研究及套用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研究進展,並培養了一大批經濟林學科的博士、碩士研究生。實驗室的建設也極大地帶動了經濟林學科及相關學科的發展,豐富了傳統經濟林學科的內涵,擴展了經濟林學科的外延,提高了研究生的培養水平,為森林培育國家重點學科和我校林科、生物學科的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土水污染控制與資源化技術實驗室
1、科研隊伍
土水污染控制與資源化技術實驗室是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實驗室自籌建以來,十分重視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引進與培養相結合,科研隊伍不斷壯大,為實驗室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目前,實驗室擁有研究人員25人,其中具有正高職稱9人,副高職稱10人,中級職稱4人,初級職稱2人。從學歷構成來看,目前具有博士學位的有14人、碩士學位6人、學士學位5人,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比例達到76%。從年齡構成上看,研究人員中45歲以上2人,35-45歲17人,35歲以下6人,年輕研究人員的比例為92%。整體上已形成了以教授為學術帶頭人,以高學歷、高層次人員為骨幹的結構合理、層次完善的學術梯隊。
2、研究方向
2.1 水污染控制與濕地技術
(1)水污染物質的化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化學行為。重點研究污染物的吸附理論與有效性模型;污染物降解和轉化機理;水污染監測原理與手段等;
(2)水污染的生物控制——人工濕地技術。重點研究高效微生物種群的篩選、超積累植物的選擇與套用技術;濕地生態系統的淨化機理,人工濕地生態系統構建與套用技術等;
(3)污水處理新型生物反應器技術與工藝研究。重點研究可適用於城市污水和多種工業廢水處理的高效生物反應器的構建、反應機理、處理性能及工業化套用等。
2.2 土壤污染與修復
(1)土壤-植物系統中典型污染物的環境效應、遷移轉化機制及污染預警。重點研究土壤重金屬、表面活性劑、化學肥料等在土壤-植物系統中的遷移、轉化規律,典型污染物在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水平上的生物學效應及其生物標誌物的篩選等;
(2)多種污染物複合污染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及污染控制。重點研究酸沉降與重金屬複合污染、表面活性劑與重金屬複合污染等的環境效應、演變規律及其污染控制機理,典型流域與區域的農業面源污染物的削減與消納減排技術等;
(3)污染土壤的修復技術。重點研究典型工礦區土壤重金屬污染狀況、環境風險,適合於各類工礦區污染土壤的高效及環境友好型生物、化學修復技術。
2.3 清潔生產與新型資源化技術
(1)表面處理及有關重污染行業的清潔生產技術。重點研究3R型電鍍及電子化學品的設計、配方,化學品再生,重金屬無損分離與線上回收,3R一體化設備集成技術等;
(2)環境友好型化學品及關鍵中間體的設計與套用。重點研究氰化物、鉛、鎘、鉈等高毒害化學品的替代品的構建,環境友好型精細化學品或關鍵中間體的分子設計、配方設計,新型環境友好型化學品的套用功能及環境影響評價等。
(3)清潔能源技術。重點研究農、林業廢棄物資源化及能源化技術,包括生物柴油技術、顆粒化生物質燃料技術等,發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生物能源技術體系。
3、階段性成果
實驗室近5年來共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國家攻關項目專題1項、國際合作項目2項、948項目2項、科技部項目5項、國務院其它部門項目2項、省級重大項目3項,總經費1100多萬元。
近年來,實驗室獲得科技成果獲獎多項,獲得專利10項,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SCI源刊、EI源刊和國家一級期刊論文20篇。
獲獎科技成果有:林木立地養分效應配方施肥模型及套用研究(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景觀性組合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設計與工程技術(國家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三等獎)、蝕刻液循環再生機(長沙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等。
專利包括:污水處理組合濕地系統及其污水處理工藝(ZL 200510031468.8)、以溶劑萃取技術從PCB蝕銅液中回收銅的方法(200610032589.9)、蝕銅液中銅濃度的控制方法和設備(200410047003.7)、一種銅蝕刻液及其循環使用方法(200510031482.8)、微蝕液過氧化物濃度、銅濃度的控制方法及循環使用(200510031481.3)、一種含二價銅化合物的溶解錫和錫合金的溶液(200510032043.9)、一種從含銅溶液中分離銅的方法及其套用(200510031974.7)等十餘項。
鑑定成果包括:組合濕地污水處理系統研究與釋放(湖南省科技廳,2006年),生物質能源顆粒燃料成型技術(國家林業局,2005)
專利技術“污水處理組合濕地系統及其污水處理工藝”已在湖南省和雲南省推廣,如長沙市坪塘污水處理廠及中水回用工程、雲南晉寧縣六街鄉龍王塘村人工濕地項目、湘潭市水府廟旅遊區人工濕地項目、長沙市圭塘河人工濕地項目、長沙市濕地生態系統項目、長沙市梅溪湖水質保障人工濕地技術項目等。
森林培育國家重點學科是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最早建立的學科,主要由經濟林育種與栽培國家林業局重點實驗室、經濟林教研室、森林培育教研室、綠色食品研究所等相關室、所的48名教學科研人員組成。本學科擁有省部級重點開放實驗室1個,野外試驗教學基地3個;主辦《經濟林研究》學術刊物;是中國林學會經濟林分會的掛靠單位,也是學校林學一級博士後流動站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學科2001年被評為“十五”國家重點學科,2006年順利通過“十五”國家重點學科的評估,並繼續列為“十一五”國家重點學科。
經濟林是本學科的最優特色。學科下設經濟林育種、經濟林栽培、用材林定向培育、林木營養與施肥、經濟林產品開發利用等5個方向,主要從事經濟樹種和用材樹種栽培、育種和加工利用的研究,學科具備從群體水平、個體水平、細胞水平、分子水平開展森林培育各項研究的條件和手段。本學科建立了學科顧問、學科負責人、學術帶頭人和課題組負責人的學科管理體系,形成了一支年齡和知識結構相對合理的學術隊伍。
2001年至2008年,該學科在木本油料及乾鮮果樹等經濟林優質豐產栽培和良種選育、亞熱帶地區速生用材林定向培育與次生林可持續經營、經濟林產品加工和綜合利用、南方人工林地力維持與恢復技術等研究領域取得了較大的成績,獲國家科技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通過國家審定品種2個;獲國家專利7項;制定國家和行業標準5個;發現並登錄新基因102個;出版學術專著15部、全國統編教材4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000餘篇,其中SCI收錄50餘篇、EI收錄30餘篇、ISTP收錄30餘篇;培養博士研究生30餘人,碩士研究生近200人。
經過近50年的積澱與發展,特別是由於“十五”國家重點學科建設項目的重點支持和建設,為學科“十一五”的穩步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確立了自己獨特的學科研究方向,具備承擔國家級和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的能力,具備規模培養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的能力。
森林保護學
本學科於1958年由湖南農學院(現湖南農業大學)植保系與華南農學院(現華南農業大學)林學系合併後組建而成。1984年學科獲得碩士點授予權。學科奠基人為原知名學者、國家二級教授、省科協副主席李風蓀先生和國家二級教授王莊先生。現學科帶頭人為國務院第六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百千萬人才第二層次人選魏美才教授。
近年來,我校森林保護學發展較快,2003年獲得博士點授予權,並先後申報獲批為湖南省十五(2002年)、十一五重點學科(2006年)和國家林業局重點學科(2006年)。學科的發展還支持了我校林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和林學、生物學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申報和建設工作。
本學科共有教授11人,副教授8人,講師7人,具博士學位者15人。其中1人為國務院第六屆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人獲中國青年科技獎,1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二層次,1人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1人被評為湖南省優秀教師。
本學科主要研究方向有四個:
(1)森林昆蟲系統學和生物地理學。方向帶頭人為魏美才教授。主要開展廣腰亞目形態系統學和分子系統學及其起源與演化和地理分布格局研究。
(2)森林套用微生物技術和森林植物病害治理。方向帶頭人為周國英教授。主要開展森林資源真菌和食用菌工程和重要產業林等森林植物的重大病害無公害化治理研究。
(3)森林昆蟲生態學和森林蟲害監測與治理。方向帶頭人為朱道弘教授。主要開展森林昆蟲行為與進化生態學、森林有害生物資源化管理理論和技術、森林主要病蟲火災害的預警和可持續控制技術研究。
(4)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和持續利用。方向帶頭人為楊道德教授。主要開展兩棲爬行動物、靈長類動物等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自然保護區的保護、管理和持續利用研究。
其中森林害蟲葉蜂系統學與生物地理學方向是學科的優勢研究方向之一,建有葉蜂標本館(國際昆蟲和蜘蛛標本館編號:SCSC,建立於1995年),葉蜂收藏量超過130000號,定名葉蜂超過3500種、其中正模標本1230號,副模標本5120號。目前已成為世界膜翅目廣腰亞目昆蟲系統學研究領域的主要研究基地之一,在國際上具有很大學術影響。
近年來,本學科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3項,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項目4項(含子課題2項),國家948項目3項,國家林業公益性行業專項項目2項,科技部國際交流項目1項。其它省部級科研項目33項。發表論文431篇,其中SCI收錄30篇,EI和ISTP收錄20餘篇,國家一級期刊論文130多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1項,授權專利2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其它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4項成果通過鑑定。已培養博士後2名,博士生21人。
學科先後投入近2100萬經費建設,建有1個葉蜂標本館、2個人工氣候養蟲室、1個分子系統學實驗室、1個微生物學實驗室、1個病理學實驗室等實驗室,具備研究級體視顯微鏡、螢光倒置顯微鏡、野外專業相機、梯度PCR儀、全自動凝膠圖像分析系統、150-L和5L發酵罐等研究設備。
多年來,學院先後選派專家學者到日本、挪威、瑞典、澳大利亞、德國、美國、加拿大、芬蘭、奧地利、泰國、葡萄牙等國家留學訪問,開展合作研究,建立了良好的學術交流與合作關係,擴大了學校在國際上的影響,拓寬了學院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果。2006年,林學專業進入由中國國際教育交流協會、中教國際教育交流中心和美國州立大學與學院協會共同制訂的《1+2+1中美人才培養計畫》,與美國北亞利桑那大學聯合培養林學專業本科學生。具有英語特長、經濟條件較好的優秀學生,分別在兩校修完規定的課程並獲得相應的學分以後,可以在四年內分別獲得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北亞利桑那大學的林學專業雙學士學位。
森林經理學科是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的傳統、優勢和特色學科。我校自1958年林學專業成立之初,就確定了以森林經理學為特色、龍頭學科,繼而帶動林學一級學科建設和相關二級 學科發展的指導原則。經過半個世紀的建設和發展,現已形成了以森林經理學為林學專業的骨幹龍頭學科的教學體系。在1984年1月本學科就獲得了碩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獲得 博士學位授予權,2001年被列為湖南省重點學科。
學科師資力量雄厚,已形成了一支職稱結構、學緣結構、年齡結構趨於合理的教學及科研隊伍。現有教師27人,具有副高以上職稱19人(其中教授10人);博士生導師7人,碩士生 導師17人。21名教師具有博士學位(含在讀博士)。現有林業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人;省部級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培養對象2人,湖南 省普通高等學校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1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培養對象1人,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青年骨幹教師培養對象2人。先後獲國家、省、部級等獎勵或專利20餘項,公 開發表論文500餘篇,出版教材、專著10多本(部)。
本學科設有2個教研室,1個校級科研機構,5個研究室,3個教學實驗室,1個湖南省產學研示範基地(林業信息技術產學研示範基地),1個湖南省實驗實踐教學示範中心(林業技 術實驗實踐教學示範中心),1箇中央與地方共建優勢特色學科實驗室(森林資源信息工程實驗室),6處教學實習基地。近年來,學校和學院為本學科增設累計投入400多萬元教學 和實驗設備,其中萬元以上的設備近100台(件)。
近五年,學科新增科研項目100餘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項目專題4項,其他省部級科研項目40餘項,新增科研經費1500餘萬元。學科在南方集體 林區森林經營及社會林業方向國內領先,數字林業和林業信息工程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環境科學學科源於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原中南林學院)的林學與生態學科,從1993年起,在林學本科專業中設定環境生態方向,依託我校林學和生態學的傳統優勢,緊密結合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問題,開設《環境生態工程》、《水土保持學》、《環境化學》、《水污染控制工程》等與環境保護緊密相關的課程,並在森林培育學科和生態學科招收環境科學方向的碩士研究生。1999年,獲得環境科學碩士學位授予權。2000年開始招收生態學專業環境化學方向博士研究生。2005年,獲得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2006年成為湖南省重點學科。本學科是我校7個國管專業之一,學科現有專職人員30人,教授14人、副教授11人,具有博士學位17人,碩士學位7人。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本學科先後承擔並完成了60餘項科研課題,已形成了研究方向穩定、結構合理、富有朝氣、勇於創新的高水平學術團隊,學科方向帶頭人在其特色領域的研究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
本學科科依託本校生態學、林學、生物學、生物技術與工程等傳統優勢學科,突出環境友好與資源節約主題,強調實踐與創新,側重環境污染生物與生態治理方法,著眼於污染物和廢物的資源化與無害化,注重研究環境政策與法律,在環境污染控制、土水環境化學、清潔生產與廢物資源化、環境政策與法律等方向取得長足發展,形成了自身的特色與優勢。
本學科擁有先進的實驗與實踐平台。1995年依託中挪合作株洲環境工程項目,建成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飲水淨化廠與污水處理示範廠,2000年基於省教育廳與國家科技項目,建立了組合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示範基地。我校環境科學專業是國管專業和省特色專業,2006年環境科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兩個學科獲準為省重點學科,2007年建設了省部共建環境生態基礎實驗室,2008年“土水污染控制與資源化技術”被列為省高校重點實驗室,2010年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室列入省部共建特色優勢學科實驗室建設計畫。
本學科旨在依託已有的省重點學科、省部共建實驗室、省高校重點實驗室,按照可持續發展及形成特色的建設思路,利用中南地區的資源優勢,結合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為培養更具創新能力的高級專業人才提供支撐平台,為服務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學院面向全國29個省(市、區)招收本科、碩士、博士3個層次的學生。現有全日制本科生1100多人,博士、碩士研究生500多人,留學生3人。近幾年畢業生就業率均在90%以上。

重點實驗室

一、
國家林業局重點開放性實驗室 經濟林育種與栽培實驗室
湖南省重點實驗室 土水污染控制與資源化技術實驗室
二、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林業遙感信息工程研究中心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