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板泉黨支部舊址紀念館

並於1932年12月17日建立起魯東南較早的黨支部―中共板泉崖黨支部。 1937年11月,黨組織派王任之、薛漢鼎、高立明、夏林、楊家祥奔赴延安學習,板泉黨支部由李伴農任支部書記,繼續開展黨的活動。 2007年4月,中共板泉黨支部舊址被臨沂市宣傳部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紀念館簡介

中共板泉黨支部舊址紀念館坐落在山東省莒南縣板泉鎮駐地,嵐濟公路和莒阿公路交匯處的板泉後西村,有一座建於清朝初期的古建築―關帝廟。這裡曾是原臨沂縣第十完全國小,在這所國小里,誕生了莒南縣第一個黨支部―中共板泉黨支部。現已修建成為“中共板泉黨支部舊址紀念館。”
該紀念館建於2006年春,由於原來的舊址年久失修,頻於倒塌,板泉鎮黨委政府為保護文物古蹟,發掘紅色旅遊資源,更好的弘揚沂蒙精神,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在縣委縣府的關心支持下,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莒南縣第一個黨支部舊址進行了修復。紀念館按照原來設計,建有正殿三間,東西廂房六間。室內已進行了布展。正殿大門上方由原中組部部長張全景親筆題詞:“中共板泉支部舊址紀念館。”

歷史追溯

1932年秋,劉諧和老師受臨郯縣委指示,來到了板泉完小任教,以教師身份為掩護,開展黨的地下工作,傳播革命進步思想。經過考察與培養,劉諧和老師先後發展了王任之、薛漢鼎、李伴農、夏林進步學生入黨。並於1932年12月17日建立起魯東南較早的黨支部―中共板泉崖黨支部。第一任黨支部書記是王任之。黨支部成立後,王任之帶領黨員一邊秘密開展地下工作,一邊在學生和農民中發展黨員,到1937年抗戰爆發前,板泉黨支部已發展了33名黨員。 1933年7月蒼山爆動失敗後,臨郯縣委被破壞,由於板泉支部在此之前,在劉諧和老師的組織下,積極配合蒼山暴動張貼標語、散發傳單,在民眾中產生很大影響。蒼山暴動失敗後,劉諧和老師因身份暴露,國民黨前來抓捕,劉老師幸虧提前離開板泉而脫險。後來,王任之等學生因升學等原因,黨的活動轉到了臨沂。王任之等黨員以“臨沂東鄉同鄉會”的名義做掩護,繼續開展黨的地下工作。
1937年11月,黨組織派王任之、薛漢鼎、高立明、夏林、楊家祥奔赴延安學習,板泉黨支部由李伴農任支部書記,繼續開展黨的活動。板泉黨支部從1932年成立至1939春轉為臨沂五區區委,黨的活動堅持了7年之久。從板泉支部走出的大批共產黨員,以後成長為黨的各級領導骨幹。第一任黨支部書記王任之,先後擔任過濟南市歷城縣委書記,中共臨沂地委副書記,行署專員,並多次受到毛主席、朱德總司令、江澤民、胡耀邦等國家領導人接見。薛漢鼎則和毛澤民一起奔赴新疆工作,後擔任雲南省曲靖地委專員,楊家祥一直從事部隊通訊工作,後擔任新華社副社長。

建設與啟用

2006年12月由中共臨沂黨史委,中共莒南縣委,莒南縣黨史委,板泉鎮委員會,在紀念館內豎起一塊石碑。該碑高1.932米,厚12公分、寬1.7米,以此喻為1932年12月17日創立黨支部,碑文由原臨沂地委副書記、行署專員,板泉黨支部第一任黨支部書記王任之親自起草撰寫。該紀念館已投資近30萬元。下一步將對第一個黨支部歷史活動進行展覽再現,目前,布展工作正在進行當中,預計投資10萬餘元。 2007年4月,中共板泉黨支部舊址被臨沂市宣傳部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