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源流
![中[漢語文字]](/img/1/806/nBnauM3X0AjM5IjMzcDN0MjM2UTM1QDN5MjM5ADMwAjMwUzL3QzL4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中](/img/c/ac5/nBnauM3XyczM2kDO5gTN0MjM2UTM1QDN5MjM5ADMwAjMwUzL4UzLyQ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中”是指事字。甲骨文的形體像豎立的一面旗幟,上下各兩條旗斿向左飄動,方口表示中間。金文旗斿向右。小篆省掉旗斿。楷書與小篆相同,筆畫化。
“中”的哲學意義:中字在中國古代哲學中代表不偏、中正、好的意思,也表示一種人生處世的態度,比如中庸之道。中字是由一個0(口)字和一個1字組成,0是大道的體,1是大道的用。中字由0和1組成,同時擁有了大道的體和用,所以中是道的大成。中代表中國的人文哲學,是中華的密碼,大道之體是仁愛、友善、寬恕、和平的,大道的用是惟精惟一的。
中者,不偏也,天下之大本,故君子務本,本立道生;
庸者,不易也,萬物之根基,故君子固本,本固速成;
和者,樂業也,天下之達道,故君子樂本,天健中節。
務本謂之中,固本謂之庸,樂本謂之和,三者致者天地人三才立焉,天下之大材速育、速成焉。此千古之道學,成者無不合於專一,無不合於太極(務本是本份,固本是能力,樂本是興趣)。
詳細釋義
名詞
1.指事
2.和四方、上下或兩端距離同等的地位:~心。當(dāng )~。~原。~華。
中,和也。——東漢·許慎《說文》
中離維綱。——《儀禮·大射儀》
與太史數射中。——《周禮·射人》
持弓矢審固,然後可以言中。故盛算之器即曰中。——《禮記·射義》
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為都。——《新書·屬遠》
中有都柱。——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張衡傳》
天門中斷楚江開。——唐·李白《望天門山》
中通外直。——宋·周敦頤《愛蓮說》
中軒敝者。——明·魏學洢《核舟記》
3.通“得”義
“中”還可作
又中山峨冠而多髯者。
又如:人中(人嘴上唇當中處);華中;中浣(農曆每月中旬);中土(中原地區。古以冀州為中土,漢以來以河南為中土;中國);中天(天空的中央);中夕(夜半);中色(中央之色,即黃色),中甸(京都);中江(江流的中央);中非(指非洲中部地區)。
4.內,裡面
五帝之中無傳政。——《荀子·非相》
儒有衣冠中。——《禮記·儒行》
皮樹中、閭中、虎中、兕中、鹿中,是也。——《禮記·鄉射禮記》
以益中外之累。——《後漢書·列女傳》
中藏隱情不可致,詰公(袁可立)一覽,立得籍甚。——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
董宗伯(董其昌)所藏巨然真跡,今歸袁環中(袁可立子)使君,昨在其署中出此相示。—— 明 王鑑《仿巨然真跡圖》
中有魯人馮三保者、精技擊。——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事變中起。——清·周容《芋老人傳》
又如:心中(心裡);內中(裡頭);家中;水中;隊伍中;中水(水中);中垢(塵垢之中)。
安夫人(袁可立母)妊時,數盥水,見金鯉蕩漾盎中。――明·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5.半;中途;半中腰
夜中,星殞如雨。——《春秋》
又如:中輟(中途停止);中夕(半夜);中分(從中間分開);中半(對半);中白(半白);中判(對半分開);中阪(半山坡);中夜舞(夜半起舞)。
6.方位名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陶淵明《桃花源記》
又如:中門(內、外門之間的門);中陣(中陳、居中的陣地、營壘,一般為主帥所在地);中部(居中的部分);中處(適中的處所);中殿(居中的宮殿)。
7.指宮禁之內。亦借指朝廷
趙高用事於中。——《史記》
公來自中,天子所倚。——唐·韓愈《祭董相公文》
於時毛文龍譸張於島上,劉愛塔恫疑於沓渚,熊王之案持於內,崔霍之交盤於中。——明黃道周《節寰袁公(袁可立)傳》。
又如;中涓(皇帝親近的侍從官);中侍(宮中的侍從官);中使(宮中派出的使者);中尚方(古代官署名。掌宮內營選雜作);中秘書(宮廷藏書);中書(皇宮中的藏書)。
8.內心
憂從中來。——曹操《短歌行》
又如:中顧(內心顧念);中私(內心的感情);中函(藏蓄於內心)。
9.中國的簡稱
10.中國的本地人
11.內臟
五中所主,何藏最貴。——《素問》
12.中介人
中央向嚴鄉紳借二十兩銀子。——《儒林外史》
又如:中見(見證人)
13.姓
形容詞
中 zhōng
1.中等
受中賞。——《戰國策·齊策》
中家以上。——清·方苞《獄中雜記》
又如:中才(中等才能);中則(中等。指田賦);中知(中等的才智);中幣(中等品級的貨幣);中川(中等的河流);中平(中等,平常);中甲(金代科舉考試成績中等者);中兄(才德一般的兄長)。
2.[方]∶成,行,好,可以,了得
正要與姐姐、姐夫商量了,往府里討去,可是中么?——《二刻拍案驚奇》
又如:中不中?咦!河南燴麵真中!
3.容易
我是薛家丫頭,狄家媳婦,我的錢不中騙。——《醒世姻緣傳》
4.合適
是秦之計中,齊燕之計過矣。——《戰國策·齊策二》
余觀君疏於世故,而謀國無不中。——宋·葉適《袁聲史墓志銘》
5.不偏不倚
頭頸必中。——《禮記·玉藻》
衣冠不中,不敢以入朝。——《晏子春秋》
6.通“
難進而盡中。——《孝經·聖治》
中和,祗庸孝友。——《周禮·春官·大司樂》
中不上達。——《荀子·成相》
動詞
讀音:zhòng
1. 正對上;正好符合。示例:百發百中/正中下懷。
2. 遭受(指不好的事)。示例:中毒/中暑。
3. 表示因符合某種條件而有所獲得。示例:中標/中了頭獎。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一】【丨部】中
《說文·丨部》:“中,內也。從口;丨,上下通。”(中,納入。從口;丨,表示上下通徹。)g,古文中。i,籒文中。陟弓切。
康熙字典
![中[漢語文字]](/img/9/aa3/nBnauM3X1IzN1ITN4gjN3cjM2UTM1QDN5MjM5ADMwAjMwUzL4YzL4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子集上】【丨字部】中
〔古文〕gi【唐韻】陟弓切【集韻】【韻會】【正韻】陟隆切,$音忠。【書·大禹謨】允執厥中。【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五禮防民偽,而敎之中。【左傳·成十三年】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
又【左傳·文元年】舉正於中,民則不惑。【注】舉中氣也。
又司中,星名。在太微垣。【周禮·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
又【前漢·律曆志】春為陽中,萬物以生。秋為陰中,萬物以成。
又中央,四方之中也。【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於土中。【注】洛為天地之中。【張衡·東京賦】宅中圓大。
又正也。【禮·儒行】儒有衣冠中。【周禮·秋官·司刺】以此三法者求民情,斷民中,施上服下服之罪。【注】斷民罪,使輕重得中也。
又心也。【史記·韓安國傳】深中寬厚。
又內也。【易·坤卦】黃裳元吉,文在中也。又【老子·道德經】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又半也。【列子·力命篇】得亦中,亡亦中。【魏志·管輅傳】鼓一中。【注】猶言鼓一半也。
又成也。【禮·禮器】因名山升中於天。【注】中,猶成也。燔柴祭天,告以諸侯之成功也。
又俚語。以不可為不中。【蕭蔘希通錄】引左傳成公二年,無能為役。杜預註:不中為之役使。
![中](/img/2/982/nBnauM3XzIDOwkDN2QDOxMjM2UTM1QDN5MjM5ADMwAjMwUzL0gzL2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又【禮·鄕飲酒義】冬之為言中也。中者,藏也。
又姓。漢少府卿中京。又中行,中英,中梁,中壘,中野,皆複姓。
又【廣韻】【集韻】【韻會】陟仲切,音妕。矢至的曰中。【史記·周本紀】養由基去柳葉百步,射之,百發百中。
又著其中曰中。【莊子·達生篇】中身當心則為病,猶醫書中風,中暑是也。
又要也。【周禮·春官】凡官府鄕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注】謂治職簿書之要也。 又應也。【禮·月令】律中大簇。【注】中猶應也。 又合也。【左傳·定元年】季孫曰:子家子亟言於我,未嘗不中吾志也。
又【類篇】【正韻】$直眾切。與仲通。【禮·月令】中呂,即仲呂。
又讀作得。【周禮·地官】師氏掌國中失之事。【注】故書中為得。陸德明云:中,杜音得。
又【韻補】葉陟良切,音章。師古曰:古讀中為章。【吳志·胡綜傳·黃龍大牙賦】四靈旣布,黃龍處中。周制日月,是曰太常。
又葉諸仍切,音征。【劉貢父·詩話】關中讀中為䇏。【詩·大雅】泉之竭兮,不雲自中。葉上頻。【班固·高祖泗水亭嘵】天期乗祚受爵漢中。葉下秦。古東韻與庚陽通。
俗讀中酒之中為去聲。中與之中為平聲。◎按《魏志·徐邈傳》:邈為尚書郞,時禁酒。邈私飮沈醉,趙達問以曹事,曰中聖人。時謂酒;為聖人,濁者為賢人。蘇軾詩:公特未知其趣耳,臣今時復一中之。則中酒之中,亦可讀平聲。《通鑑》:周宣王成中與之名,註:當也。杜詩:今朝漢社稷,新數中與年。則中與之中亦可讀去聲。
考證:〔【班固·東都賦】宅中圓大。〕 謹照原書改張衡東京賦。 〔【周禮·春官·司刺】以刺宥三法,求民情,斷民中。〕 謹照原文春官改秋官。以刺宥三法求民情,改以此三法者求民情。〔【易·坤卦】黃裳元吉,美在中也。〕 謹照原文美在中也改文在中也。 〔【左傳·定元年】季孫曰:子家亟言於我,未嘗不中吾志也。〕 謹照原文子家下增子字。 〔【周禮·天官】凡官府鄕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 謹照原書天官改春官。
結構書法
書寫演示:
![中[漢語文字]](/img/3/685/nBnauM3X1YTO2UjMxETN1ATN0UTMyITNykTO0EDMwAjMwUzLxUzLwI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方言音韻
客家話:[梅縣腔] zhung1 zhung5 dung1 [寶安腔] zung1 | zung5 [客語拼音字彙] dung4 zung1 zung4 [客英字典] zhung1 zhung5 [東莞腔] zung1 zung5 [沙頭角腔] zung1 zung5 [陸豐腔] zhung1 zhung5 [海陸豐腔] zhung1 dung1 zhung5 [台灣四縣腔] zung1 dung1 zung5 [梅縣腔] zung5
粵語:zung1 zung3
潮州話:dong1 dang1 dong3【潮陽】diong1. ~ .diong3
上古音系
字頭 | 聲符 | 韻部 | 對應廣韻小韻 | 擬音 | 註解 |
中 | 中 | 終 | 中 | tuŋ | |
中 | 中 | 終 | 中 | tuŋ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