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且倩玉是新疆且末縣的特產。且倩玉即且末玉,早在先秦時期,且倩玉就已經有“崑山之玉”的美稱。從若羌到塔什庫爾乾延綿數百公里,白玉、青玉、青白玉、花玉、碧玉等各式品種的玉俱全,其中尤以白玉為最佳,其色鮮亮,其質細膩,經濟價值很高。且末就盛產白玉、粉玉、青玉和金山玉,白玉以白如羊脂、粉玉以紅似炭火,青玉以碧如綠葉,金山玉以黑似純漆而出眾,且倩玉質地優良,而且色鮮艷,具有色純、細膩、嫩潤、堅硬、明亮等特徵,深受大家的喜愛。
關於且末縣
且末縣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塔里木盆地東南緣,阿爾金山北麓。東與若羌縣交界,西與民豐相鄰,南與西且末縣藏接壤,北部伸入塔克拉瑪乾大沙漠,與尉犁、沙雅縣相望。縣城且末鎮距烏魯木齊市公路里程1270千米。全縣總面積138680平方千米(為全國面積第二大縣),總人口56627人(2003年)。 全縣轄1個鎮、11個鄉(3個牧業鄉)、1個良種場、2個國營牧場、2個農業綜合開發區,縣境內駐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二師且末工程支隊。現有總人口6萬人,由維、漢、回、蒙、滿、哈薩克等十三個民族組成,其中:維吾爾族占76.95%,漢族占22.77%,其他民族占0.28%。現有耕地面積12.6萬畝,人均耕地2.1畝。
世界榜首
且末多產軟玉中的青白玉、白玉、青玉和糖包玉等,其質地溫潤、色澤雅致。且末開採玉石,每年以近百噸的產量成為中國和闐玉的主產地。
值得一提的是,且末是盛產大玉的故鄉,以接連突破產大玉紀錄而令中外人士所咂舌。1992年,采出一塊青白玉重700公斤;1995年,采出一塊青白玉重達1502公斤,並以和闐青白玉料重量之最而收入上海世界吉尼斯紀錄。
2004年,在塔什薩依河上游發現一塊重達60噸左右的青玉,這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的和闐青玉王。同年10月,又采出一塊青白玉重達2874公斤青白玉。2005年10月,相繼采出重達3噸、7噸和10噸和闐青玉王。
絲綢之路
且末是"玉石之路"的發祥地和"絲綢之路"南道重鎮,是享譽中外的和闐玉主產地。
早在七千多年以前,車爾臣河流域就人類活動,古西域三十六國的且末國和小宛國就在縣境內。五六千年前,且末的先民們就在崑崙山北坡采玉,他們把這裡的玉石東運中原,西輸巴比倫等文明古國,由此打開一條橫貫東西的"玉石之路"。幾千年後的張騫正是沿此路西行使之延伸成為著名的"絲綢之路"。
據考證,且末采玉的歷史至今已有七千多年的歷史。早在石器時代,生活在新疆南部(崑崙山北坡)的先民們經過千百年的對比篩選,終於選擇用質地堅硬柔韌、潤滑光澤的和闐玉製成生產工具――玉斧和裝飾品――玉串珠。在新疆羅布泊地區的樓蘭遺址出土的玉斧就是有力的佐證。
比德於玉
中華玉文化的核心是比德於玉。孔子在《禮記·聘義》中說:"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玉,玉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貴者,道也。"也就是說,孔子把玉的物理性質比附於"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十一德。"君子-比德於玉",不僅有十一德說,還有五德、九德說。中華玉文化將"玉",人格化了,賦予她思想、精神和道德。
人們以玉為美、以玉為榮、以玉為貴,崇尚美玉。大詩人屈原的詩句就是例證:"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玉深入人心,成為神聖的信物。如《拾玉鐲》中顯示的戀愛與婚姻;《碧玉簪》中代表忠誠的愛情;《本草綱目》中所說的玉能"潤心肺、助聲喉、滋毛髮",在《紅樓夢》中玉能"通靈"等等。玉不但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更影響著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宗教等社會各個領域。
且末“三奇”
且末的風味美食更是數不勝數,其中"三奇"令人叫絕。
且末美食之一奇是"吃瓜不用牙咬"。且末沃土既出五穀,又能放牧牛羊,而且因豐沛的水源和充足的日照,凡西北各地能種的水果皆能豐產,其出產的甜瓜更舉世無雙。此瓜皮之薄,仿佛吹彈可破,然而卻能從夏季存放到冬季而不壞。炎炎盛夏嘗上一口就清涼解渴,甜潤賽蜜,飛雪嚴冬咀上一嘴,甜冷相激更使人如神似仙。然而最奇的還是吃瓜不用牙咬,因為瓜瓤嫩得入口成液,只能用舌頭和嘴唇吮吸。初嘗之人皆因貪其香甜,一口下去會滿嘴噴汁。因此吃時必如品香茗般慢吸細咽,瓜液漫流入口後會由淡漸甜,越來越濃,但濃而不膩,水化無渣,悠遠綿長。
“玉事”連連看
中華祖先都愛玉,不僅僅是因為它的稀有或色澤美麗的外觀,而是有著更深一層的美學價值:因為玉凝結著人們深深的感情--對故鄉的懷念,對祖先的崇拜。這種戀鄉懷祖之情,培養了中華民族的人格,孕育著中國傳統美學;這個美的傳統,一直沿續了數千年,始終煥發著不朽的光彩。
"和氏之璧",講述的何嘗是一塊玉的故事!歌頌的未必只是卞和識玉的才智,他為了一塊"楚山璞"而不畏刖刑,失雙腳!多么感天動地的精神!這是在謳歌我們中華民族的堅韌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意志!也是從幾千年前哲人口中發出的諄諄告誡:"識物,識人!"
"完璧歸趙",記載的何嘗只是藺相如出使秦國的故事,它頌揚的是一種玉的精神,是人類恪守信約的美德和捨生取義的情操。
益於健康
玉是一種天然礦產,礦物是中藥中的一類極具特色的組成部分,我國對它的研究具有悠久的歷史,而寶玉石又占其中很大一部分。我國古老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唐本草》、《神農本草》、《本草綱目》中均稱玉可:"安魂魄,疏血脈,潤心肺,明耳目,柔筋強骨……"。
據現代科學測定,玉材本身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如鋅、鐵、銅、錳、鎂、鈷、硒、鉻、鈦、鋰、鈣、鉀、鈉等,它的療效已在外科獨占鰲頭。它曾是我們祖先防治疾病的武器,也曾長期作為養生防老和煉丹術的主要藥物。現在用於腫瘤治療更顯示出異乎尋常的作用。
從藥物學角度來講,長期配戴自然礦物可以補充人體不足的元素和微量元素,吸收或排泄過剩的元素和微元素,使人體保持一個特有的正間值。
玉“禁忌”
一:玉特別怕驚、怕震動,一塊好和闐玉,如果在開採過程中受驚,那就沒有什麼價值了,在開採過程中一定要科學的計算,炮眼的距離,一般離玉1.5米就不能裝烈性炸藥了,一定要用黑火藥,要準確計算裝要量,藥多了就會把玉炸碎,玉受傷後,當時用肉眼看不清楚,當製做玉器的過程中毛病就出來了。
二:玉怕火,和闐玉的主要成分是透閃石,她特別怕火,玉遇火後就會碎,會分解,要注意防火。
三:玉怕暴曬,一般采出來的玉水頭很足,特別漂亮,如果在太陽光下曬上幾個月,玉表面上的水分就失去了,玉就會變乾。和闐玉大部分生長在長年積雪的冰峰上,地理位置奇物,她特別喜歡水,所以我們製作玉器時離不開水。
四:玉怕髒:人們常說冰清玉潔。和闐玉最怕髒,怕油,手上有汗都不能拿玉,玉髒後就會失去她的純潔度。
如何養玉
古玉的"三忌"是忌腥、忌油膩、忌污濁的氣體,鹹味、腥味都容易傷害玉質。
"三怕"是怕冰、怕火、怕姜水。古玉經常接觸冰,土門受損,玉理黯然不能顯出色沁,就不會活,成為"死色";若常與火近,色漿即退;與姜水接觸,已有的顏色會黯然無光,如浸得太久,更會渾身起麻點。
一旦沾了油膩,解決的辦法有二,一是用滾水煮一會兒,便可退油,二是將玉件放人痱子粉或乾麵粉中,吸除油脂。從而不使"土門"閉塞,而漸漸現出寶光。日常佩帶中,玉每天都接觸人體,同樣沾有人體分泌的油脂及汗液等的酸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