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二十一世紀以來,動漫產品越出越多、越出越快,充斥著色情和暴力等表現手法的動漫開始成為主打產品。這也引發了教育界學者們的不滿,他們給這類少兒不宜的動漫取名為“不良動漫”。
背景原因
動漫產品曾經是日本最漂亮的“名片”之一,但暴力和色情卻成了日本動漫的主基調。日本數十年的“動漫熱”已經催生泡沫讓市場越來越無序,出現了產品過剩,從而導致了暴力和色情的表現手法。長此以往,日本動漫將走上一條不歸路,幾代人辛苦打造的動漫產業也可能毀於一旦。
惡性競爭
動漫產品過剩導致日本媒體間惡性競爭。大家都想趁著這股熱潮大賣特賣,再沒有人願意“十年磨一劍”地創造一個持久的品牌。上世紀末,日本大部分的動漫作品都先要先接受讀者幾年“檢驗”才能被製作成產品。但現在,名作家只要一有新作馬上就會被推向市場。而沒有名氣的作家的作品即使再有價值,也在媒體上堅持不了幾個月。所以,無法靠自己名聲大賣的作家們只能選擇“旁門左道”。
審美疲勞
動漫產品過剩導致讀者“審美疲勞”。大部分新創作的動漫都在情節、畫風或歌頌主題上與已有動漫作品雷同。於是讀者們才需要更多“新鮮”的東西刺激眼球。再加上動漫愛好者的年齡層不同、教育程度不同,要想得到大多數讀者的喜歡,只有色情和暴力這種直接滿足人們本能需要的表現手法,才能夠做到。
利字當頭
動漫產品過剩導致日本媒體“利”字當頭。他們不斷打造動漫新品牌、開發周邊商品,基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傾聽教育界和家長的聲音。以前,日本媒體將動漫作品設定成兩個類別推出,既有深受孩子們喜愛的動漫,也有“吸引眼球”的作品。但他們漸漸地發現,後者更能抓住讀者。而吸引到了讀者,才能有源源不斷的廣告收入。因此,積極向上的動漫不斷被擠壓,暴力和色情動漫則開始光明正大地“登堂入室”。
影響危害
日本一些動畫墮入末流,成為快餐動畫,沒有深刻的內涵,它不以內容、中心思想、意識形態等為主要表現手段,單純地以愉悅觀眾的某種樂趣(惡趣)為手段實現利潤。日本社會校園暴力事件不斷,少年犯罪司空見慣,學校道德更是日漸敗壞,這與這些帶有暴力、色情的動漫的泛濫不無關係。
動漫作為一種精神文化產品,對人心靈上的控制是看不見摸不著,但影響卻又是巨大的。十歲至十三四歲的孩子剛剛開始擺脫父母的約束,有一些自己做主的能力,他們好奇心也特彆強,他們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會去模仿。可他們的辨別能力低下,往往良莠不分,來者不拒。再加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處於性意識覺醒期,一旦被不健康的卡通漫畫或青春讀物等“精神毒品”所俘虜,很可能會走偏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