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概述
導演:費爾南多·梅里爾斯 Fernando Meirelles
主演:拉爾夫·費因斯 Ralph Fiennes
蕾切爾·薇姿 Rachel Weisz
上映日期:2005年8月31日 美國 ...
類型:驚悚/劇情
片長:129 min
劇情介紹
Justin Quayle在非洲肯亞擔任英國的外交官,而他的妻子Tessa Quayle則投身於當地的社會運動,尤其熱心於對抗大商家漠視社會責任的活動中。怎料她堅決大膽、挑戰權威的人權鬥士身份,卻惹來殺身之禍!有一天Tessa赤裸的屍體於肯亞北部一處荒蕪之地被發現了,而同行失蹤了的黑人醫生,則令此案調查的矛頭直指向感情瓜葛。當幕後黑手以為一向溫和懦弱又與世無爭的Justin會沉溺於亡妻之沉痛打擊,遠離事實真相之際;往日的回憶卻令Justin重新發現到他是多么的深愛Tessa,甚至是從此時他才真的戀上她般,而他於Tessa身上更彷佛看到另一個自己。在重重的疑點與謠言和深深的後悔懊惱當中,Justin已立定決心去追尋他深愛的Tessa ----找出殺她的真兇和完成她決心要完成的工作。
當調查得越深入,越接近事情的真相,Justin便發現自己已陷入危機處處的黑暗漩渦中。他發現妻子的離奇死亡,極可能是由於一個即將被她揭發的陰謀真相。他發現Tessa生前蒐集了多項有力證據,準備公開披露某大藥廠與當地政府的非法勾結。跨國大藥廠在非洲秘密進行人體測試,而當地政府非但視而不見,更官商勾結成為一大幫凶!一個又一個黑幕掩蓋真相,幕後黑手的爪牙步步進逼,連他自己的性命也危在旦夕。為了查清事實的真相、為了完成愛妻交託的使命、為了其它千百萬無辜的生命、為了補償太多的來不及……他決意找尋並揭露被掩藏的事實!
演員介紹
拉爾夫·費因斯1962年出生,是攝影師馬克·費因斯六個兒子最大的一個,費因斯全家都是從事藝術行業,其中和他一樣成為演員是弟弟約瑟夫·費因斯。拉爾夫·費因斯希望自己是個以演技取勝的表演工作者,而不是憑“明星”的特質在演藝界生存。費因斯是那種傳統的英國演員,他認為“表演”才是一切的根本。1993年拉爾夫·費因斯在史匹柏的經典影片 《辛德勒的名單》中出演了一位納粹軍官,讓人記憶深刻。1996年的奧斯卡獲獎影片 《英國病人》更是讓人對拉爾夫·費因斯的出色演技感到驚嘆。這位一直在藝術片領域游弋的天才演員,在2002年也出演了兩部商業影片,一部是 《曼哈頓女傭》 ,另一部是 《沉默的羔羊》前傳 《紅龍》 。同年他也出演了克南伯格的驚悚片 《蜘蛛》 ,該片非常考驗演員的演技,完全是拉爾夫·費因斯的獨角戲。2005年拉爾夫·費因斯主演了影片《不朽的園丁》 ,也受到了來自各方的好評,成為奧斯卡獎有力的競爭者。影片 《伯爵夫人》作為2006年第九屆上海電影節的開幕影片,拉爾夫·費因斯因此片再次引起了中國影迷的注意。幕後製作
【愛與奉獻】
導演費爾南多·梅里爾斯曾坦言執導本片的三個原因:一是與製藥工業有關;二是在肯亞拍攝;三是歸根結底,影片在講述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
扮演賈斯汀的拉爾夫·費因斯說:“影片由兩個均等的部分組成,一半是政治驚悚片,一半是賈斯汀與泰莎的愛情故事。賈斯汀不僅在追蹤泰莎生前調查的真相,還在用心揣摩他們之間的關係。這個男人重新發現和重新評估了自己與妻子的感情。作為曾經沉默寡言的好好先生,他必須直面世界上最嚴酷的真相,這正是影片故事中最棒的部分。”
扮演泰莎的蕾切爾·薇姿說:“片中的愛情故事與政治驚悚元素是交織在一起的,這正是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的小說與傑弗里·凱恩(Jeffrey Caine)改編的聰明之處。出於對泰莎的愛,賈斯汀延續著妻子的未竟旅程,他重新認知了自我,但也發現了驚人的政治醜行。”
片中的泰莎並非憑空捏造,而是取材自真實人物。約翰·勒·卡雷將自己的同名小說獻給充滿熱情的活動家和不知疲倦的慈善家伊薇特·皮爾鮑莉(Yvette Pierpaoli)。1999年,時年60歲的伊薇特·皮爾鮑莉在阿爾巴尼亞的一場車禍中喪生,一同遭遇不幸的還有她的兩名助手及司機。皮爾鮑莉曾為國際難民組織代表,終生堅守著幫助他人的信條。她在19歲時便從法國來到高棉金邊,將救助弱勢群體作為自己的天職。70年代中期,勒·卡雷結識了皮爾鮑莉,從此被皮爾鮑莉的博愛和奉獻徹底征服。
【從小說到劇本】
當英國獨立影人西蒙·查寧·威廉士(Simon Channing Williams)在2000年末提前看到約翰·勒·卡雷的小說《不朽的園丁》之後,他立即寫信給作者的律師麥可·魯戴爾(Michael Rudell)。在熱情洋溢的信中,威廉士懇求能將小說拍成電影。當魯戴爾提議會面時,威廉士立即在當晚就從倫敦飛往紐約。威廉士解釋說:“我希望向他證明,我對改編成電影是多么重視,因為我覺得這本小說太棒了。它深入研究了大型商業集團的貪婪、非洲人民的水深火熱和嚴重的政府腐敗,而同時它又是一個迷人的愛情故事。”
隨著影片拍攝計畫的逐漸成形,小說家兼編劇傑弗里·凱恩決定迎接改編劇本的挑戰。他說:“我一直非常喜歡約翰·勒·卡雷的作品,我和一些讀者有同感,那就是根據他的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很多都有失偏頗。小說《不朽的園丁》的電影潛力打動了我,一個愛情故事同當今的政治主題結合在一起,同時又具有著懸念重重的結構。在我看來,賈斯汀在妻子死後才發現妻子身上令他深愛的天性,於是投身於她的工作,兩人的關係比妻子在世時更加緊密了。”
當然,說服製作人威廉士和原著作者勒·卡雷很重要,他們在午餐時間會面,凱恩準備充分,因為他既擅長小說又擅長編劇,知道如何將小說變成電影。幸運的是,勒·卡雷不但贊同凱恩的想法,還鼓勵他大膽改動。
【藥品黑幕】
《上帝之城》在美國上映之後,導演費爾南多·梅里爾斯開始正式著手籌備本片的拍攝。他說:“我來自巴西,在過去數年間,我們一直在製造無牌藥品,如果你想製造低廉的專利藥品,你很快會發現醫藥部門讓人難以置信的巨大能量。拍攝這部電影會刺痛他們,這種機會很難得。《不朽的園丁》並沒有過多的政治內涵,但我來自開發中國家,了解其中的實情,所以我可以在影片中如實的表現出肯亞的方方面面。”
為了證明定價和保護專利,一些製藥公司在反覆強調,為了將一種新藥推向市場,藥品研發和臨床試驗需要巨額資金。不過,監管部門曾進行計算,製藥公司很少自己承擔研發費用,而是得益於公共研究資金。有人稱開發一種新藥甚至需要8億美元,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這些大筆資金都流向了何方。除此之外,一些激進人士還譴責很多大型製藥公司重複研製功能相似的藥物,並一味專注於富有的西歐市場,只顧及常見病、多發病,輕視或忽視了正在開發中國家肆虐的無利可圖的疾病。雖然那些國家在蔓延著愛滋病、肺結核和瘧疾,但他們的藥品消費金額只占據著大型製藥公司獲利的極少部分。
在無力辯駁的情況下,有些醫藥行業的發言人會提醒世人,他們不是慈善機構,他們要為股東負責。這一點是勿庸置疑的,製藥企業創造了巨大財富,僅2002年就總計達4300億美元。
從1997年開始,巴西已經將愛滋病患者的死亡率降低了50%,並且不再依賴於製藥公司提供的低價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儘管巴西開展了一系列積極的預防措施,成為防治愛滋病的楷模,但借鑑其成功經驗的國家卻鳳毛麟角。
導演梅里爾斯研究了英國第四頻道的紀錄片節目《Dying for Drugs》,其中提供了大量製藥公司在開發中國家進行藥品試驗的有力證據。編劇凱恩說:“我並沒指望《不朽的園丁》能改變國際製藥公司的行為,但影片也許會讓觀眾開始關注大型製藥企業的藥品試驗,並督促他們端正行為和承擔責任。”
【深入非洲】
在柏林和倫敦完成取景之後,劇組於2004年6月初趕赴肯亞,開始在肯亞首都奈洛比展開為期近兩個月的拍攝。製作人西蒙·查寧·威廉士與肯亞政府進行了交涉,因為勒·卡雷的小說原著曾因深入描寫肯亞政府的腐敗而一度遭禁。儘管小說《不朽的園丁》最初在肯亞是禁書,但仍有很多版本流入肯亞國內,並且很快在親友及鄰居間流傳。
製片方得到了英國特派使節團在政治、經濟和社會上的支持和幫助,演員們可以直接接觸到特派使節團成員,並造訪他們的住所了解他們的生活,甚至與駐肯亞外交官共進午餐。在片中扮演辦事處主任的桑迪·伍德羅說:“現代外交都與商業有關,並且鼓勵商業投機。我曾在倫敦與兩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男士見面,他們分別在英國軍情五處和軍情六處工作,我發現他們真的很像小說中描寫的人物。當不願回答我的問題時,他們的應對方式相當藝術。”
得知影片的主題之後,肯亞政府非常樂於協助拍攝。肯亞信息和通信部長拉斐爾·圖朱(Raphael Tuju)說:“《不朽的園丁》無益於肯亞的國際形象,國家政府部門對這種電影的批准及支持是前所未有的。因為如果我們反對影片在肯亞拍攝,劇組仍會到別處拍攝,一樣將揭露肯亞過去的腐敗問題。”
在影片拍攝期間,導演梅里爾斯的觀點也發生了改變,他說:“約翰·勒·卡雷是以來自第一世界的人物視角來講述這個故事。當閱讀小說時,我為自己找到了另一種定位,將自己置身非洲,目睹大公司的闖入。在某些方面,傑弗里·凱恩的劇本在通過科尼亞人的視角來講述故事,我來自第三世界,於是我認為自己更貼近肯亞人。”
製作設計師馬克·蒂爾迪斯利(Mark Tildesley)說:“在第一次看到小說時,我覺得它只會吸引我的父輩人。但當我們後來走進奈洛比的夜總會,發現仿佛時光倒流,就連英國特派使節團也一樣,他們樸實無華,會騎著腳踏車去工作,聽到早餐的鈴聲之後,戴著白手套的侍者會魚貫而入……我們要讓觀眾感知非洲,去關注非洲。”
製片方不僅招募了數百名臨時演員,還為非洲演員提供了大量角色,僅有台詞的角色就有30多個。另外,劇組中還有70多名肯亞工作人員,除司機、廚師和力工等簡單工種之外,還參與了其他各部門的工作。
影片的開頭場景在奈洛比郊區的超級貧民窟基貝拉(Kibera)拍攝,當地將近600英畝範圍內聚居著80萬人口,其中的大部分住在簡陋不堪的棚戶區,嚴重缺乏衛生設施和水電。最初在當地定居的是從英屬東非軍隊復員的奴比亞僱傭兵,“基貝拉”的意思是森林。後來,越來越多外出打工的勞工在此安家,希望能攢足工錢衣錦還鄉。
導演梅里爾斯說:“真是太難以置信了,我認為基貝拉比《上帝之城》中里約熱內盧的貧民窟更糟糕,我太震驚了。”梅里爾斯的驚訝並不誇張,甚至劇組中從未到過基貝拉的肯亞人都被破落不堪的景象驚呆了。
正如當地校長尼亞肯比所說,人們之所以希望在基貝拉生活,是因為靠近奈洛比,可以節省打工路費,並且非常安全。那裡很少有人偷竊,因為無處可尋貴重物品。在基貝拉拍攝期間,劇組曾駐紮在尼亞肯比的校園中,這位堅信基貝拉的兒童會有光明前景的校長後來在2005年6月的一場車禍中不幸喪生。
除了貧窮之外,基貝拉還有很多人在飽受愛滋病的煎熬。據估計,足有六分之一的肯亞人HIV病毒呈陽性,而基貝拉的機率明顯要高於這個數字。不斷有人死於愛滋病,而孤兒也在與日俱增。
劇組在基貝拉的拍攝為期一周,大約有2000名當地居民成為臨時演員,還有很多人是劇組的嚮導和搬運工。作為回報,製片方不但為他們提供了大量工作,還讓建築部門建造了運動場和足球場,加固了破舊不堪的教堂房頂,並在大型排水溝上架起一座小橋,以便急救車通過。在橋邊,劇組人員還放置了一個容積達10000升的水槽,免費為當地人提供飲用水。
花絮
·其實製片方原本打算在南非拍攝大部分肯亞場景,因為南非電影工業繁榮,而且基礎設施完善,後來是導演費爾南多·梅里爾斯建議在肯亞實地拍攝。·片中皮特·波斯爾思韋特扮演的勞比爾戴的棒球帽上印有美國“人權戰線”組織的標誌,這是一個要求性取向和性別身份平等的非營利組織,是美國最大的同性戀組織。·在拍攝賈斯汀視角的鏡頭時,拉爾夫·費因斯親自操作了攝影機。·在泰莎穿過貧民窟的場景中,很多孩子都在向她問好,她也在禮貌回應,這是劇本中所沒有的,那些兒童確實生活在基貝拉。·劇組還在拍攝結尾場景的沙漠中為當地人建起一所中學。·編劇傑弗里·凱恩在片中扮演了俱樂部看門人。
·小說《不朽的園丁》出版於2001年,製作人西蒙·查寧·威廉士在出版之前就買下了拍攝權。本片是繼《巴拿馬裁縫》之後,約翰·勒·卡雷參與改編劇本的第二部電影。為了保證影片的真實,奈洛比的分子生物學家邦尼·鄧巴(Bonnie Dunbar)任本片顧問。·賈斯汀汽車的拍照是22CD 20K,其中的“CD”表明車輛屬於一位外交官。·邁克·內威爾是本片原定導演,他後來去執導了《哈利·波特與火焰杯》 。
穿幫鏡頭
·當賈斯汀在柏林向德國警方出示偽造的護照時,可以看出是荷蘭護照,當他將證件揣進口袋時,證件封面是藍色的,而荷蘭護照的封面應該是紅色的。·當賈斯汀到太平間確認泰莎的屍體時,有一具男孩屍體在他身後,當賈斯汀確認之後,他身後男孩屍體的右腳趾動了一下。
精彩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