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家所立的六位心所之一。指惡作、睡眠、尋、伺、貪、瞋、慢、疑等八心所法。此八法通於善、惡、無記三性,其相應之界地等不定,故名不定地法。
(1)惡作(kaukr!tya)︰又名悔,謂追悔所作之業。
(2)睡眠(middha)︰又名睡或眠,謂神識昏昧。
(3)尋(vitarka)︰舊譯作「覺」,指尋思,即心中所起之念。
(4)伺(vica^ra)︰舊譯作「觀」,指伺察, [P880-b] 亦心中所起之念,心粗而浮曰尋,心細而沉曰伺。
(5)貪(ra^ga)︰指耽著、希求順境等。
(6)瞋(pratigha)︰對不順境起憎恚心。
(7)慢(ma^na)︰謂自恃凌他。
(8)疑(vicikitsa^)︰謂猶豫不決。
在六位心所中,第一位!3汶大地法通善通惡、遍一切心;第二位大善地法唯是善業、不通於惡;第三位大煩惱地法唯是惡法、不通於善;第四位大不善地法無惡不作;第五位小煩惱地法但依第六識而起。而此八種不定地法,不同於前述五位心所具有決定性,故名為不定地法。
〔參考資料〕 《順正理論》卷十一;《顯揚聖教論》卷一;《大乘阿毗達磨論》卷一;《俱舍論光記》卷四;《大乘百法明門論疏》。
相關詞條
-
不定方程
所謂不定方程,是指未知數的個數多於方程個數,且未知數受到某些限制(如要求是有理數、整數或正整數等等)的方程或方程組。
簡介 歷史 常見類型 特殊方法 簡單例題 -
法稱
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論師,佛教因明大家。據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第26章的記載,生於南印度睹梨摩羅耶國。早年習婆羅門教各種學派的教理,後學佛法,赴中印...
法稱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招嫁不定
官星無克,值二德,可兩國之封;七煞有制,遇三奇,為一品之貴。 貴神一位,不富即榮;合神數重,非尼即妓。 傷官疊遇,克夫星而再嫁之人;印綬重逢,不死別即生離之婦。
-
大乘百法明門論
《大乘百法明門論》,梵文 Mahāyāna-śatadharma-prakāśamukha-śāstra,世親造,唐玄奘於貞觀二十二年(648)在長安北...
相宗傳承 何謂唯識 翻譯註明 相關書籍 原文 -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Yogācāra-bhūmi-ā stra),系印度佛教論書。又稱《瑜伽論》、《十七地論》,為印度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及中國法相宗的...
介紹 譯本 得名 內容 註疏 -
產業結構調節法
產業結構調節法是關於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規定各產業部門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確定國家進行巨觀調控的基本手段的法律規範的總稱。其目的在於對產業結構...
概述 特徵 原則 制度 發展 -
七十五法
七十五法,佛學早期理論,又稱作小乘七十五法。小乘俱舍宗將世間一切法(現象)概括為七十五種,攝為五個類別。
簡介 色法 心法 心所有法 (四)心不相應行法 -
長阿含十報法經卷上
聞如是。佛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是時賢者舍利曰。請諸比丘聽說法。上亦好中亦好竟亦好。有慧有巧最具淨除至竟說行聽。從一增至十法。聽向意著意。聽說如言。諸比...
長阿含十報法經卷上 長阿含十報法經卷下 -
法[政治術語]
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以權利義務為主要內容,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社會行為規範及其相應的規範性檔案的總稱。法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規範,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
概念 本質 思想 淵源 法與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