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意資金

“不在意資金理論”是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王徵兵教授首先提出的,最早見於他在2001(1)期《經濟學家》刊物中《不在意資金芻議》的文章。他同時著有《不在意資金與彩票》、《不在意資金與慈善捐贈》以及美國刊物《China-USA Business Review 》發表的《Careless Money and Lottery》 等文章。

內涵

當人們在購物時,自然要與商家討價還價,雙方磋商的部分,即購買者要求降低的額度或商家要求增加的額度,正是雙方關注在意的部分,將其稱之為在意資金(或在意價值)。在意資金的額度與交易的總金額有關。在交易中,還有一個部分,是雙方均可讓渡、忽略的部分,稱其為不在意資金(或不在意價值)。比如購買1000元價值的商品,買賣雙方討價的部分為百元單位,即一百元到數百元,一般不可能在元的單位上討論,因為一元到數元的額度,相對交易的總金額1000元來說,是可以忽略的,或者說將這部分無論劃撥於誰,雙方均不在意。故將雙方重點爭奪的部分稱之為在意資金,而將雙方不在意的部分稱為不在意資金。

在意資金與不在意資金不僅存在於購物,還存於慈善捐贈、友情招待、利益分配等方面。比如在慈善捐贈時,人們所捐的金額,肯定是其不在意資金,一般不可能是在意資金,既為在意,那他是捨不得捐的。如果捐到“傷筋動骨”的狀態,那他是會很痛惜和懊悔的。友情招待也一樣,當你的朋友來了,你自然需要接待,然而用多少錢來接待呢?花幾元錢買一份水餃可以招待,花幾十元錢要幾樣小菜也可以,花幾百元吃一桌大菜也行。方案有許多種,但你最後選擇的方案一般是你不在意資金所能達到的方案。當你與他人合夥做生意賺了一筆錢,最後分配利潤時,如這筆錢與參加分配的人相除,不能整除時,參加分配者一般不會要求精確到角、分,甚至不要求精確到元、十元或百元。不要求精確的部分,就是大家不在意的部分,那么誰拿都行,這部分資金就是不在意資金。

確定標準

在意資金和不在意資金是人們內心的一種不自覺的感受。人們總是無意識地來確定在意資金和不在意資金。當你買一個西瓜,貨款為十元零一分,賣者往往會說這一分錢不用付了,這時買者如果恰好有一分錢,他也許會付給賣瓜者,儘管賣瓜者已允諾可以不付,這與買賣初期,雙方唇槍舌戰的討價還價形成明顯的反差。這說明雙方對這一分錢均不在意,付與不付均可。然而這一分錢的不在意資金不是有意識確定的。雙方在交易前、交易中及交易後,均未有意識地把一分錢作為不在意資金,而是無意識作出的反映。

作為交易雙方雖然是無意的,然而不在意資金的大小卻有其內在的規律。這個規律就是不在意資金的額度與交易額或與個人資產的多少有關。

①當購物時,不在意資金的大小便與交易額有關。一般情況,交易額的千分之一為不在意資金,交易額的十分之一為在意資金。十分之一至千分之一之間,為在意資金向不在意資金的過渡階段。在這個比例段內,若接近十分之一,則該金額接近在意資金,若接近千分之一,則該金額接近不在意資金。

②當捐贈時,不在意資金便與個人資產總額有關。資產總額的百分之一為在意資金,千分之一為不在意資金,即人們捐贈的金額一般占其資產總額的千分之一,我們將其稱之為“千分之一定律”。如果支出遠遠超過千分之一,則會接近在意資金,因其在意,這一毫無回報的支出將會使其痛惜,懊悔。如果遠遠低於千分之一,雖不在意,但因支出與其身份不符,覺得有失面子,也會產生一種不愉悅的感覺。因而慈善捐贈的金額一般情況下接近其資產的千分之一為宜。

③當進行利潤分配時,不在意資金與個人所獲得金額的大小有關。個人獲得金額的十分之一為在意資金,千分之一為不在意資金。

總之,千分之一定律可以作為不在意資金的確定標準。

說明

①不在意資金的劃分標準適用於一般人。生活中也難免有一些不符合常規的特例,比如特別康慨和特別吝嗇的人,他們感受的不在意資金會大大超過或低於千分之一。經濟規律往往只是研究和闡述一般普通人的經濟行為,那些極少數視金錢如糞土或過於吝嗇的人,常不按經濟規律行事,但這並不影響經濟規律的正確性,因為其人數所占比例極小,因而對經濟的運行影響也極小,常可忽略不計。

②關於親屬之間贈予的說明。不在意資金的劃分標準不適合親屬之間的贈予,因為親屬之間有一種血緣關係,甚至相互之間有一種法律上的贍養關係,因而在贈予時,受血緣關係和責任的影響,其數額往往較大,這便不符合千分之一定律。然其內心深處仍希望按千分之一規律運行,從其心理分析,千分之一定律在這裡仍然是適用的。

③企業的不在意資金。企業的捐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有功利目的的,另一類是無功利目的的。如果企業在捐贈時懷有功利目的,那么為了追求轟動效應,往往捐贈數額較大,這時千分之一的確定標準不在適用。如果企業的捐贈是純慈善的,即不追求廣告效應,想真心實意地、默默無聞地做點善事,那么這個捐贈仍適用於千分之一定律。

④不在意資金的確定標準,是以一次經濟活動為基準的。即在一次捐贈、招待、資產分割等活動中,是按千分之一來確定不在意資金的。

⑤個人支付或捨棄的不在意資金並不是每一次正好等於千分之一,而是常常在千分之一上下波動,當然這個波動的幅度不可能太大。一個人的多次平均或一群人的平均數便接近千分之一。次數愈多,愈接近千分之一。

⑥當人們在處理不在意資金時,並不是先知道千分之一定律,然後再按此去做,而是無意識地去做,在無意識中遵循了千分之一定律。千分之一定律是隱藏在人們經濟行為背後人們無意識的一種規律。

意義

①研究和了解不在意資金,有助於人們自覺地利用經濟規律,指導自己的經濟行為,使各項開支更符合人們的心理規律。從而使錢花得舒心,愉悅。比如在招待客人時,可根據千分之一定律測算自己應花多少錢招待客人,做到有計畫地開支。

②根據不在意資金理論可了解社會捐贈的潛力。根據一個人或一個群體的資產狀況,用千分之一定律可測算人們捐贈的潛力。依據人們捐贈的潛力,慈善機構可制定募捐工作目標和計畫。

③不在意資金理論可衡量募捐機構的工作效力。將獲得的實際捐贈與人們的捐贈潛力比較,便可測度募捐活動的組織效力。

④ 對不在意資金的研究擴展了經濟學的研究領域,豐富了經濟學理論的內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