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丹嵩草

不丹嵩草

不丹嵩草(學名:Kobresia prainii)為莎草科嵩草屬下的一個種。產於西藏;生於高山灌叢草甸和高山草甸,海拔4100-5300米。不丹也有分布。

基本信息

命名來源

不丹嵩草不丹嵩草
不丹嵩草KobresiaprainiiKukenth.
來源:中國植物志第12卷||莎草科Cyperaceae||異穗嵩草組Sect.3Hemicarex(Benth.)C.B.Clarke
58.不丹嵩草日喀則嵩草(西藏植物志)圖版11:5-7
KobresiaprainiiKukenth.inBull.Herb.Boiss.2Ser.4:50,1904etinEngl.,Pflanzenr.Heft38(IV,20):40,fig9,C.1909;Ivan.inJourn.Bot.USSR.24:500,1939;西藏植物志5:386,1987.——Kobresiaprainiivar.ellipticaY.C.YanginFl.Xizang.5:387,fig.217,1987.

形態特徵

根狀莖短。稈密叢生,高10-25厘米,粗1-1.5毫米,稍堅挺,下部圓柱形,上部鈍三棱形,平滑,基部具淡褐色宿存葉鞘。葉短於稈,線形,寬不及1毫米,腹面有溝,邊緣稍粗糙。穗狀花序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序圓柱形,長2-3厘米,粗2.5-3毫米;雌花序圓柱形或長圓狀圓柱形,長1-3.5厘米,粗2-3毫米,支小穗多數,密生呈覆瓦狀。雄花鱗片覆瓦狀排列,狹長圓形,長5-6.5毫米,頂端鈍,紙質,兩側淡褐色,具寬的白色膜質邊緣,中間黃色,有1條中脈,內有雄蕊3枚;雌花鱗片狹長圓形,長5-6.5毫米,頂端鈍或近圓形,無短尖,紙質,兩側淡褐色,具寬的白色膜質邊緣,中間黃色,有3條脈。先出葉囊狀,長圓形或狹長圓形,長4-6毫米,膜質,下部黃白色,上部淡褐色,在腹面,邊緣連合至頂部,背面具微粗糙的2脊,脈不明顯,頂端漸狹呈短喙,喙口斜裂。小堅果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扁三棱形,長約2.5毫米,成熟時褐色,基部幾無柄,頂端無喙,不伸出先出葉之外;花柱短,基部不增粗,柱頭3個。退化小穗軸扁,長為果的1/2。花果期5-9月。

產地分布

產於西藏;生於高山灌叢草甸和高山草甸,海拔4100-5300米。不丹也有分布。

莎草科·嵩草屬植物

嵩草屬(Kobresia Willd.),全屬70餘種;分布於中國、錫金、尼泊爾、印度北部、阿富汗、克什米爾地區、哈薩克斯坦(中亞地區)、喬治亞(高加索)、塔吉克斯坦(帕米爾)、吉爾吉斯(天山)、俄羅斯(阿爾泰山和西西伯利亞)、歐洲其他國家及北美洲。中國有59種,4變種。集中分布於四川西部和西南部、雲南西北部、西藏和喜馬拉雅山區。這些地區是本屬植物的現代分布中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