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下郝莊村是一個有150多人的小村子,在龍慶峽南側,距離龍慶峽景區僅3公里路程,該村屬於龍慶峽荒灘,土質瘠薄。
京郊128位農民股東春節前喜獲13萬分紅
2014年1月21日,北京延慶沈家營下郝莊村熱鬧非凡,村民們三五一群,一邊聊著天一邊排隊領“紅包”。今天,128位農民股東在春節到來前,從合作社領到了分紅。
該村於2011年按照產權制度改革程式,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延慶縣實施了龍慶峽荒灘改造工程,下郝莊村正處於四期荒灘改造的區域內,以這項工程建設為契機,該村流轉了600多畝土地,其中大部分是基於水土流失和洪水衝擊形成的荒灘。這些荒灘租賃出去後,由縣園林綠化局統一栽種綠植,一方面建成水源保護區,另一方面也使塵源區覆蓋植被,避免了一颳風就走沙飛石的現象,提升了龍慶峽景區的景觀效果。
幾年下來,隨著租賃收入增加,合作社實現淨利潤55萬多元,扣除10多萬元債務,可供分配利潤有44萬餘元。往年合作社過年給村民發放米麵油,經董事會研究,合作社拿出13萬進行股東分紅,股東最多可分到1088元,最少可分到356元,不僅促進了村民增收,也讓股東們嘗到了產權制度改革的甜頭。
作為當地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後首個分紅大會,合作社社長張萬利表示:“合作社這些年掙了點錢,但是錢不能一分了之。合作社還要想辦法讓錢生更多的錢,讓村民得到更多實惠。”據悉,下郝莊村西側是延龍路,東側緊鄰沈韓路,兩條道路均通往龍慶峽景區,交通非常便利。該村環境優美,多次在全鎮環境評比中名列前茅。“今年我們要加大環境建設,吸引遊客,發展民俗戶,另外,合作社還要利用村集體現有的百十畝耕地,發展雜糧種植產業,讓村民增加收入。得想辦法讓老百姓分到的錢,一年比一年多。”張萬利說。
民情日記記民情記錄民情為民生
延慶縣沈家營鎮下郝莊村村民張起進了趟城。騎著腳踏車,走在村南新修的柏油路上,他心裡說不出的愜意。而此前,村南這條路坑坑窪窪,鮮有村民問津,基本處於閒置狀態。
從走路怕崴腳的“搓板路”變身平整舒適的柏油路,下郝莊村南公路的華麗變身,還得從一條“民情日記”說起。
2014年1月,該鎮下郝莊村包村幹部李星娜下鄉走訪時,村書記張萬利反映村南公路閒置的事兒。民眾的心聲,就是政府服務的方向。李星娜立馬把這事兒寫進“民情日記”,並及時向公路養護站站長張春生諮詢相關事宜。隨後,兩人將此事匯報鎮領導。經過鎮黨委研究,沈家營鎮向延慶公路分局反映情況並遞交了修路申請書。
經過溝通協調,延慶公路分局將該路命名為上郝路,列入2014年村級公路路面大修工程計畫,準備修一條路基寬7米、路面寬6米、總長1.61公里的公路。眼看村民關心的難題要解決了,村書記張萬利打心眼裡高興。在動工前,沈家營鎮黨委書記姜言泉來調研走訪,張萬利又提出“新點子”:這條路往東再延長200米,就能通到另一條縣級公路沈韓路上,村民出行就更方便了。姜言泉立即聯繫縣公路分局,就延長上郝路進行協調,幾次溝通,最後達成一致意見,由鎮政府解決征地、協調砂石,延慶縣公路分局將公路路面再往東延長200米。
經過幾個月的建設,在6月上旬,長1.81公里,東接沈韓路、西通延龍路的“村村通”公路修好了。從這條路去縣城近了約2公里,因為貫通了東西兩條大公路,交通也更方便了。
這只是沈家營鎮“民情日記”記錄民情的一個縮影。在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鎮黨委通過包村工作隊走村入戶、規範民情日記制度等措施,了解民眾需求,切實解決民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
2011年,延慶縣沈家營鎮黨委結合包村工作實際,推出“民情日記”工作法,變民眾“上訪”為幹部“下訪”,及時了解民眾所思、所慮、所需,幫助民眾解決想辦的事、難辦的事,實現重心下移。200餘本日記記錄了大大小小的民情數以千計,香村營村養殖小區用電問題和垃圾坑清理整治工作、臨河村進村路口安裝減速帶、農民技能培訓……通過“民情日記”反映出來的問題,大部分得到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