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疳樣膿皮病

本病為出現在兒童或成人面部或生殖器的硬下疳樣損害。1934年,Hoffman首次描述本病。1957年,Frain-Bell報導了3例,他認為凝固酶陽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可能是病因。但其他細菌如不典型的抗酸桿菌、大腸埃希菌或病毒也不能除外。

基本信息

概述

下疳樣膿皮病是一種發生在外生殖器等部位的感染性皮膚病,臨床上以紐扣狀淺表性潰瘍為特徵。

症狀體徵

一般發生於成人,常好發於面部,尤其在眼睛附近,亦有報告發生於生殖器部位。初起為丘疹、膿皰,後逐漸擴大,破潰後,形成淺表性如梅毒下疳樣潰瘍,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約1~4cm,色暗紅而有光澤,潰瘍基底面有多少不等的漿液性分泌物,有時有黃色膿性痂。病損多單發,無自覺症狀,附近淋巴結腫大,且有壓痛。病程2周到數月,一般為4~8周,愈後留有表淺性瘢痕,可復發。暗視野檢查螺鏇體及梅毒血清試驗均陰性。

診斷檢查

根據其好發部位,表淺性潰瘍,且反覆檢查螺鏇體及梅毒血清試驗均陰性等特點,可以診斷。需與梅毒性下疳、膿皰瘡、原發性皮膚結核、基底細胞癌及鱗癌等相鑑別。

治療方案

全身及局部使用抗生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