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醫治未病

上醫治未病

上醫治未病—圖解《黃帝內經》養生精華是由王國瑋編撰,南海出版社出版,於2008年1月發行。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魏文王問名醫扁鵲:“你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鵲答:“長兄最佳,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問:“那為什麼你最出名呢?”

扁鵲答:“長兄治病,於病情發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剷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中兄治病,於病情初起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本鄉里;而我是治病於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下針放血、用藥教藥,都以為我醫術高明,因此名氣響遍全國。”

內容簡介

“治未病”是中醫的健康觀,是古代醫家幾千年來在預防和治服瘟疫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和完善的“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科學思想,是中醫學奉獻給人類的健康醫學模式。

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中提出“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即醫術最高明的醫生並不是擅長治病的人,而是能夠預防疾病的人。可見,中醫歷來防重於治。面對現代五花八門的疾病,以及發病年齡越來越低、亞健康人越來越多的狀況,利用中醫進行養生保健無疑是最合適的方式。

本書作者王國瑋出身於中醫世家,現任北京中醫醫院副院長,對中醫養生的方法頗有研究。本書介紹了《黃帝內經》的養生精華,返璞歸真、順應自然的養生之道配以直觀生動的圖解,讓您輕鬆掌握防病的精髓,一年四季健康平安。

作者簡介

王國瑋,現任北京中醫醫院副院長、治未病中心主任,歷任北京中醫醫院肝病科主任、門診部主任。出身於中醫世家,自幼隨父王雞士教授(全國名老中醫,著名中醫疑難病、肝病專家)學習中醫。在20年的臨床實踐中,積累了相當豐厚的經驗,尤其擅長於兒童常見病、肝病治療。

先後在《中醫雜誌》《中醫藥學報》等知名專業刊物上發表論文30餘篇,主編《腎病診療》,參與編寫《滕宣光幼兒臨證驗案》《護士臨床用藥手冊》《實用中醫消化病學》等醫學專著。

同時也熱衷於醫學知識的普及活動,經常受邀在中央電視台《健康之路》欄目、北京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北京廣播電台等媒體進行健康教育工作;在《人民日報》《健康報》《法制日報》《北京日報》《北京晚報》等多家報刊發表科普文章500餘篇;所著大眾健康書《食物是最好的醫藥4:50種常見病的飲食療法》暢銷全國。

目錄列表

上醫治未病

保健的三個層次

20年來,疾病發生很大變化

期待醫學返樸歸真

世上本無病,愚人使生之

從“生老死”到“生老病死”

人為什麼生病

養生防病要把握好“度”

致病因素——外感六淫,內傷七情

養生要求——外避六淫,七情不過

法於陰陽,順應自然

陰陽平衡,人才健康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四季養脾胃

吃時令的蔬菜水果

精神調養並駕齊驅

春養肝

肝的主要功能

肝氣失調的主要表現

百病從肝治

怎樣養肝

春季防風邪

春季飲食調養

夏養心

心的主要功能

怎樣養心

夏季其他易發病及冬病夏治

藿香正氣和十滴水

夏季飲食調養

秋養肺

肺的主要功能

怎樣養肺

最佳食療選擇——梨與蘿蔔

秋季易發胃腸道疾病

秋乏

秋凍

秋季飲食調養

冬養腎

腎的功能

腎虛

養腎防寒

慢性病患者如何安度冬季

冬季飲食調養

四季養脾胃

脾的主要功能

胃的主要功能

脾虛

胃火

如何健脾養胃

四季飲食調養

精彩書摘

春養肝

中醫認為,春天對應人體的肝。肝臟與草木比較相似,草木在春季萌發生長,肝臟也喜歡生髮,在春季功能比較活躍。很多慢性肝病患者在此季節都有反映,春天肝功能容易波動、升高,人的情緒易激動,而且症狀也比較明顯。

例如,我在肝病科出門診時,一些老病人不但春天症狀加重.連脾氣都大。比如在候診時因為一點小事就吵架,而在其他季節就不明顯。還有.我做了七年門診部主任,發現春天投訴最多,這些都與肝氣不舒有關。

春天也是傳染病的高發期,尤其是病毒性肝炎.歷史上肝炎的爆發流行大多在春季。有趣的是,健康之人在春天肝火也比較大。這一切說明,春季對應人體的肝,是肝病的多發期。春季養生重在養肝。

肝的主要功能

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泛指肝氣具有疏通、條達、生髮、暢泄等綜合生理功能,正好與春令生髮之陽氣相應。主要表現在調節精神情志,促進消化吸收,以及維持氣血、津液的運行三方面。

人體主要的精神活動與肝的疏泄功能有很大關係。其中,怒是最常見的,怒則傷肝。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人體就能較好地協調自身的精神活動,表現為精神愉快、心情舒暢、頭腦靈敏;疏泄不及,則表現為精神抑鬱、多愁善慮、沉悶欲哭、胸脅脹悶等;疏泄太過,則表現為異常興奮狀態,如煩躁易怒、頭暈腦漲、失眠多夢等。

肝的疏泄功能也有助於脾胃的升降和膽汁的分泌,以保持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所以,愛發火的人,脾受影響,吃飯不香,時間長了,就影響到消化,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打嗝泛酸,或腹脹、腹瀉等,中醫稱為“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調”。

肝的疏泄功能還直接影響著氣機的調暢。中醫講,氣是血液運行的動力,是一種功能,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淤。老百姓常說“人活一口氣”,就是指這個“氣”。如肝失疏泄,氣機阻滯,可出現胸脅刺痛,甚至腫塊,女子還可出現經行不暢、痛經和經閉等。

肝主藏血

肝主藏血,是指肝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當人在休息或情緒穩定時,機體的需血量減少,大量血液貯藏於肝;當勞動或情緒激動時,機體的需血量增加,肝就排出它儲藏的血液,供應機體活動的需要。中醫有一句名言:“人動血運於諸經,人靜血歸於肝。”就是這個道理。血液中還帶有各種營養物質,人平靜或休息時,肝會貯藏血液,對肝就有滋養作用;發怒的時候,肝臟就得將血液運出去。如果總發火,肝血則不足,肝的功能就會受到損傷,體內陰陽不平衡,就容易得病,如各種病毒性肝炎。因此,要治療肝病,病人必須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遇事不要著急,還要多休息,以幫助肝藏血。

現在許多人經常熬夜加班,這樣很不好,為什麼呢?因為人只有休息時肝臟血流充分,才能養肝,加班時不但血不能養肝,還消耗營養,所以在春季保證充足的睡眠非常重要,這是養肝的重要方面之一。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睡眠時進入肝臟的血流量是站立時的7倍。肝臟血流量的增加,有利於增強肝細胞的功能,提高解毒能力,抵禦春季多種傳染病的侵襲。因此,要注重科學睡眠,青少年和中年人每天需睡8小時,60歲以上老年人7小時左右,80歲以上老年人應睡8~9小時,體弱多病者可適當增加睡眠時間。以上的睡眠時間必須在保障睡眠質量的基礎上。

肝氣失調的主要表現

如果不注意情志調攝,勞累、精神緊張、發怒、吵架、鬱悶等原因都可造成肝主疏泄功能異常,出現肝陽上亢、肝鬱氣滯,長此以往,即可產生疾病,如血壓升高,有心腦血管病者還容易發生中風。學會自我調控和駕馭好情緒,遇到不快的事要戒怒,並及時宣洩,可防肝氣鬱結。培養樂觀開朗的性格,並多些興趣愛好,對春天養肝大有裨益。

肝陽上亢

中醫認為,肝主怒。平時有人生氣發火時,旁人會勸說氣大傷身,傷哪裡呢?肝。肝氣不舒的人容易發火,發火又使肝氣不舒,循環影響。

一般男性容易把肝火發出來,表現為肝陽上亢,易患高血壓、腦溢血、冠心病等。而肝陽上亢型高血壓表現為平時火氣偏大,急躁易怒。尤其是領導層、經理們工作壓力大,而又沒時間排解,長此以往,自持清高正確,主觀易發火,這一類人很容易出現肝陽上亢的症狀,除了上述症狀外,還表現為面紅耳赤、眩暈、頭痛、口苦,大便乾,小便黃等。

但是,有一點必須指出,發火看上去是周圍人受氣,其實不然,發火的人受傷最重,這是因為發火時,血流加快、血壓增高、怒氣傷肝,使周身氣血紊亂。老百姓說的一句話“氣大傷身”,就是這個道理。

肝鬱氣滯

女性通常是憋著生悶氣,表現為肝鬱氣滯,易患胃病、乳腺增生、子宮肌瘤等。我在門診中曾經看過一位周小姐,25歲,在一家外企做企劃工作。兩年前大學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被這家公司錄取,入職體檢顯示身體健康。工作後,才知道上學好。為什麼呢?聰明的周小姐一直學習很好,在班裡不用太費力就可以取得優異的成績。進入外企才知道,公司里不乏名牌大學畢業的博士、碩士,自己已經沒有了學校中的優越地位。

於是爭強好勝的她,積極努力工作,加班加點,唯恐被人落下。學生時的一些愛好、娛樂也都無暇顧及,甚至最讓她喜歡的逛街購物也幾乎放棄了,每天單位、家裡兩點一線,談戀愛都快沒時間了。與其相伴的就是電腦。一年下來,周小姐身心疲憊,面色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兩年以後的身體檢查顯示,她的健康狀況大不如前,患上了輕微的頸椎病,還有中度乳腺增生

百病從肝治

結合中醫經絡理論,肝經循行肋脅、小腹和外生殖器等部位,這些部位的病症都可以從肝論治。

女性病

乳腺增生。中醫認為乳腺增生是肝氣鬱結、氣滯血淤所致。肝經走乳腺,平素情志抑鬱,氣滯不舒,氣血周流失度,蘊結於乳房經絡,乳絡經脈阻塞不通,不通則痛,引起乳房疼痛。肝有異,影響了脾胃的功能,津液代謝失調,痰濁內生,氣滯血淤挾痰結聚為核,循經留聚乳中,故乳中結塊。

痛經。中國很多女性不知道痛經可以治,以為是正常的。所以,老百姓常把來月經說成是倒霉了,認為這就是倒霉事。其實,痛經可以治好。痛經也是因為氣血經絡不通,不通則痛。為什麼月經前女性情緒不穩定,比較急躁,愛發火,這是因為肝經不通、肝氣不舒,跟肝有關係。

子宮肌瘤。肝經也走腹部——子宮的部位,同樣道理,也會形成子宮肌瘤。

通過疏肝理氣的方法,這些女性疾病是可以治好的。如果不治療的話,就會一直氣滯血淤,年齡大了之後就會成為一些疾病的基礎。

男性病

男性的陽痿,一般人認為要從腎治,其實陽痿也可以從肝治,一方面因為肝經走外生殖器,另一方面很多男性的陽痿是因為精神壓力太大,和肝的疏泄功能不正常有關。所以,這一類型的陽痿可以通過疏肝理氣的方法治療,讓精神放鬆條達,疾病也就痊癒了。

頭痛

頭痛也可以通過疏肝治好。因為很多時候,頭痛是由於經絡閉阻、氣血不通,造成氣滯血淤而致。我的病人里有個小伙子,他沒跟我說過他有神經性頭痛,我只是給他治療肝病。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肝病的情況比較穩定了,有一天他跟我說,他的頭痛好了,原來每個月都要痛一兩次,結果治肝之後頭痛逐漸減輕,最後就好了。

眼病

肝還有個特點,就是開竅於目。也就是說,眼睛的視覺功能主要依賴肝血的濡養,肝經又上聯目系。因此,肝的功能正常與否常常可以通過眼睛反映出來。肝血不足可出現視物模糊、夜盲;肝陰虧損,則兩目乾澀、視力減退;肝火上炎,則目赤腫痛。上班族平時看電腦多,容易出現眼睛乾澀、發炎的症狀,還有迎風流淚等眼疾都可以通過治肝養肝的方法治癒。我們平時去飯店特別愛點菊花茶喝,菊花就有清肝明目的作用。

我治療過一個很典型的病例。一位55歲的女士患有肝硬化,我通過疏肝、養血等方法為她治療,一年之後,她的老花眼好了。55歲的花眼還能好嗎?常人不能理解。可是她的確把老花鏡摘掉了。這再次證明,“肝開竅於目”。

眼睛是主視覺的,肝藏血功能正常,視覺就好,兩目就有神,若肝氣不舒,肝血不足,則兩目乾澀,視力減退。由於婦女生理特點,易出現血虛,所以女性更應該保護眼睛,在生理周期時不要過度用眼。中醫還認為,“肝受血而能視”,若肝血虛,就會視物昏花或夜盲。肝陰不足,則兩目乾澀。肝經風熱,則目赤紅腫癢痛等。當然眼睛的功能與五臟六腑都有密切關係,而與肝最為相關。五臟六腑之功能正常,視覺功能就正常,五臟六腑氣血不足,將會影響眼睛的生理功能。

抑鬱症

我有一位病人徐小姐,3年前開始出現失眠、健忘、精力不集中的問題,對什麼都不感興趣,而且越來越重,每天靠安眠藥入睡。她也找了一些醫生,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吃了許多藥,卻不管用。在同事的建議下,徐小姐去看了精神科醫生,診斷為抑鬱症,按中醫說就是肝鬱氣滯型。

原來,徐小姐國小時連年是三好生,中學時也是班裡的尖子,高考更是考上了名牌大學,畢業後順利地找到理想的工作。她給人的印象是爭強好勝不服輸,因為從國小開始就是班幹部,凡事都是她說了算,所以養成了以自己為中心的習慣。工作以後,她逐漸感到不適應,畢業10年連換了5家公司,平均兩年跳槽一次。不是因為徐小姐能力差,而是她的個性太強,不能很快融入到同事中去,給自己的工作造成了阻力。在家裡,老公、孩子事事順著她、遷就她,也不能讓她高興滿意。近幾年她鬱鬱寡歡,平時工作容易緊張,遇事悲觀,很少與人交往,像變了個人一樣。

抑鬱症在中醫里屬郁證範疇,是由於情志所傷、肝氣鬱結,肝的疏泄功能產生障礙,逐漸引起五臟氣機不和所致。用疏肝理氣的方法可以治療抑鬱症,同時也要配合心理治療。

怎樣養肝

春季是陽氣生髮、生機勃勃的季節。春季養陽重在養肝,肝在五行中屬木,與春相應,要注意補益肝臟,強調養肝護肝。

控制情緒調整心情

我在的門診部負責醫院的管理,我發現一到春天的時候,醫患糾紛就比其他時候多。為什麼?春季肝功能活躍,人愛發肝火。當你怒從心頭起,要和人吵架的時候,就趕快提醒自己,吵架是傷人又傷己的,沒有任何好處;還要及時把積聚在心中的不良情緒,通過適當的方式宣達、發泄出去,以儘快恢復心理平衡。

人要正確地認識自己,適應環境,學會交流,善於溝通,這是精神養生的重要內容。養肝就是養心情,調情緒。有人調查過80歲以上老人的長壽秘訣,結果發現其中96%的壽星都是性格開朗的;還有人做過試驗,逗一個高血壓患者笑,結果血壓下降了20毫米汞柱,脈搏每分鐘減少了8次。

生活規律不要熬夜保證睡眠

特別是有肝病的人更要注意多休息。休息的道理就在於讓肝藏血的功能很好地發揮,以養肝。生活沒規律,工作超負荷,大腦思慮過度的人容易發生春困。人體由冬寒進入春溫,由“冬藏”進入“春生”,氣血運行偏於外,可能導致心腦相對缺血,使人發困。春困雖不是病態,但因為影響學習和工作效率,應設法消除。肝主藏血,養好肝就可以耐受疲勞,春天就不易發困。如果有條件,儘量培養午休的習慣;條件不具備的話,中午也要想辦法平臥15分鐘,以使氣血充分地回流到肝臟,然後再分配給大腦。

曾有一位30多歲的男士來中醫院看病,不知掛什麼科,向我諮詢。他說他近一段時間上班就想與人吵架,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問他平時的工作生活情況,他說因工作緊張,每天都要加班到11點以後,單位離家又遠,每天睡眠不到5個小時,這樣已經半年多了。中醫認為,肝主藏血,人在睡眠時血可養肝,而長期加班,肝失所養,導致肝氣不舒、肝鬱氣滯,所以就有了想與人吵架的念頭。這說明生活規律、不熬夜、保證充足的睡眠,也是養肝必不可少的。

適當多吃溫補陽氣的食物

春天飲食應遵從“春夏養陽”的原則,適當多吃些溫補陽氣的食物。蔥、蒜、韭菜是益肝養陽的佳品。

韭菜,雖然四季常青,終年供人食用,但以春天吃最好,正如俗話所說:“韭菜春食則香,夏食則臭。”春天氣候冷暖不一,需要保養陽氣,而韭菜性溫,最宜人體陽氣。李時珍稱韭菜為“肝之菜”。

中醫認為,蔥一身都是藥,其葉能利五臟、消水腫;蔥白可通陽發汗、解毒消腫;蔥汁可散淤血、止痛、解毒;蔥根能冶便血及消痔。

多吃蔬菜

中醫認為,青色入肝。多吃蔬菜和野菜,如菠菜、芹菜、油菜、薺菜、萵筍等,既能補充多種維生素、無機鹽及微量元素,又可清熱潤燥,有利於體內積熱的散發。綠色蔬菜富含葉綠素、胡蘿蔔素、維生素c、鎂、鋅、鐵等,還能夠促進肝細胞再生,保持消化道暢通。

菠菜有養血、止血、潤燥之功效,如李時珍《本草綱目》里說:“菠菜通血脈,開胸膈,下氣調中,止渴潤燥,根尤良。”菠菜對流鼻血、便血、壞血病、消渴、大便澀滯、高血壓、腸結核、痔瘡等病有一定療效,並能促進胰腺分泌,幫助消化。

萵筍有清熱利尿、通淋下乳的功能。套用於小便不利、尿血、痔血、乳少不通、傷損淤痛。平時在食用萵筍時也應注意,萵筍怕成,要少放鹽才好吃。因萵筍性寒,且其中的某種物質對視神經有刺激作用,因此,視力弱者不宜多食,有眼疾特別是夜盲症的人不宜多食,產後婦人也應慎食。

薺菜味甘淡、性微寒,能涼血止血、清肝明目、清熱利尿,主治婦女崩漏、咯血、衄血、便血,以及泌尿系統感染、高血壓等。

上醫治未病的含義:

“上醫”最早見於先秦散文《國語·晉語八》:“文子曰:‘醫及國家乎?’對曰:‘上醫醫國,其次疾人,固醫官也。’”大概意思是說:真正高明的醫生,首先要精通大的規律,能夠治理國家;其次才能診療人的疾病或者處理更細微的事情,只有這樣才能成為醫生的管理者,亦官亦醫。簡簡單單的一句話,道明了醫國與醫人從根本上是同理同宗的,既要通曉大的規律亦要注重細節。 其後唐朝名醫孫思邈在《黃帝內經》“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基礎之上提出:“上工治未病之病、中工治欲病之病、下工治已病之病”。《內經》當中提到是:高明或有遠見的智者,往往是在疾病沒有蔓延或症候的時候及早干預,防範於未然,提前做好防護,防止疾病的發生或蔓延,倘若“夫病已成而後藥之, 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名醫孫思邈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層次,高明的醫生能夠在疾病未發之時及早發現端兒進行干預,防微杜漸;中等層次的醫生在疾病發展呈現一定症候的時候,辯證(和或)症論治,將疾病及時的控制治癒;低層次的醫生往往在疾病出現一系列徵候或不適症候的時候,才發現疾病的端兒,針藥並施針對疾病進行撲救式治療。

以上兩者都是重點強調了“治未病”的重要性,在“治未病”的前戳是“聖人”和“上工”,而不是隨隨便便懂得一點醫理就能治未病。就像秦越人——扁鵲自嘲道:“長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鵲最為下。”魏文侯問道:此話怎講?扁鵲曰:“長兄於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閭。若扁鵲者,血脈、投毒藥、副肌膚間,而名出聞於諸侯。”像我這樣針藥並施,開刀投“毒"之人反而成了名人。先不說這個故事真否存在,但從其中描述的環節:“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可見扁鵲在疾病未發之時已經察覺到端兒,徵求桓公及早干預,以及對整個病理的延續發生描述的清清楚楚來看絕對可稱為”上醫“,但卻說“扁鵲最為下”,道出了上醫的最基本要求“謙虛博學”,而不是有些“養生專家”的“最高明的醫生並不是擅長治病的人”的描述。

對於“治未病”一詞醫學養生界認同比較統一:出自《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出到:“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 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這塊生動透徹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義。對什麼是"治未病"?另見於《素問·刺熱》篇:“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病雖未發”,結合上文是指機體已受邪但尚處於無症狀或症狀尚較少、較輕的階段。這種潛病態可發展成為某種具有明顯症狀和體徵的疾病。因而“治未病”應當是指醫技高超或臨床經驗豐富的醫生通過“望聞問切”結合實際經驗總結,歸納出客戶的綜合健康風險評估狀態,並對此通過一定的防治干預手段以阻斷其發展,從而使這種潛病態向健康方向轉化的整個過程,簡稱為治未病。其應當屬於養生保健和疾病早期預防干預的範圍。隨著時代的發展,更應延伸至藉助於高科技智慧型儀器及早對身體進行針對性篩查,發現這種潛病態,發揚傳統中醫博大寬容的心態——取長補短,採用中西醫比照的方式,綜合分析,科學合理化制定干預調理方案,以求將這種潛病態消滅在萌芽狀態,爭得健康最大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