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湖南省
上甘棠村古建築群VI-670
簡介
上甘棠村如畫的山水,古色古香的建築,樸素的村民,走進上甘棠村就宛如步入了世外桃源。上甘棠村距江永縣城西南25公里,現有453戶居民,共1865人,除7戶人家是建國後遷入該村的異姓外,其他都是周氏族人。周氏族人自宋代以前就開始定居上甘棠村,世代繁衍,延續至今。該村是湖南省發現的年代最為久遠的千年古村落。唐初以前,江永是荒蠻之地。唐自觀末年(641年),鄱陽林士弘自稱楚帝,據江南,六州(梁、濂、白、橫、欽、化)之亂曠日持久,未平。至唐玄宗開元時(720年)欽定周氏如錫、如鏑弟兄掛印南征。平定了叛亂以後,周氏弟兄已近年邁,子嗣24個,其後人族譜稱之為“二十四宏”。至天寶年間,以寧遠縣大陽洞為中心,分脈到寧遠四宏,道縣二宏,恭城二宏,富川一宏,長沙一宏,韶州二宏,回山東青州一宏。在永明縣擇地落籍的有十一宏,即今之疊樓、城下、龍門田、周塘、雄川、甘棠、界頭、周家邦、三元宮、達灘等村,皆是肥田沃土,糧豐果香之地。周氏後裔繁衍至今,全縣約一萬八千人。有史料可考,他們是江永縣內屯住的第一批漢人。到了元明之際,一部分雜居到了瑤區,成了瑤人。今上甘棠村有450戶,1700餘人。留下古建築甚多,體現了中古時期文化的精華。如1200年前的石板路,500米長的謝沐河防洪牆,4座古代六樓,68座清代居民,(其中近三個世紀的還有七、八座),一座寬暢的祠堂“忠厚詞”。我國農村一般的住房是使用百年左右,因建築質量和社會原因,很難適應瞬息萬變的生活方式,因而民居使用達到300年者,實屬彌足珍貴。請有識之士選擇考察參觀。
明清建築
村內至今仍保存著200多幢明清時代的古民居。此外,村莊裡留下了大量的明清建築,如明萬曆四十八年的文昌閣、明弘治六年的門樓、明嘉靖十年、清乾隆年的步瀛橋、民國二年的石圍牆等,還有一批明顯帶有宋代特徵的古建築。創建於一千多年前的村莊,在歷經千年風雨後,村莊的村名、位置、居住家族始終不變。考古專家稱,像上甘棠村這種同時具有建築、商業、書院、宗教等文化特色並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實屬奇蹟。在上甘棠村“月坡亭”有一摩崖石刻,據考證,該石刻是由上甘棠村周氏家族在1000年間陸續鐫刻下來的,主要內容是謳歌上甘棠村的美好風光和周氏家族在該村進行的各項建設,共有功德碑、勸諭文、感懷詩、八景師等24方古代石刻,綿延宋、元、明、清4個朝代,是一部千年石刻家譜。這一處由一個家族在一千多年的歷史中鐫刻下來的專門反映這個家族千年發展史的摩崖石刻在湖南省還是第一次發現。它對於研究宋元明清時期的鄉村歷史、民俗,尤其是本地的歷史、文化和宗教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保留著明清民居200多棟
上甘棠村的古建築群也極具特色。據專家介紹,由於屬典型的聚族而居形成的村落,上甘棠村的選址、規劃布局獨具匠心,充分考慮了族人的繁衍生息。“村落依山就勢,充分利用地形,自屏峰山脈的昂山始沿河向東布置村內交通主幹道,再與主幹道垂直布置10條次幹道。”
至今,上甘棠村還保留著明代、清代民居200多棟,高大的風火牆,嚴整的縱身布局,考究的中軸對稱,各戶均以天井組合而形成住宅單元。房屋牆體均用古磚砌成,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磚分別呈清、綠、紅等不同色彩,而這種色彩的組合則純屬偶然,是因為“古人在燒青磚的時候,功夫沒有到位,把有些磚的顏色燒成了其他顏色。”而這樣的疏忽,則成就了上甘棠村特有的建築風格。
上甘棠博物館
上甘棠博物館為湖南省首家村級博物館,以“永明有甘棠——走進歷史文化名村上甘棠”為展覽名稱。展覽內容分三個單元,第一單元為山環水抱,聚族而居;第二單元為讀書入仕,耕耘富家;第三單元為湘桂要道,千年古村。明代的文昌閣、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建築群、宋至元時期的月陂亭碑刻及鐵鋪、酒肆、豆腐坊等村內文物古蹟被一一“搬”進博物館內,通過實物、文字、圖片、音像等現代化的展示手段,全方位展示古村的村史文化、民俗風情和獨特的人文魅力。可愛的小狗作者:一襟晚照
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名村上甘棠,從漢元鼎六年(前111年)起至隋開皇九年(589年)止在此建謝沐縣治,長達700年。謝沐縣以謝沐二水匯合為謝沐河而得名。這兩條水實則為雌雄二水。雄水發源於都寵嶺雄川源,源於高山雨水;沐水為雌水,源於石灰岩地下水。雄雌二水匯合處,山環水抱,氣場信息得天獨厚,確是一方風水寶地。周氏先祖唐朝天寶年間在此定居立宅,取名甘棠,至今已達1240年。“甘”者甜也,“棠”,海棠果,即野蘋果。甘棠,甜甜的野蘋果。這是從出產蘋果的老家山東帶來的地名。又有一說:甘棠,原意為高大的喬木,以後用作官吏政績的稱頌之詞。即是說周氏先祖是朝廷有功之臣。甘棠,依山傍水,風光秀麗,名勝古蹟甚多,碑亭樓閣完好,是人文景觀和自然風景點集中的旅遊勝地。貫穿全村有一條古老的石板路,路兩邊都建有鋪店。明、清時期,這裡這農村集市貿易中民心,至今還有濃厚的商賈氣息,昔日酒肆之店跡猶存,遊人到此自然會聯想到杜牧的“水村山廓酒旗風”的詩句。周氏在此定居1240餘年,是“忠孝廉節”和崇文尚武的教化之鄉,歷代出過節度使、尚書、宣政大夫、太守、刺使、知州、通判、縣令、文林郡、將軍等100人。解放後,又出了工程師、科長、中學校長、教師、醫師40多人。舊時官宦除周翰宗軍長外,其餘官員都有水粉肖像,張掛於忠厚祠內供遊人觀看。村人信奉壽龜、神龜,因而有龜山、龜形台地、龜塔、壽龜涼亭等人文古蹟、古代建築。村南一里許建有壽龜涼亭,是古代通向廣西桂林、八步的必經之路,建亭宗旨是保佑村人出行吉利、平安,過往行人,都要休息片刻,用手去摸一摸壽龜的頭和背,以保佑旅途平安。上甘棠村成為首個省級示範點
在我國第四個文化遺產日到來之際,位於永州市江永縣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甘棠村被省文物局確立為第一個“湖南省文物大保護大利用示範點”。省文物局將在2009年、2010年兩年為上甘棠村提供文物保護經費200萬元,用於該千年古村的修繕和開發利用。根據省文物局和江永縣達成的協定,江永縣將修復上甘棠村的防洪設施,疏通謝沐河水系,整治江源水庫泄洪通道,確保上甘棠村安全。同時,為安排古村旅遊產業貼息貸款200萬元,用於試點項目建設。江永縣將引導上甘棠村村民以“文物大保護大利用”為契機,發展旅遊、農家樂、餐飲住宿、農副產品加工等相關產業,給農戶帶來實惠。村內一些不符合整體建設風格的建築,要在文物部門的指導下自覺進行仿古修復。
文物的大保護大利用是省文物局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過程中摸索出的關於文物保護的新思路。省文物局副局長何強表示,“在原來看來文物的保護似乎總是文物部門的事,我們‘大保護大利用’的觀念就是發動民眾來保護文物、利用文物。”以上甘棠村為例,省文物局的目的是希望上甘棠村的村民了解到自己世世代代生長的這個村莊是珍貴的文物,同時,也是他們的祖先給他們留下的一筆寶貴財富。“進而讓村民在文物部門的指導下,自發的來保護和利用好自己的村莊。這是各地可以借鑑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