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永川區上游國小創辦於清乾隆52年,原名東皋書院,位於永川市主城區繁華商貿地段。學校占地面積7090平方米,有兩個教學部。現有30個教學班,學生2100餘人,教職工117人,其中小高級教師90人,中學高級教師1人;本科學歷教師36人,研究生學歷2人;重慶市級骨幹教師5人,永川市級骨幹教師9人。
近年來,學校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主攻方向,以培養學生“做生活的主人、做學習的主人、做創造的主人”為目的,堅持“人本、和諧、創新”的辦學理念,著力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和綜合素質。學校正深入研究家政教育,創建國內家政教育品牌,形成辦學特色,成立了家政教育社區實踐基地和家政教育研究中心。學校先後被命名為永川市最佳文明單位,重慶市文明單位。
學校十分注重科研興校,堅持不懈,先後承擔聯合國、國家級、省、市級課題的研究,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研究項目創新學習研究、重慶市級規劃《國小家政課程建設與家政教育研究》(該課題第一輪研究已通過重慶市專家評審結題,並受到各級專家的高度評價)、中科院《知識與能力同步發展研究》等,並且已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近年來,我校教師參加全國、省、市級賽課、說課、論文競賽獲獎和公開發表文章達520餘人次,先後出版了國小家政教材(一套六冊)、《校本研究與教育實踐文集》,校長蔣仁菊同志還編著了《感悟與探索》一書。
學校通過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學校被命名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研究項目創新學習研究實驗學校,重慶市文明單位、重慶市教育科研實驗基地、重慶市教育學會學習指導專委會理事單位、全國網路教育系統示範單位、中國特色教育示範基地、永川市教育科研先進集體……
多年來為高一級學校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質學生,有不少學生進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著名學府深造,其中雷鳴同學從北京大學考入美國哈佛大學攻讀博士;蔡玉亭同學採訪“保護母親河行動”,受到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周強、重慶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童小平等領導的親切接見;2007級黃然同學被評為重慶市優秀少先隊員,並受到重慶市委副書記刑元敏的接見。近三年,我校學生參加全國、省、市級各類競賽獲獎達480餘人次。學校辦學目標明確,教學質量突出,年年被市教委評為教學質量先進獎、教育目標綜合督導評估特等獎。
學校歷史
上游國小是永川歷史最悠久、解放前後辦學規模最大的主城區學校。前身系“東皋書院”,清乾隆52(1787)年正式建校於城內文昌宮(今文化館)。東皋書院是由民眾出資,官家監督辦理的半官辦性質學堂。聘當時名儒為書院負責人,舉人、廩生為學堂講師。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東皋書院改為“官立高等國小”,按光緒二十八年頒布的《學堂章程》開設了經史、策論等課程,並添設了數學、體操等學科。
1912年(民國元年),全國學堂統一改為學校,“官立高等國小”便改為“縣立高等國小校”。
1927年(民國十六年),實行國小“四二制”、中學“三三”制的新學制,“縣立高等國小校”合併由文廟(今上游國小)遷入文昌宮的“縣立初等國小校”成立了“永川縣立國小”。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四川省督察專員公署駐永,“永川縣立國小”改名為“東高國小”。
1941年(民國三十年),實行新憲制、政教合一,“東高國小”改名為“永昌鎮中國小國民國小”,由鎮長兼任校長,學校設立教務主任。
解放前,學校常年辦學達24個班、幼稚園2個班,學生1000餘人,教職工60餘人。
解放初期,因拆改危房,壓縮了6個班。
1951年,永昌鎮更名“城關區”,學校也因改名為“城關區第一國小”。土改後,學校又更名為“永川縣城關區中國小”,並負責輔導城關區各校的教學、政治學習、少先隊工作。
1954年,學校按街道命名又改名“永川縣木貨街國小”,仍然履行“中心國小”職責,還承擔了村小和永川師範實習生的實習任務。1958年附設4個民辦班,辦學規模達24個班,學生1200餘人。
1961年9月,縣委將文化館遷至木貨街國小校址,木貨街國小遂於次年遷至文廟(現上游國小校址),改名為“永川縣文明路國小”。
1964年達16個班,學生900餘人,教職工37人。
1966年9月破“四舊”,城區各街道紛紛更名,文廟後的騎龍街改名為上游路,學校也改名為“上游路國小”,亦即現在的“上游國小”。和全國各地一樣,上游國小未能躲過“文革”的劫難,校舍設備曾經慘遭破壞。
改革開放以後,上游國小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多次被評為地、縣教育系統先進單位,1982年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成為上世紀80年代永川教育的視窗學校。
進入21世紀,學校憑著多年的積澱,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如今,學校擁有兩個教學部,辦學規模達30個班,4個學前班,學生達2500餘人,教職工1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