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安寺[上海]

靜安寺[上海]
靜安寺[上海]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靜安寺是上海市的著名古剎之一,相傳始建於三國孫吳赤烏年間,初名滬瀆重玄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更名靜安寺。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寺從吳淞江畔遷入境內蘆浦沸井浜邊(今南京西路1686號),至今已近780年,早於上海建城。清末,寺成現今規模。民國34年(1945年),書法家鄧散木題額“靜安古寺”,沿用迄今。近百年來,靜安寺周圍被逐漸演變成了商業鬧市,寺門多被蠶食或被迫出售,寺院規模日小,甚至山門被商店遮蔽。一九四五年,只好另建新山門。寺院現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方丈樓、念佛堂等。靜安寺是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上海市真言宗古剎之一,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寺廟介紹

靜安寺靜安寺

靜安寺位於靜安區南京西路。原名重元寺、重雲寺。靜安寺是上海著名真言宗古剎。靜安區由靜安寺而聞名。是這鬧市中難得的清修之地。

大雄寶殿、天王殿、三聖殿三座主要建築,雄偉壯觀。寺內還藏有八大山人名畫、文徵明真跡《琵琶行》行草長卷。

清同治元年(1862年),租界築跑馬道至靜安寺,形成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其後百餘年間,因地利之便,以靜安寺為中心構成的交通網路成為滬西城市化進程的起點。

靜安寺舊有“靜安八景”之說。元明以來為滬上遊覽勝地;近代因中西結合的營業性園林著稱;今以現代化旅遊設施稱雄;可謂古與今的連線點,中西文化的匯合處。其悠久的歷史文化,是靜安區歷史發展的源頭。光緒二十七年和民國34年(1945年)設定的警區和行政區,均以靜安寺命名。

歷史沿革

靜安寺靜安寺

靜安寺相傳始建於三國孫吳赤烏十年(247年),初名滬讀重玄寺,寺址位於吳淞江邊,唐代該寺更名為永泰禪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始名靜安寺。宋嘉定九年(1216年),因寺址靠近江岸,寺基有傾圯危險,寺僧仲依將寺院遷至蘆浦沸井浜畔,即今寺址。

元、明兩代,靜安寺屢經興廢。迨至清乾隆六年(1741年),禮部侍郎麥煥出資重修大殿。乾隆四十三年,又有歙人孫思望倡議捐資重修殿堂。同年巡道盛保修治寺前湧泉等名勝,並於寺東隅建報恩院供僧居,捐田24畝供香火。

太平天國戰爭期間,靜安寺遭兵燹,至同治年間(1862~1874年),僅存1座大殿。光緒初年,大殿塌記。光緒三年(1877年)住持僧鶴峰募捐重建山門和佛殿,因捐資不繼,被迫停工,致使佛像戴笠披蓑,受雨淋日炙數年。後由李朝覲、唐景星等人合力勸募,並得邑紳姚曦、浙商胡雪岩等捐助,於光緒六年三月開工續建,次年四月初八日落成。僧鶴峰等勒碑記其事。

此後靜安寺多次修葺。光緒二十年,住持正生在大雄寶殿左右增建兩廡房屋,再次修葺全寺,靜安寺漸成現今之規模。光緒二十五年,公共租界向西擴張至靜安寺,租界當局迫令靜安寺遷移歷代祖師墳墓,並因築路而拆除寺內大雄寶殿西側房屋。

民國年間,靜安寺又幾度興修。民國10年(1921年),滬西一帶日益繁榮,靜安寺香火旺盛,寺宇不敷套用,僧常貴及紳董姚文棟等,將寺產積余資金,在大雄寶殿以東空地上建l座三聖殿,擴充寺基至5畝。民國34年,回靜安寺兩邊商店林立,山門被遮蔽,住持德悟和監院密迦在原山門東首另建新山門,並由鄧散木題額:靜安古寺。次年,在新山門前建成1座印度阿育王式石幢,稱“梵幢”,以為佛寺標誌,並疏浚湧泉,整修全寺殿宇,使之面貌一新。

上海解放後,市人民政府將靜安寺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於1951、1954年2次撥款共2萬多元對靜安古寺進行修復。1953年4月,住持持松法師在寺內復興自唐代以來失傳已久的全國唯一的真言宗(密宗)壇場,是年5月20日(農曆四月初八日)舉行開光儀式。嗣後每逢春秋兩季舉行修法大會,傳授密法,逢農曆正月初一及四月初八日(佛誕日)對外開放,遊人前往瞻仰、禮佛者眾多。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靜安古寺遭受嚴重衝擊,住持持松法師遭到迫害,所有佛像、法器悉被搗毀,僧眾被迫還俗,寺舍被占用。1972年,大雄寶殿失火焚毀,古剎廢圮。

1983年,國務院確定靜安古寺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廟之一。1984年,成立靜安古寺修復委員會,由上海市佛教協會副會長賈勁松居士主持按歷史原貌修復。是年,市人民政府又撥專款30萬元。至1990年,靜安古寺修復工程基本完成。1998年,為配合軌道交通2號線靜安寺站的建造,靜安寺又一次進行了改造。

建築格局

靜安寺建築布局在嚴格的中軸線上。從南至北依次座落著山門鐘樓鼓樓、大雄寶殿和法堂。靜安寺山門朝南,與天王殿合一。山門地面層鋪砌優質花崗岩,半橢圓型拱門門券雕刻著宋代雲紋花飾。鐘樓鼓樓各側東西,鐘樓底層是重新恢復的“天下第六泉”——湧泉,上懸精鑄7.3噸的和平鍾。鼓樓採用架空方式將捷運出入口覆蓋起來,上置直徑3.38米牛皮大鼓。

主要景點

法堂

靜安寺靜安寺

靜安寺法堂位於大殿北面,緊連大殿。柚木結構,銅瓦屋頂,共7層,高32.22米。上海靜安寺沿襲“宋營造法”,採用屋頂脊吻(有正吻、蹲脊獸、垂脊吻、角戧獸、套獸等)、挑檐和斗拱裝飾,在此基礎上結合佛教特點,用大象、法輪、蓮花等具有鮮明佛教色彩的圖案進行裝飾。選用緬甸進口柚木為寺廟主結構用料,黃色和深灰色琉璃瓦及銅瓦覆頂,主要飾物(脊吻、塔剎等)皆貼金裝飾。布局上沿襲中國傳統建築風格,門、堂、廊結合。

山門

靜安寺山門與天王殿一體,上下兩層結構。花崗石料貼面,柚木木作,黃色琉璃瓦屋頂,屋脊上“正法久住”四個字正見佛陀心意。下層正中三扇柚木大門,上覆銅釘裝飾,門洞一圍石刻佛手、蓮花、八吉祥等圖案。正門石刻對聯“願祈佛手雙垂下”、“摩得人心一樣平”,山門左右兩側各飾一隻萬年青石雕刻法輪。二層迴廊漢白玉圍欄,內為柚木。

鐘樓

靜安寺二層懸掛和平鍾,鍾高3.3米,口徑2.1米,重7.3噸,用青銅澆鑄而成,鐘聲渾厚,尾音綿長。下層恢復“靜安八景”之一“湧泉”,人稱“天下第六泉”,與新打的156米深井地下泉水相溶,湧泉觀賞井深6米,井口為六邊形,用整塊金山石加工製成,整個湧泉井用666塊花崗石砌成,一塊井底石重達6000斤。

觀音殿

靜安寺觀音殿位於東廂房正中,殿高20.6米,供奉由整顆香樟木雕刻的觀音菩薩一尊。屋頂為黃色琉璃瓦,與東廂房深灰色琉璃瓦對比明顯,突出殿堂莊嚴。東廂房上下兩層迴廊結構,與山門、鐘鼓樓、大殿及法堂連為一體。

牟尼殿

牟尼殿位於西廂房正中,殿高20.6米,供奉白玉牟尼佛一尊。屋頂為黃色琉璃瓦,與西廂房深灰色琉璃瓦對比明顯,突出殿堂莊嚴。西廂房上下兩層迴廊結構,與山門、鐘鼓樓、大殿及法堂連為一體。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殿高26米,廡殿重檐,內豎46根直徑0.72至0.8米、精心加工的柚木柱子,建築用木料達3000多立方米,大雄寶殿以銅瓦為頂。殿內供奉一尊15噸純銀鑄造的釋迦牟尼佛像。大殿底層為千人講經堂,地下為1000平方米的藏經庫,內將存放13萬片石刻藏經,以保後世流傳。大雄寶殿兩旁是東西廂房,有兩層雕梁廊道與整個寺院相連,廊道邊緣建有漢白玉蓮花立柱和圍欄。東廂房設觀音殿,內供高6.2米千年香樟獨木觀音像,西廂房設牟尼殿,內供高3.87米、重11噸,用整塊緬甸白玉雕刻的釋迦牟尼佛坐像。大雄寶殿殿前廣場正中,是新落成的福慧寶鼎。用白銅鑄造的福慧寶鼎,重15.5噸、高10.23米,矗立在重36噸、以整塊萬年青石雕刻而成的寶鼎基座上,寶鼎側面鑄有慧明大和尚親自撰寫的、詳細記載這座古寺歷史之傳承的銘文。

靜安寶塔

靜安寶塔,為7層平面方形,寶塔占地面積85平方米,建築面積952平方米,塔剎為金剛寶座塔樣式,青銅澆鑄,表面貼金。金佛殿座落於大雄寶殿後面的法堂最高層,仿宋代建築風格,柚木銅頂架構,殿內將供奉一尊兩噸重純金釋迦牟尼佛像。法堂東、西頂端20米高處,建有知恩閣和報恩閣,與廟前的鐘、鼓樓遙相呼應。

寺廟文化

重揚漢地佛教密宗

靜安寺在近代由禪宗趨向密教,1947年由子孫叢林改為十方選賢制叢林,即方丈不再由本寺和尚師徒繼承,而是向全國招聘,選賢能住持。1953年,當時的方丈持松法師在寺內設立真言密宗壇場,復興了自唐代以來失傳的漢地佛教密宗。現在寺院樓上仍設有密壇,掛有甚多曼茶羅。

持松(1894——1972年),俗姓張,湖北荊門人,少年出家,敏而好學,曾住持常熟興福寺、主持上海華嚴大學。曾三次去日本求學,習兩部大密法,得阿闍黎位。歸國後曾在武漢、上海、杭州等地講經灌頂。持松在抗日戰爭期間,保持氣節,拒絕敵偽誘迫。持松後來曾任中國佛教協會理事、上海市佛教協會副會長,並赴東南亞、南亞諸國訪問。一生學通顯密,誠為密宗大德,著述有《密教通關》等二十六種行世。

中國最大玉佛

1991年,大雄寶殿重建竣工。殿中供奉的釋迦牟尼佛像來自緬甸,純玉雕成。玉佛高三點八七米,寬二點六米,重一萬一千公斤。由於玉佛太高大,奉安時不得不拆除門牆,真可叫“破門而入”了。玉佛的修飾按照漢族傳統佛像的樣式,面如滿月,莊嚴吉祥,慈和安靜。這尊玉佛比著名的玉佛寺中的兩尊玉佛要大得多,也是目前中國大陸最大的玉佛。

史料記載

靜安寺靜安寺

宋代紹熙《雲間志》:“靜安寺,在滬瀆。按寺記,吳大帝赤烏中建,號滬瀆重玄寺。 《景筠石幢記》中,間號永泰禪院。本朝祥符元年改今額。 《釋迦方誌》云:晉建興元年,有二石像浮於吳淞江口,吳人朱膺等迎至滬瀆重玄寺,像背題曰維衛、曰迦葉。《松陵集》 :建興八年,漁者於滬濱沙內獲石缽,以為臼類,葷而用之,佛像見於外,漁者異之,乃以供二聖。今佛與缽皆在。有毗盧遮那佛,吳越王瑜伽道場中像,佛五臟皆書錢氏妃嬪名字。有陳朝檜,皮日休陸龜蒙等重玄寺雙檜詩。”

元代周弼《寺記略》 、清代嘉慶《松江府志》、同治《上海縣誌》和《法華鄉志》均有附載,今按《法華鄉志》:“華亭東北百里,松江繞焉。有寺在滬瀆,曰重玄。大中祥符元年,因避諱改今額為靜安。嘉定九年,僧促依以舊基迫近江岸,濤水沖匯,遷於蘆浦之泉,即沸井浜也。中流數尺,獨深如井,晝夜沸騰,或指為海眼,因寺而異其名。寺之靈驗最顯著者,西晉建光元年,有二石像浮於江浦,吳縣人朱膺,迎置於寺,視其背,則有銘,蓋七佛中之二,曰維衛,曰迦葉。後六年,漁者又獲兩石缽於沙際,大如臼。羯辛稍觸之,則變怪輒現,因以為石像供具。佛閣則因異僧智嚴而立。嚴有異行駭俗,號蝦子僧,常斂蒲草為萬餘繩,掛諸廊廡,且曰:我將作大緣事。繼而示寂。人競樂施以錢,繩皆滿足,閣果成就。是皆傳於閭里,著於雜書,彰新者也。自佛法渡江而南,浙西信鄉將甚,精藍淨舍,所在布滿,究其從始,其最遠者,極天監、大同而止。孫吳赤烏十年,康僧會始至建業,建寺以居,謂之建初。此寺實相踵而成焉。自石像既遷於吳門開元寺,而錢氏瑜伽道場盧舍那寶像與永熙、宣和兩偈、屹然尚存。雙檜偃蹇,如虬如鳳,則魯望、襲美之所題詠也。風恬月淡,鐘聲梵響,悠揚於滄波浩渺之外,與天無際,安知無石像再浮而致發光彩於蘆葦之間哉。華亭吾外氏所宅,少所聞而異焉,故述而為記。”

元代至元《嘉禾志》 :“靜安寺在府東北一百里,考證元滬瀆也。按寺記,吳大帝赤烏中建,號滬瀆重玄寺。《景筠石幢記》中,間號永泰禪院。宋祥符元年改今額。”

元代寺寧《靜安八詠集》楊維楨《序》 :“淞東北去九十里支邑為上海,邑之陰,古伽藍曰靜安,建自吳赤烏年。”錢(才鼎)《靜安八詠事跡》中述“赤烏碑”:“孫吳赤烏中,天竺僧康僧會始入建業,創寺曰建初,華亭繼有重玄,勒碑記事。宋祥符間,教名靜安。至嘉定依師以址薄江,遷是地,碑未徒,而水齧沒之。”張抑《重刻靜安八詠集後序》 :“靜安寺者,建自孫吳赤烏中。”《大明一統志》卷九“松江府”

山川滬瀆江,在府城西北六十里。松江東瀉海而靈恠者,曰滬瀆。 《廣韻》 ,滬,水名。《白虎通》 ,發源而注海,曰瀆。瀆上有壘。晉虞潭、袁崧防海寇處。傍有蘆浦,俗呼為蘆子城。唐皮日休詩;全吳臨滄溟,百里到滬瀆。湧泉,在上海縣靜安寺。泉涌如沸,上有亭。

宮室講經室,在靜安寺。宋嘉定間,僧仲依嘗築土台,跌坐講習。元楊瑀詩:華寧不歸千載鶴,至今遺蹟鎖空山。錢岳詩:江月夜搖金篆冷,天歲風送寶花來。

寺觀靜安寺,在上海縣治西北一十里。吳赤烏中建,號滬瀆重玄寺,宋祥符中改今名。

清代乾隆《上海縣誌》:“靜安教寺,初在滬瀆。吳赤烏中建,號重元寺。唐更永泰禪院,宋祥符初改今額。”

清代王韜《瀛壖雜誌》 :“靜安寺建自赤烏,僧寮數眾,苦行清修,香火梵唄,昔稱極盛。每逢四月八日浴佛大會,士女畢集,施捨無算,春秋傳戒之期,遠近眾觀者趾相錯也。

旅遊信息

景區概況

原在吳淞江北岸,因江潮泛濫,危及寺基,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移建蘆浦沸井浜畔(現為南京西路)。元、明以後,屢修屢圮,現存建築為清光緒六年(1880年)重建。靜安區即由靜安寺而聞名。1999年靜安寺寺廟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靜安寺寺內設有真言宗壇場和真言宗大德持松法師紀念堂,今尚存宋光宗題詞的石碑和洪武二年的大鐘等文物。每年陰曆四月初八,這裡都要舉行3天的廟會,十分熱鬧。

門票及開放時間

門票50元,香期免費。開放時間:7:30-17:00,香期4:30-17:00開放地址:上海市靜安區南京西路1686號。香火錢一把2元

乘車路線

捷運二號線靜安寺站、捷運七號線靜安寺站、21、825路終點站(膠州路)、37、62、562、838路終點站(美麗園)、40路終點站(國際貴都大酒店)、57路終點站(安義路)、途徑靜安寺的有15、20、45、71、76、93、94、113、138、506、824、830、831、921、927、925B、939、機場六線。

破壞保護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公共租界向西擴張至靜安寺,租界當局迫令靜安寺遷移歷代祖師墳墓,並因築路而拆除寺內大雄寶殿西側房屋。光緒三十年(1904年)在上海南翔建“靜安南翔塔院”一座,將靜安寺歷代祖師靈骨遷葬該院,並建祖師祠,供歷代祖師牌位。塔院旁建有僧舍,派專人管理。直到民國年間,尚有七十三間房屋,土地六十四畝。
1983年,靜安寺被國務院列為全國漢族地區佛教重點寺院之一。

佛事活動

2015年4月5日清明節,靜安寺舉行超度法會,佛力超薦“11.15”火災遇難者。慧明大和尚親自主法,法師們虔誠誦經,慎終追遠。20家24位遇難者的200多位親屬和親朋好友參加了超度法會。
2015年8月12日23時30分許,位於天津濱海新區塘沽開發區發生特大爆炸。8月14日中午12時,靜安寺兩序大眾和有緣信眾居士一同為天津塘沽爆炸受難同胞舉行祈福法會,虔誠誦經。祈願此次災難中的遇難者蒙佛光明,早登淨土,往生蓮邦;受傷者能夠得佛哀愍,早獲健康,如意吉祥。
2015年12月31日晚,上海靜安寺舉辦2016元旦撞鐘祈福法會。來自四面八方的信眾和遊客雲集上海靜安寺,為新年祈福,祈願世界和平,國泰民安。

歷代主持

智儼法師:宋代靜安寺住持,有道行,人皆稱蝦子和尚。
仲依法師:仲依乃於嘉定年間(1208年—1224年)將靜安寺遷至法華鎮蘆浦湧泉(即西蘆浦沸井浜,也即今址)並於寺內築“講經台”,後成為“靜安八景”之一。
壽寧法師:字無為,號一庵,上海人,元末靜安寺住持,以詩名於世。
孚庵法師:清雍正年間,因寺院田產案勝訴,維護了靜安寺的田產,並勒石記其事。
大海法師:清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靜安寺內西北角有一株宋代銀杏,無故自焚。住持大海取殘存根斡,雕成十八羅漢、一尊韋陀,供奉於寺,剩餘部分則用於莊嚴其它法相,豐富了靜安寺佛教文化蘊藏。
鶴峰法師:(?—1883年)清末靜安寺住持。太平天國革命期間,靜安寺遭戰火毀壞,寺宇大部分成為斷壁殘恆,僅存一座大殿。光緒六年(1880年)住持鶴峰得邑人李朝觀、唐景星、杭州巨商胡雪岩、姚曦和著名藥店主人胡慶余等人資助,修復山門及各殿堂,於次年(1881年)四月初八日落成。自是靜安寺中興,寺貌改觀,有《重建靜安寺記》勒碑詳記其事。
正生法師:(1852年—1915年)清末曾任上海縣僧會司,職掌全縣佛寺教務。民國初,任全國佛教公會首任會長。光緒九年(1883)至民國四年(1915)為靜安寺住持。
琴芳法師:(生卒年月不祥)正生圓寂後,1915年2月至8月繼任靜安寺住持。
六根法師:(1884年—?)早年於靜安寺出家,1915年繼琴芳任靜安寺住持,無任何建樹。
常貴法師:(生卒年月不祥)曾任上海佛教公會會長。原住南市大王廟。1916年任靜安寺住持。1921年,他會同滬紳姚文棟等,以寺產積資增建三聖殿。
仰西、谷雲、法一法師:(生卒年月不祥)於1923年至1927年,依次先後住持靜安寺。
志法(?—1933),志汶法師(?—1941年):志法、志汶師兄弟,均早年在靜安寺出家。1927年至1930年,志汶任靜安寺住持。1930年至1933年志法任靜安寺住持。1933年志法圓寂後,志汶又於1933年至1941年第二次復任住持。二人任期內因寺產糾紛,均受到公眾非議。志汶還曾以捐餉助軍為名,呈請出賣寺產,引起多年訴訟,貽害後世。
德悟法師:(1920年—2011年)俗姓蔣。8歲至靜安寺從志汶法師出家。1942年,住持志汶法師圓寂,秉師遺志,繼任靜安寺住持。德悟在任住持期間,與監院密迦法師共同著力整頓寺務。並建成靜安寺佛學院,太虛大師任院長。德悟重視教育事業,先後建成靜安寺國小和南翔村學校。將靜安寺改制為十方叢林。1984年靜安寺恢復開放,德悟是修復委員會主要成員之一,1985年起任都監,1996年起任靜安寺寺務委員會主任。
持松法師:(1894年-1972年)一代密宗大德、學者、書畫家、著名愛國高僧。法名密林,字持松,亦號師奘沙門。1947年,上海靜安寺改為十方叢林選賢制,被公推為首任住持,兼靜安佛學院院長。1953年,他於寺內設真言宗壇場。持松法師生平著作等身,講經弘法,幾無虛日,另有年譜付梓。
淦泉法師:(1914年—1992年)佛教學者、佛學教育家。1984年,靜安寺修復開放後,1985年—1987年任靜安寺住持。為上海佛學院的恢復與建設,為靜安寺的修復與中興,嘔心瀝血,焚膏繼晷,作出了奉獻。
度寰法師:(1905年—1988)俗姓陳,名應新,1952年,任靜安寺堂主,隨方丈持松法師學密。1987年,繼任靜安寺方丈,為修復靜安寺作出了自已的貢獻。
真禪法師:(1916年—1995年)字妙悟,號昌悟。1949年,至上海靜安寺參加孔雀明王法會,聆聽持松法師講《孔雀明王經》。1988年9月,兼任靜安寺住持。
慧明法師:1995年底,調來靜安寺任監院。2000年12月,任靜安寺住持。

寺廟事件

2017年3月5日當天上午9時許,在靜安寺有一人被落下的鐘砸傷,隨後送往醫院搶救。上海華山醫院急診室的值班護士告訴記者,目前傷者接受完手術,已轉移到ICU監護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