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簡介

建設過程
從2006年夏編項目申報書到投入建設並與2009年1月開館,博物館籌建到完成用時2年多。展廳布展工作分別由紡織學院屠恆賢和服裝學院包銘新教授領銜。外語學院李盛老師、退休教師秦世福,完成了資料翻譯任務。與國內現有紡織、服飾類博物館相比,該館的最大特點是紡織和服裝相結合,體現了東華大學紡織、服裝等學科多年來的研究成果。館內結構

展館一樓為科普館,該館以動靜結合的展示形式,輔以高科技展示手段和互動展項,展示紡織服飾領域的產業鏈及其特色環節,普及紡織和服飾科技文化知識。互動展區為科普館重要特色,這裡集中了紡、織、染及服裝設計等多種互動項目,有電腦刺繡、針織和機織、噴墨印花,以及手繪T恤、盤扣結的製作、首飾DIY、裝扮顧問和服裝款式數位化拼接等,參觀者可以親身體驗這些製作和設計過程,走進紡織和服飾。
二樓為古代館,陳列了我國古代各個時期紡織服飾的圖片和實物,展示了古代織物、紡織器具的發展以及歷代服飾的演變過程。從先秦時期的踞織機、綜版織機、兩漢時期的多綜多躡機、兩宋時期的壯族竹籠機,到明清時期代表手工織造最高水平的漳緞機和環形花本的大提花機;同時展示了色彩豐富、工藝精湛的我國四大名錦,漢唐時期的蜀錦、宋元時期的宋錦、壯錦以及明清時期的雲錦;
三樓為近代館和少數民族館,近代館主要展示了近代中國紡織服飾的實物以及圖像資料,展品以中國傳統服裝為主,亦包括相關飾品,內容分為女裝、男裝和童裝三部分,衣服之面料則基本涵蓋了當時的織物種類,以反映近代紡織服飾由晚清至民國時期的演變過程;少數民族館則通過實物場景、圖片以及多媒體展示等方式,展現了少數民族的紡織工藝和服飾風貌。
主要展品
蜀錦

宋錦起源於宋代,發源地在中國的蘇州,故又稱之為“蘇州宋錦”。宋錦歷史悠久,可追溯至隋唐,它是在隋唐的織錦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宋高宗為了滿足當時宮廷服飾及書畫裝裱大力推廣宋錦,並專門在蘇州設立了宋錦織造署。
雲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