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通知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關於印發《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發展規劃》的通知
滬教委科〔2012〕1號
各高等學校、區縣教育局、直屬單位,有關委、局、控股(集團)公司:
現將《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附屬檔案: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發展規劃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
二〇一二年一月五日
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發展規劃
為深入貫徹國家和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精神,落實教育部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上海市教育改革和發展“十二五”規劃內容,有效推進上海教育信息化建設,現制訂《上海教育信息化“十二五”發展規劃》。
一、“十一五”期間上海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績
“十一五”期間,上海教育信息化工作圍繞上海教育“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建設目標,初步建立了適應教育改革和發展要求、高效便捷、服務於教育的信息化體系。
(一)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學校信息化環境不斷最佳化
經過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本市教育信息化全面發展,在上海教科網和“校校通”網路的基礎上基本構建完成上海教育城域網。上海教科網成為全國教育領域第一個以萬兆雙環為主幹的IPv4/IPv6雙棧城域網,接入全市高校、部分區縣和其它教育單位共70餘家;建成百兆互聯的“校校通”主幹網,下連各區縣級“校校通”網路,覆蓋本市全部中國小、幼稚園,其中部分區縣級“校校通”實現光纖高速互聯。
數字校園日益普及,學校信息化環境不斷最佳化。高校校園網路主幹頻寬普遍升級到千兆甚至萬兆,無線覆蓋範圍逐年擴大,上海教科網出口流量逐年增長,2006年最大出流量為3760Mbps,2010年增長到14360Mbps;全市90%以上的中國小及幼稚園實現寬頻接入,計算機和多媒體教學設備的配備不斷規範;通過農村中國小信息化環境設施建設,農村學校普遍擁有計算機專用教室,教學場所普遍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
(二)數字資源逐步積累,上海教育資源庫不斷豐富
經過各級各類教育數位化資源建設,初步形成上海市現代化教育資源體系。高校數字圖書館、課程中心、虛擬實驗室等建設十分普遍;所有區縣都建立教育資源中心,60%以上的中國小擁有自建的數字教學資源。
上海教育資源庫建設覆蓋學前教育、中國小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社區教育和老年教育等數位化學習資源,總容量超過12TB,通過網際網路、衛星、IPTV/數位電視等通道為本市、長三角及四川、雲南、新疆等中西部地區提供服務,註冊學習人數近200萬,訪問量達2.4億次,成為全國有影響力的教育資源庫。
(三)套用領域日趨廣泛,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入
上海市注重整體推進學前教育、中國小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等領域的教育信息化套用工作,積極探索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改革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套用模式。
學前教育以“園園通”管理平台為抓手,所有公辦幼稚園納入該集約化平台統一管理;中國小教育以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為重點,形成一批在實際教學中廣泛套用的電子白板和虛擬實驗室;職業教育以數位化校園線上套用為基礎,基本完成電子政務平台和線上教學服務平台的建設;高等教育通過推進網路教學平台建設,強化了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終身教育通過衛星傳播網、寬頻網際網路和教學輔導系統“三合一”的教育平台,形成覆蓋全市並面向市民的市、區縣(行業)、街道鄉鎮三級架構的終身教育服務體系。
(四)信息素養逐步提升,信息化管理不斷規範
各區縣制訂了學生、教師和幹部的信息素養培養測評方案,積極開展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創新培訓方式,並依託信息技術建設教育科研協作平台,提升師生創新能力。全市80%的教師完成教育部教育信息技術能力中級培訓;近30%的學校通過區縣級教育科研協作平台開展網路教研等活動;中小學生積極參與探究式學習。
開展教育信息化標準體系建設,支撐信息化管理工作。基本完成“全國教育電子檔案和信息交換系統(即Edoasoft系統)”建設,基本實現上海市教委與區縣教育局、高校及直屬單位的電子政務數據交換;基本完成“全國中國小校舍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初步建立起覆蓋全市中國小校基於單體建築物的校舍信息電子檔案資料庫。
二、上海教育信息化建設存在的不足與問題
經過十多年建設,上海教育信息化取得一定成績,但是與《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上海市教育改革和發展“十二五”規劃》的要求還存在不小差距,且隨著套用的深入,新的需求不斷出現。
(一)基礎設施建設仍不能滿足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需求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基礎設施與套用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存在頻寬偏低、訪問速度慢、網路設備更新滯後等問題。上海教育城域網與網路運營商之間尚未實現高速互聯。網路攻擊、病毒入侵、有害信息傳播等信息安全問題不斷出現,網路與信息安全建設亟待加強。
(二)教育資源的套用和共享有待加強
教育資源在不斷豐富的同時,其建設與日益增長需求之間的脫節日益明顯,重複建設、使用率低、缺乏共享、維護困難等問題普遍存在。教育資源建設難以與教育教學內容實現同步更新,不能有效地滿足教育教學的實際需求;優質資源的積累與融合缺乏制度的保障和扶持,優質資源的示範和引領得不到充分發揮和展示,分布在各教育單位的教育資源無法實現有效的整合與共享。
(三)信息技術的運用對於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的有效性不足
目前,教育信息化對教育教學改革的助推力度還不夠。在全市層面,儘管信息技術設備已經配備到所有教育教學環節中,但使用效果並不明顯,教育教學仍以傳統教學方式為主,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和創新探索的內生動力不足。
(四)信息化管理體制機制亟待完善
隨著本市教育信息化套用範圍的擴大,管理體制略顯滯後,教育信息化工作缺少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信息孤島”現象依然普遍存在。教育信息化建設缺少政策指導、規範引領、特色扶持,各教育單位之間缺乏互通共享機制,教育領域信息無法全方位銜接。
三、教育信息化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隨著新形勢下教育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受教育者對多元化、個性化學習的需求不斷增加,上海教育信息化既面臨著新的挑戰也存在著新的機遇。
(一)教育公平對教育信息化提出新需求
實現教育公平的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加快縮小教育差距。教育信息化是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如何縮小教育信息化的城郊差距和校際差別,合理部署全市教育資源和信息化設施,推動市級、區級、校級資源和部屬、市屬、民辦教育資源之間(特別是優質資源)的整合共享,以及如何通過教育信息化手段促進教育資源的統籌管理、最佳化配置和共建共享等,對教育信息化提出新需求。
(二)人才培養對教育信息化提出新挑戰
提高人才培養水平,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育方法。教育信息化是推動終身教育、實現個性化學習,提高人才培養水平的必要手段。
如何突破傳統教育模式在時間、空間等方面的各種限制條件,拓展學習渠道,創新學習方法,形成體系開放、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選擇多樣的人才培養模式,讓受教育者隨時隨地進行高質量、有指導的學習,對教育信息化提出新挑戰。
(三)教育教學改革對教育信息化提出新課題
教育信息化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推手。
如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進教育教學,創新學習模式和途徑,推動課程教學與信息資源的有機整合,形成開放、互動、共享的教育模式,滿足多元化和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對教育信息化提出新課題。
(四)信息技術發展為教育信息化提供新機遇
計算機網路、多媒體和移動通信等信息技術的廣泛套用,使教育理念逐步發生變化,教學手段和學習方法不斷豐富。
如何藉助物聯網、雲計算、智慧型終端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成熟模式,使教育資源的充分共享和泛在學習成為可能,為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提供了新機遇。
四、指導思想和建設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面向一線、提升服務、加強統籌、最佳化基礎”為原則,深入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創新的有效融合,全面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務質量,整體部署教育信息化內涵發展的根本任務,積極構築符合教育現代化要求的信息化學習環境。
面向一線:以套用需求為驅動,推進教育模式的變革和創新,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將教育信息化與學校內在需求進行有效對接,深入挖掘和調動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內生動力。
提升服務:順應信息技術發展趨勢,結合信息化管理的特點,充分發揮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社會力量的作用,構築便捷靈活、泛在共享、協同配合的信息化支撐服務體系,提升教育決策與服務水平。
加強統籌:統籌整體規劃,加強頂層設計,明確發展重點,堅持分類指導,鼓勵形成特色,推動共享套用,有效融合各級各類教育平台,建立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新機制。
最佳化基礎:最佳化整合上海教科網和“校校通”網路,進一步保障各教育單位之間的互聯互通,構築高速可靠、安全綠色、開放共享、持續發展的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環境。
(二)建設目標
根據《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教育信息化“為學生提供更加開放、便捷的學習環境”的要求,上海教育信息化將爭取到2015年,實現教育信息基礎設施的全面覆蓋和教育信息資源的廣泛套用,各級各類教育單位基本實現符合教育現代化要求的信息化環境構築,推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深度套用,為每一個受教育者營造“老師總在我身邊”的信息化學習環境。
五、上海教育信息化“十二五”發展的主要任務
圍繞教育教學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的主題,把最佳化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環境、構建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探索教育教學手段和模式的創新、提升師生的信息化素養和套用能力、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公共服務水平作為主要任務,構築實用便捷和助推教育改革的信息化環境,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
(一)最佳化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環境
系統規劃上海教育城域網的整體架構,以升級改造上海教科網和“校校通”網路為基礎,加快上海教育光網基礎設施、統一出口、數據中心和無線網路建設,構築高速可靠、綠色安全、開放共享、持續發展的基礎設施環境。各區縣要加大對區域內教育單位的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實現區域內教育單位的高速互聯。同時注重上海教育城域網安全防禦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各級教育網路的運行管理體制和保障機制。
到2015年,上海教育城域網達到主幹頻寬十萬兆,對所有高校校園網具有萬兆接入能力,對全部區縣級“校校通”網路實現萬兆接入。
(二)構建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
充分利用全社會資源,以上海學習網建設為基礎,加快各級各類數位化教育資源建設,構建優質教育資源目錄和交換中心,有效融合各級各類學習平台和服務,推進優質數位化教育資源的開發、積累、融合、共享和服務,建立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新機制,推動各類資源共享套用,提高資源利用率。
到2015年,形成覆蓋各級各類教育,結構合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質量優良、使用便捷和共建共享的上海教育資源綜合體系。
(三)創新教育教學手段和模式
以數位化教學環境建設和學習方式變革試驗為抓手,探索以教材數位化、資源網路化、教學個性化、學習自主化、活動協作化、管理自動化、環境虛擬化為特徵的信息化教育教學新模式,大力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模式、教育管理體制的全面融合,形成一批優秀教學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
到2015年,90%以上的課堂教學能夠合理使用信息技術或在數位化教學環境中開展。
(四)提升師生的信息化素養和套用能力
以發展信息化技能、提高信息化學習能力為目標,全面深入實施教育技術能力培訓計畫,推進教師的信息化套用能力,提升管理人員的信息化管理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水平和有效學習能力。
到2015年,針對性培訓的覆蓋面達到90%以上,95%以上的教師能夠熟練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育教學,90%的學生能夠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學習、探索研究並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
(五)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公共服務水平
推進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構建績效評價體系,實現教育管理電子化、管理過程科學化、公共服務系統化,全面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務質量。
到2015年,初步建成百萬能級的市民終身學習檔案、終身電子學籍卡和學分銀行系統。
六、重點示範項目
(一)上海教育城域網提升項目
1.建設目標
以信息化套用需求為導向,結合上海城市信息基礎設施規劃,以上海教育與科研計算機網和上海“校校通”網路升級改造為核心,統籌建設能夠滿足教育信息化發展的上海教育系統信息化基礎設施和環境,達到高速可用、安全可靠、可信共享、泛在開放、綠色創新、持續發展的水平,為上海市教育信息化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2.建設內容
結合上海城市信息基礎設施規劃,充分利用已建成的管線及光纜資源,與多方合作,構建上海教育光網。在此基礎上,建設萬兆至十萬兆能級的上海教育城域網內外環網,並在若干節點上實施內外環網的萬兆互聯,構建萬兆以上頻寬互聯、IPv4/IPv6雙棧、無單點/單線故障、運行穩定、支持多網路套用的上海教育城域網網路及其管理系統;加快上海教育無線區域網路覆蓋建設,構建上海教育城域網校園無線覆蓋系統,實現校園行政辦公、教學實訓等重點場所覆蓋率超過80%,平均接入能力達十兆;依託多方資源,構建上海教育城域網新的統一出口和雲計算數據中心,完成上海教育城域網的通信樞紐和功能設施建設。
結合上海城市信息基礎設施規劃,建設上海教育城域網安全防禦體系,在所有高校、各區縣、直屬教育單位進行部署,監控教育網路的安全情況並實時報警,依託運維體系快速反應、解決問題,保證上海教育城域網的安全運行;建設一支強有力的隊伍,完善管理技術手段,制訂全市教育系統統一的網路運行、網路安全、數據安全等一系列技術保障措施和相應的規章制度,建立集中式網路監測管理中心與分散式運維中心相結合的運維體系。
(二)上海學習網建設項目
1.建設目標
通過技術融合各類學習平台,形成多方參與的市民教育學習網路和服務體系,為市民提供線上學習、全網智慧型搜尋、終身學習檔案等全方位、個性化的服務,構建上海終身學習雲服務平台。
以上海學習網為依託,建立面向市民的教育學分互認和轉換機制、學分銀行系統等,完善學習成果認證體系;以上海學習網套用為基礎,加快面向市民開放的數位化終身學習資源融合,形成優質教育資源目錄和交換中心,實現資源共建共享和再生的可持續發展機制。
2.建設內容
以雲計算技術為核心建設上海學習網,構築能夠提供百萬級學習者訪問的上海終身學習雲服務平台。通過融合各類網站、平台、業務套用中的教育學習內容,形成上海學習網基礎。建設多網合一的終身學習雲套用系統、支持服務系統,為市民提供滿足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以及個性化自主學習等需求的多模式遠程學習服務。依託學分銀行和終身學習檔案系統,實現市民教育學分的積累與轉換,支持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
整合和建設覆蓋各級各類面向市民的優質學習資源中心,推進數位化優質資源的整合共享與社會開放,為市民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學習資源開放服務,使市民通過網際網路、IPTV、數位電視、衛星、移動終端等多個渠道快速訪問學習資源。積極開展覆蓋全市的規模化套用推廣,定期開展不同主題、針對不同用戶群體的套用活動,促進學習、交流和展示,擴大上海學習網的影響力,有效促進上海學習網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三)教育共享服務平台建設項目
1.建設目標
建立上海教育統一身份認證體系,服務於上海教育系統內涵建設發展的需要,建設示範性的跨校跨區共享協作套用,實現對各類教育單位及全社會開放的教育共享服務的支持。
推進上海教育電子政務套用發展,完成上海市教育公共數據交換平台建設,不斷提升教育評估、學籍管理、後勤服務、校園安全等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2.建設內容
建設上海高校課程資源跨校共享平台,創新資源共享、資源評價、資源套用統計、資源智慧財產權保護等服務機制;制訂上海市教育數據交換標準,構建上海市教育公共數據交換平台,逐步構建上海教育雲計算數據中心,為教育統計、教育研究、信息公開、資源共享等各類教育套用提供支持服務。
完善上海教育統一身份認證體系及部署實施標準,以各教育單位內部統一身份認證為可信基礎源,建立上海市教育系統的可信共享協作管理平台;指導各教育單位建設無線校園網,基於統一身份認證機制讓更多的無線資源發揮作用,起到示範作用;全面完成對全市中小學生的電子學籍卡覆蓋工程,構建上海市學生終身電子學籍卡套用平台;提高教育評估工作的質量和效益,構建上海市教育評估數據平台;提升教育電子政務套用水平和政府辦公效率,實施上海市教委電子政務綜合套用平台升級改造工程;推動高校後勤管理與校園安全工作信息化建設,確保校園平穩運行。
(四)基於數位化課程環境建設和學習方式變革的探索項目
1.建設目標
通過數位化課程環境建設,充分利用網路和信息技術手段,促進課程改革,創設新型的教與學模式,打造“數字課堂、溫馨課堂、情趣課堂、有效課堂”,以及雲教育互動學習平台。通過學生終端設備在課內、外的套用,逐步減少紙質教材,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學生自主、便捷、高效、個性化的學習。
2.建設內容
引導和整合社會各方面資源,共同探索和試點數位化的課程環境,採用“教育內容+移動終端+服務平台”的整體模式,充分利用學校信息化環境,最佳化數位化教育裝備,開發移動終端設備套用平台,構建互動教學公共服務體系,制定體系標準及數字資源的著作權保護機制。
創建和引進豐富的數位化課程資源,從教與學模式、評價方式、課程建設等多方面提煉特色套用,逐步擴大試點範圍;進一步研究項目推進的策略與機制,形成整體推進方案,分學段建設學生數位化環境的課程資源,探索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
(五)易班——上海大學生網路互動社區建設項目
1.建設目標
以“讓大學生在網上充分享受現實校園生活的樂趣”為建設目標,緊跟現代信息技術發展趨勢,有機融合校內外教育教學資源,不斷強化易班服務功能,提升大學生使用黏度,把思想教育融入到真切的網路服務中,達到“外在體現是服務”、“內在功效是教育”的建設效果;堅持“市校共建”,鼓勵支持高校開展自我建設,形成“各具特色、百花齊放”的高校易班;加強隊伍支撐,組建一支核心專業團隊與高校共建團隊相結合的多元化建設隊伍;力爭利用3至5年時間,實現對上海高校大學生的全覆蓋。
2.建設內容
出台《易班——上海大學生網路互動社區建設與發展三年行動計畫(2011-2013年)》,整體提升用戶體驗:基於手機等移動終端,開發套用功能,建設“移動”易班;搭建支持高校自建的標準化平台、高校套用組件庫、跨校認證系統,建設“兼容”易班;開展易班數據中心建設,實現異地數據災備,建設“安全”易班;構架基於“虛擬化”和“雲存儲”理念的伺服器和存儲機群,形成統一、高效、節能的分散式計算和存儲環境,建設“低碳”易班;立足開發區別於社會網站的個性化套用,發揮易班優勢,開發網上報告廳、校友留駐易班等為大學生“量身定做”的套用,建設“特色”易班。
發揮教育系統人才優勢,堅持“共建”原則,構建支撐易班建設的運行體系和建設隊伍,形成由“市校共建”的運行體系;形成專業團隊承擔核心建設任務、輔導員和教師積極參與、學生骨幹主體建設、專家委員會提供諮詢建議、公眾評議團出謀劃策的多元化建設隊伍。
(六)創新實驗實訓中心建設項目
1.建設目標
建設創新實驗實訓中心,幫助和促進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為全市所有階段學生參與創新實驗、技能提升等競賽活動提供平台,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創新實驗實訓項目。
2.建設內容
建設基於視頻傳輸、混合現實和虛擬現實技術的創新實驗實訓中心,建設虛擬實驗實訓套用服務平台,包括輔助教學、視頻教學、數字展示和互動虛擬實驗實訓等子系統。通過視頻組播技術和虛擬實驗實訓室技術提供遠程實驗實訓指導和教學服務,按學科創建虛擬實驗室系統,按專業創建虛擬實訓室系統,面向全市各中國小、中職和高等院校開放。
(七)教師教育信息化素養提升項目
1.建設目標
全面完成教育部對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建設要求,提升全體教師信息化素養和套用能力,使之與上海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教育信息化要求相適應。
搭建真正滿足教師教研需求、功能強大的網路教研平台,通過平台運營形成網路教研活動的組織管理機制,網路教研平台的支持服務體系及網路教研評價體系,使網路教研真正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助推器。
2.建設內容
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構建適應各學科教師、教育管理者、信息技術服務三類人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學習與管理平台,使教師了解和掌握信息化環境下教與學的理念、策略和方法,熟練運用信息技術支持教學,真正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開展基於網路的教研理論與實踐,完善網路教研平台,實現教研員和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線上溝通;通過網路教研平台的套用推廣,提取各學科成功案例,建立網路教研活動的組織管理機制和評價體系。
(八)教育考試標準化考點建設項目
1.建設目標
充分利用網路技術、無線通訊技術、資料庫技術等高科技手段,在2013年高考前,按教育部要求在全市範圍內分批啟動,陸續建立安全、可信、實時、高效的國家教育考試指揮監控體系和標準化考點,加強考試過程的管理,給考生創造一個安全、公平、公正的考試環境,全面提高國家教育考試管理水平、指揮能力和服務質量。
2.建設內容
根據《國家教育考試標準化考點建設規範》要求,建設國家教育考試標準化考點。
標準化考點的信息化建設包括:配備必要的應急通訊設備;可發布統一考試指令的設備;考生進入考場的身份檢查(身份驗證)設備及隨身攜帶物品等的檢查措施(金屬探測設備);防止干擾考試正常進行的信號阻斷設施(手機信號禁止儀、無線電禁止儀等);機房建設配備的內容:機房環境配置(防雷接地、防火防護、溫濕度控制、靜電地板)、UPS穩壓電源系統、各個分機房光纜鏈路及冗餘、安全認證和安全防火設備、出口頻寬和流量控制。配備符合《國家教育考試網上巡查系統視頻標準技術規範》的網上巡查設備,並實現通過網路將圖像傳送至上級教育考試機構;存放試卷的保密室,設定的考場、考試工作所需的辦公室等場所必須符合建設部門有關建築要求;對試卷保密室實施24小時不間斷電子巡查錄像;建立一套標準化考試的管理規範和管理流程;配備一支規範的考試管理和服務隊伍。
(九)上海市學生事務信息化建設項目
1.建設目標
堅持整體化規劃、集約化建設、系統化管理的原則,以信息化基礎設施、安全體系和管理體系建設為基礎,以面向學生服務為宗旨,整合政府和社會資源,逐步推進上海高校和中職校的學籍學歷、學生資助、畢業生就業等業務的信息化套用。
2.建設內容
推進上海市學生事務信息化建設,總體建設框架為“2+8+2”模式,即:2個服務網站,8個管理平台和2個技術平台。總體建設的主要任務包括所有相關平台的軟體和硬體系統的建設開發、實施部署和升級維護任務。
兩個服務網站包括:上海市學生事務中心入口網站和Firstjob網站(就業信息網),八大管理平台包括:學生激活平台、用人單位管理服務平台、高校學籍學歷管理平台、高校學生資助管理平台、高校就業管理平台、中職信息資源庫、內部辦公管理平台和決策支持平台。兩大技術平台包括:身份認證平台、數據交換平台。
(十)高校節能監管信息化平台建設項目
1.建設目標
建立和完善上海高校節能監管信息化公共服務平台,實現學校能源管理與節能考核的智慧型化、網路化、信息化、數位化,全面提升高校節能工作的系統性、科學性。
2.建設內容
建設“一個平台”,完善“六項機制”。“一個平台”即:節能監測信息化公共平台,實現對高校用能的實時監測、遠程傳輸、分項計量、分類指導、分析預警和最佳化配置;“六項機制”即:以信息化公共平台為支撐,實現學校能源統計、能源審計、能效公示、能耗定額、節能考核、公共服務(信息共享)六項工作機制。
通過實時採集、遠程傳輸、動態管理的校園能源管理平台,為實施建築能耗統計、能源審計奠定基礎,為客觀評價校園節能效果、建立完善的節能管理機制和制定有效的節能對策提供基礎依據,為可持續校園建設發展規劃提供決策數據支撐,為節能宣傳、節能管理制度、能源管理隊伍建設等方面提供條件和支持,加快推進上海高校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校園建設。
七、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完善各級各類教育行政部門的信息化組織建設,明確教育信息化管理部門職能定位,建立教育信息化專家委員會,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組織協調工作和統籌規劃,理順各級管理部門與信息化管理機構間關係,充分發揮專家委員會的作用,實行科學決策和民主管理。
(二)制度保障
完善各類信息化項目管理制度及信息化工作績效評價制度,建立教育信息化評估體系,把教育信息化專項督導和標準化評審有機整合,提升督導評估效能,把教育信息化建設和套用水平納入教育機構的評估範圍,促進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推動標準套用與示範,建立市場準入制度,引導教育信息化標準規範體系的套用和推廣,保障我國教育信息化的規範發展。
(三)人員保障
根據各級各類教育單位的規模,明確教育信息化隊伍的配備標準、崗位設定和職稱序列,建立多層次、多形式、重實效的信息化人才培養制度,保證教育信息化專業技術人員的崗位培訓,積極實施教育信息化發展軟課題研究,建立起一支經驗豐富、高素質、人員相對穩定的技術隊伍,實現“部屬、市屬、民辦”和“市、區(縣)、學校”的三級服務體系與保障機制。
(四)經費保障
各級各類教育單位要進一步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保障基礎設施和套用系統的運行維護經費,合理確定並逐步提高套用系統和資源開發的投入比重,持續發展。要採用多種資金籌措方式,引入競爭機制,鼓勵企業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步伐。
(五)技術保障
建立教育信息化技術研發體系,強化教育信息化的產業支撐,規範技術體系建設,加強安全技術防範,保障管理、教學和服務工作的順利開展,保證教育信息化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