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信息
崇明學宮在崇明縣城城橋鎮東門路8號,始建於南宋嘉熙年間(1237~1240年)之書堂,後隨崇明縣城五遷
而六建。至明天啟二年1622年,遷至東南城濠外,即今址,已歷經了近400年的風雨滄桑。後經歷歷代多次增建、修葺,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建築群體坐北朝南。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有杏壇、東西牌坊、欞星門、泮池、登雲橋、東西官廳、鄉賢祠、戟門、崇聖祠、尊經閣等古代建築,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1984年,崇明學宮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存的崇明學宮系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群體,原保留有東西牌坊、欞星門、泮池、登雲橋、戟門、崇聖祠、尊經閣和東西官廳等。1997年,市政府撥款修復大成殿、東西兩廡等學宮主體建築,使學宮建築布局更臻合理、完整,恢復了昔日的宏偉氣勢。整個學宮占地15428平方米,建築面積1024平方米。大成殿後的尊經閣始建於明代天啟四年(1624年),清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尊經閣建築面積269平方米,坐北朝南,磚木結構,抬梁式木構架,榫卯組合,重檐歇山式屋頂,小青瓦,白粉牆,兩層五楹,古樸典雅。在尊經閣東側另有一建築名為崇聖祠,始建於明天啟四年(1624年),初名啟聖祠,清雍正五年(1727年)修建,改名崇聖祠。建築坐北朝南,建築面積170平方米,磚牆立柱,抬梁木構架,榫卯組合。面闊三楹,進深三間。歇山式屋頂,它是廡殿和懸山相交而成的屋頂結構,其級別僅次於廡殿。它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相組合,稱“九脊殿”,僅在皇宮、廟宇、陵園等處高等建築群體中出現,是古時帝王封賜營造的一種建築。現今狀況
崇明學宮現已成為崇明縣博物館,館內現有“崇明島史與古船”、“崇明民俗”兩個基本陳列,其主題鮮明,脈絡清晰,內容翔實,展品豐富。布置在學宮大成殿及東西兩廡內的“崇明島史與古船”陳列,由序廳和六個單元的內容組成。陳列運用了文物、模型、雕塑、沙盤、布景箱、圖片和先進的視聽手段、通俗簡明的文字說明,真實地反映了崇明島的形成及其政治、經濟、交通、水利、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和建設成就。其中,展出的兩艘唐、宋古船,是目前上海地區獨一無二的珍貴文物,堪稱鎮館之寶;我國四大船系之一的崇明沙船,更以其獨特的功能蜚聲海內外。布置的尊經閣和崇聖祠內的“崇明民俗”陳列,則通過集鎮、民間家庭居室、農耕、紡織等生動逼真的場景,再現了崇明人民的辛勤勞動和淳樸生活,給人以身臨其境的真切感受。其中,既有19世紀末、20世紀初崇明老街商業景致的生動展示,又有崇明典型的傳統民宅“四廳頭宅溝”及其室內家居布置的逼真再現;另外,耕織部分還向人們展出了近30件功能各異的常用生產工具。此外,崇明縣博物館內還
有“黃丕謨藝術館”等固定展覽。
交通指南
乘旅遊五號線到達寶山區寶楊路碼頭後乘客輪可直抵堡鎮碼頭,再乘南堡線可至城橋鎮;或乘彭石線(彭浦新村~石洞口碼頭)至
寶山石洞口碼頭,再坐船抵達崇明城橋鎮,沿南門路往東走,至瀛洲公園即可。
http://www.sinotour.cn/chinaguide/default.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