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宣言》

《上海宣言》

2010年10月31日在上海世博會閉幕之際誕生的《上海宣言》,匯聚了本屆世博會的思想成果,表達著城市時代全球公眾對和諧美好城市生活的共同願景。

簡介

與會代表簽署《上海宣言》與會代表簽署《上海宣言

《上海宣言》是建立在上海世博會各參展方和主辦方在內的各界代表對城市創新和可持續發展問題共識基礎之上的一份重要檔案。它既是對世博會系列論壇的總結,也是對上海世博會展覽展示與文化活動的總結。宣言高度肯定世博會作為文明展示與交流平台的重要價值,以表達城市時代全球公眾對和諧美好城市生活的共同願景。《上海宣言》提出倡議,將10月31日上海世博會閉幕之日定為世界城市日,讓上海世博會的理念與實踐得以永續,激勵人類為城市創新與和諧發展而不懈追求和奮鬥。

聯合國副秘書長沙祖康介紹說,“世界城市日”從倡議到現實,還需要經過一系列的程式和流程。首先要由中國政府、通常是經由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團以書面形式提出設立“世界城市日”的要求,檔案中要詳盡解釋此舉的初衷和目的。此提議經聯合國大會委員會批准後,方能列入聯合國大會的正式議程,由有關各方進行談判和討論,最終只有聯合國大會通過同意決議,“世界城市日”才能正式設立。

《上海宣言》還發出如下7項倡議:創建面向未來的生態文明;追求包容協調的增長方式;堅持科技創新的發展之路;建設智慧型便捷的信息社會;培育開放共享的多元文化;構築親睦友善的宜居社區;促進均衡協調的城鄉關係。

宣言內容

《上海宣言》倡議將十月三十一日上海世博會閉幕之日定為世界城市日,同時建議認真總結本屆世博會的思想成果,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推廣,與廣大民眾共同交流,為城市管理者提供城市建設和管理經驗。

《上海宣言》還提出了七項共同倡議:

一、創造面向未來的生態文明。城市應尊重自然,最佳化生態環境,加強綜合治理,促進發展方式轉變;推廣可再生能源利用,建設低碳的生態城市;大力倡導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共同創造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

二、追求包容協調的增長方式。城市應統籌經濟和社會的均衡發展,注重公平與效率的良性互動,創造權利共享、機會均等和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努力縮小收入差距,使每個居民都能分享城市經濟發展成果,充分實現個體成長。

三、堅持科技創新的發展道路。城市應加強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建立和完善科技創新和套用體系;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提高民眾生活質量,創造新的產業和就業崗位;通過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增強城市的防災減災能力;加強科技交流與合作,實行開放與互利共贏的原則,促進全球城市的共同發展。

四、建設智慧型便捷的信息社會。城市應進一步加大對信息基礎設施的投入,通過信息化來加強諸多領域的服務,促進信息與知識的有效傳播;構建以信息網路為基礎的城市神經系統,自我完善和調整城市的運行效能;加強信息化教育,縮小數字鴻溝,讓居民接觸與獲取更多的信息。

五、培育開放共享的多元文化。城市應積極保護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鼓勵多元文化繁榮發展;倡導海納百川的開放精神,積極開展文化間交流與互動,在尊重文化傳統和保護文化多樣性的基礎上進行文化創新,為城市和人類發展提供持久動力。

六、構築親睦友善的宜居社區。城市應構建和諧友好的社會環境,通過合理規劃,營造文明、安全、宜居的城市社區,在就業、醫療、教育、住房、社會保障等方面提供平等和高質量的公共服務;鼓勵公眾參與城市規劃與管理,關注城市移民的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消除社會隔閡與衝突。

七、促進均衡協調的城鄉關係。城市應兼顧與鄉村的協調發展,推動區域結構的調整和最佳化;特別注重推動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加強城市功能向農村的輻射,努力縮小城鄉差距,關注弱勢群體利益;積極引導城鄉對話,實現城鄉和諧互動。

兩大特點

《上海宣言》代表著本屆世博會的“最好成就”,彰顯兩大突出特點。一是《宣言》與可持續發展的新經濟模式相契合。《宣言》從環境、科技、信息化、文化、社區建設和城鄉發展入手,反映了各參展方在如何建設和諧城市問題上所持觀點。二是《宣言》與時代精神和聯合國的千年發展目標相契合。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旨在將全球貧困水平在2015年之前降低一半,而貧民中的很多人生活在城市,很多問題也在城市中滋生。世博會場館各式建築充滿創新;各類研討會激辯城市發展之道,探索最佳發展模式;最終形成的《上海宣言》提供了可供參考的解決方案。

解讀

“和諧城市”理念:平實文字蘊含寶貴价值

被視為上海世博會思想成果的《上海宣言》,全文不過1600多字,文字平實。但“和諧城市”理念的提出,蘊含著寶貴的價值。

《上海宣言》開宗明義:“我們高度認同,必須重新審視城市化過程中人、城市與地球家園的關係。”“重新審視”這一略顯嚴峻的辭彙,意味著近一兩個世紀以來的城市發展之路急需反思。正如《上海宣言》所指出的:“城市化和工業化在帶給人類豐富現代文明成果的同時,也伴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人口膨脹、交通擁擠、環境污染、資源緊缺、城市貧困、文化衝突,正在成為全球性的問題。”

人類在深刻自省之後必須明確新的發展方向,探索“和諧城市”之路。

什麼是“和諧城市”?《上海宣言》這樣表述:“和諧城市,應該是建立在可持續發展基礎之上的合理有序、自我更新、充滿活力的城市生命體;和諧城市,應該是生態環境友好、經濟集約高效、社會公平和睦的城市綜合體。”《上海宣言》同時指出:“我們一致認為,通過創新來建設和諧城市,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解決之道。”

作為第一次在開發中國家舉辦的綜合類世博會,上海世博會也是第一次以“城市”為主題的世博會,將其放在人類與地球十字路口的背景下觀察,可謂在挑戰中應運而生,舉辦正逢其時。雖然人類未來發展道路漫長曲折,地球家園的變化還有諸多不確定性,但《上海宣言》明確提出“和諧城市”理念及其相關倡議,無疑增強了人們面對未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信心和勇氣。

中國立場 世界眼光 全球共識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世界和平與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但隨著城市數量與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長,中國逐漸成為全球建築與開發的集中區域,與自然與環境的矛盾衝突日趨明顯,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些負面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10年前,中國政府申辦上海世博會時,提出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同時在城市發展中積極實踐“和諧城市”理念,這不僅是中國自身發展的需求,也體現了國際社會共識和中國政府的擔當,反映了人類與城市發展的現實需要。

在中國立場、世界眼光中,《上海宣言》凝聚起廣泛的國際共識,圍繞“和諧城市”理念提出了七項倡議:一是創造面向未來的生態文明,二是追求包容協調的增長方式,三是堅持科技創新的發展道路,四是建設智慧型便捷的信息社會,五是培育開放共享的多元文化,六是構築親睦友善的宜居社區,七是促進均衡協調的城鄉關係。

“和諧城市”是《上海宣言》的中心思想,七項倡議可謂是對上海世博會各參展方優勢和經驗的集萃,也為當今“城市時代”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提出了解決之道,是對“和諧城市”理念的具體闡釋。

《上海宣言》是上海世博會組織者、眾多參展方、國際展覽局以及聯合國等國際機構集體智慧的結晶,也是在全球高度形成的人類共識。正是由於各方對“和諧城市”理念的高度認同,才使《上海宣言》順利問世。

突出開放包容與創新

《上海宣言》洋溢著開放和包容的精神以及由此激發出的創新思維。例如,七項倡議中的第二條是“追求包容協調的增長方式”,相應的解釋是:“城市應統籌經濟和社會的均衡發展,注重公平與效率的良性互動,創造權利共享、機會均等和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努力縮小收入差距,使每個居民都能分享城市經濟發展成果,充分實現個體成長。”

這一條無疑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鼓勵公民全面參與城市規劃和管理,共享城市發展成果。注重社會公平與個體成長,體現了時代進步。

《上海宣言》還不乏概念的突破與創新。例如,所提出的“城市生命體”概念,意味著城市不是建築堆砌物,而是具有自我完善和調整機能,擁有以信息網路為基礎的“活”的系統。這一賦予了城市生命力的新概念,讓每一個人在回頭看待自己生活的城市之時,多了一份親和力與責任感。

據了解,上海世博會組織者已開始對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的案例進行總結,並制定了相關推廣和合作方案,從而將《上海宣言》的思想成果轉變為實際行動,以期對全球的城市規劃、管理乃至城市化進程產生實際的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