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白渡橋(Garden Bridge of Shanghai)是位於中國上海市區蘇州河匯入黃浦江口附近的一座鐵橋,是中國第一座全鋼結構鉚接的橋樑,也是當今中國唯一留存的不等高桁架結構式橋。該橋目前為鋼架結構下承式橋,有兩孔,全長106.7米,跨度52.16米,南向北單向車行道三根,共寬11.2米,兩側人行道各寬3.6米,載重為20噸。該橋北為黃浦路、大名路、長治路和北蘇州路,南為中山東一路和南蘇州路,橋北有上海大廈和俄羅斯駐上海總領事館,橋南是黃浦公元園。2009年2月25日上午,修舊如舊後的外白渡橋開始“回家”,從民生路碼頭到蘇州河口原橋址,外白渡橋北跨橋首先“坐船”回歸。
歷史風貌
聞名中外的上海外白渡橋處於蘇州河下遊河口,頻臨黃浦江,是舊上海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如今,又有多少人知道它的風雨歷史呢?查閱相關資料,請教專業人士,方知:現今的上海外白渡橋,其實已經第三代橋了。
第一代外白渡橋建於1856年,名為“威爾斯橋”,是座木橋。它是由供職於怡和祥行的英國人威爾斯和寶順祥行的韋韌、霍梅等20人(多為祥行經理或鴉片巨販)湊資組起的“蘇州河橋樑公司”(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家以橋樑建造為主的公司)投資建造的。橋長137.25米,寬7.015米,中間設活動橋面,船隻駛過時須起吊。
造橋純粹為牟利的威爾斯等人曾聲稱,上海道台特準許其專利,人行需交“過橋稅”,且只向華人收稅,外橋車輛及僕役一概免去。繼之,上海居民憤起抗爭,粵人詹若愚就在今日的山西路口設定義渡,免費接送兩岸過路華人,以示不屈。因市民不再付錢,乃稱之為“白渡”。
租界工部局迫於眾怒難犯,於1876年在威爾斯橋近側造了木質浮橋,過橋免費。因其毗鄰外灘公園,定名為“公園橋”。從此,這裡過橋不再付費,遂稱之為“外白渡橋”。而威爾斯橋則由工部局收購後拆除。這也是第二代橋——“外白渡橋”的由來。
到了光緒年間,木橋幾經補修,以不能適應交通發展的需要,工部局決定另建鋼橋代替。光緒32年,打下第一根樁,第二年竣工。該橋上部結構為下承式筒支鉚接鋼珩架,下部結構為木樁基礎鋼筋混凝土橋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橋墩,兩孔跨經組合各52.12米,梁底標高5.75米,橋面鋪設電車軌道。這就是第三代外白渡橋。
鋼橋建成之後,經歷40多年從未大修。1945年抗戰勝利後,橋台橋台下沉傾發現裂痕,隨即以重澆搗混凝土進行排險處理。解放後,又進行了多次全面測試檢驗,對維修養護作了科學研究,先後曾進行了9次大修。
人們影象里,外白渡橋只是上海外灘風景區的一部分。事實上,它還承擔著極重要的交通作用。據1987年的交通測試顯示,當時每晝夜外白渡橋交通流量就已達到2.7萬輛次,可見它是連線中心城區與滬東地區的交通要道。外白渡橋在昨天和今天的接力中延伸到明天,與吳淞路閘橋競渡蘇州河,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移橋修繕
為配合外灘綜合交通改造及地下通道施工,蘇州河黃浦江交匯處的外白渡橋即將與上海市民作短暫告別,一股城市集體記憶開始泛起,對百年老橋的懷舊在2008年3月1日它被移走進行大修之前達到了頂點。
2008年3月1日,外白渡橋除橋墩以外部分將會被從原處拆下,並送往上海船廠進行大修,到明年3月大橋將以原貌回到原地。想像假如真的沒有了這座橋,就少了城市發展的見證,少了集體記憶的載體。此次外白渡橋的大修,提醒了人們,保護百年老橋屹立不倒,是城市的責任與使命。
設計方提醒大修
外白渡橋是我國第一座全鋼結構的橋樑,在普通人眼中,它始終硬朗,每天都有近3萬輛次的車從它身上駛過。或許是城市面貌每天都有新的亮點出現,在此次大修之前,人們對這一百年城市地標已漸漸地有點熟視無睹,只是想當然認為它是城市交通的一個樞紐。
但就在2007年年底,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收到了一封寄自英國一家設計公司的來信,信中說,外白渡橋的“橋樑設計使用年限為100年,現在已到期,請對該橋注意維修”,並“建議檢修水下的木樁基礎混凝土橋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橋墩”。
當然,英國設計單位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免除橋樑發生意外後所需承擔的法律責任,但也從另一方面反映出設計方專業嚴謹的態度。專門研究蘇州河的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鄭祖安介紹說,橋樑的建造設計單位為英國霍華思·厄斯金公司(HowarthErskineLtd.)。
橋寬60英尺(其中車道36英尺,人行道24英尺),長171英尺,為當時技術最新的鋼鐵結構(鋼骨由英國克蘭佛蘭橋樑公司製造)。設計者的鄭重提醒,為市政設計施工的決策提供了有力的參考。“外白渡橋”銘牌邊上一九零七年的字樣提醒著,老橋已是百歲高齡。“修舊如舊”延長50年。
修繕變化
2009年2月25日,上海百年外白渡橋將整體移送大修完畢,此次“回家”,外白渡橋和離開時有了明顯的不同,雖然整體的設計沒有大的變動,但兩個“小細節”上的變動,使她原汁原味地呈現1907年時的風采。
橋身三角托架全部更換為弧形
按照橋身最原始的設計,原本三角托架應該是弧形,但我們在近期的外白渡橋照片上都能看到,橋身的托架均為三角形。1907年建橋時,橋身的托架應該是弧形,由於之間的修繕,托架形狀上有了一些改變。
人行道和扶手將鋪上木板
在民生路碼頭看外白渡橋橋身,兩邊的人行道什麼都沒鋪設。據介紹,人行道和扶手也將是修繕後的外白渡橋一大亮點,100餘年後,外白渡橋將重鋪木質人行道,多了幾分懷舊的感覺。
翻看以前的資料圖片,清晰可查的圖片中,外白渡橋左右的人行道上鋪的是混凝土,和鋼結構橋身相呼應,多了幾分現代氣息。修復後再次回到蘇州河上,外白渡橋兩邊的人行道將鋪上木質材料,據介紹,鋪設的木材是經過挑選的上等戶外材料,基本能“扛”住風吹日曬,而即便有損壞,也可以及時更換,從而保持橋體的“古色古香”。
價值
建於1907年的外白渡橋是我國第一座全鋼結構的橋樑,所有鋼材料均由英國進口,整座橋樑的技術和工藝也是由英國人完成的。專家介紹,用現在的眼光看,這種鋼材質量已不是最好的,建造過程中採用的鉚接技術也早已被淘汰。但外白渡橋作為當今中國唯一留存的不等高桁架結構式橋型,留有濃郁的時代特徵,極具文物保護價值。
文藝作品
外白渡橋成為上海的象徵之一,許多電影和文藝作品均以其為背景。
1)導演史蒂文·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電影《太陽帝國》(Empire of the Sun)。影片中出現了在外白渡橋上逃難的人群和過橋的日軍。
2)電影《大城小事》中,一開場黎明就開車駛過鋼架結構的外白渡橋。
3)電影《蘇州河》講述了馬達和牡丹的愛情故事,結局的發生地正是在外白渡橋上
4)矛盾長篇小說《子夜》的第一個場景便描寫了外白渡橋。“暮靄挾著薄霧籠罩了外白渡橋的高聳的鋼架,電車駛過時,這鋼架下橫空架掛的電車線時時爆發出幾朵碧綠的火花……”
5)《情深深雨濛濛》中陸依萍和何書恆在外白渡橋相會。
6)張信哲的MV《用情》在外白渡橋取景。
7)由黃曉明、孫儷主演的電視連續劇《新上海灘》,劇中許文強和馮程程多次相約在外白渡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