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嘉定境內唐代時設有疁城鄉,故嘉定又別稱“疁城”或“疁”。嘉定區前身為嘉定縣。秦代屬會稽郡婁縣,隋唐時屬蘇州崑山縣。南宋嘉定十年(1217)置嘉定縣,以年號為名,縣署設於練祁市(今嘉定鎮)。
建縣時,春申鄉領6個都,臨江鄉領8個都,安亭鄉領6個都,平樂鄉領4個都,醋塘鄉領3個都,共27個都。都領區(區分正副扇及中上下),區領圖,圖領圩。淳祐年間,春申鄉易名守信,臨江鄉易名依仁,安亭鄉易名服禮,平樂鄉易名循義,醋塘鄉易名樂智。
元貞二年(1296)升為州治,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復改為縣。
明弘治十年(1497)縣西北境分隸太倉州,尚領24個都668個圖。
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順治二年)清軍攻破嘉定後,清軍將領李成棟三次下令對城中平民進行大屠殺,死亡者至少達二萬餘人,史稱“嘉定三屠”。清雍正二年(1724),析東境置寶山縣。尚領15個都349個圖。康熙十年(1671),知縣趙昕賑災,四鄉分設粥廠。嘉慶十一年(1806),知縣吳桓增設賑災粥廠至31處。遂後,以廠代鄉,管理地方行政事務。光緒末年(1908),全縣分1區33廠。宣統元年(1909),為舉辦地方自治,廠改稱鄉,吳行廠改名吳巷鄉。
民國26年(1937)8月13日,日軍在上海挑起侵略戰爭,中國軍隊奮起抵抗,“八一三”戰爭爆發。
1958年由江蘇省劃歸上海市,1992年撤縣設區。
行政區劃
截至2012年,嘉定區下轄3街道7鎮1新區1市級工業區。 街道、鎮名稱 | 街道、鎮名稱 |
---|---|
嘉定鎮街道 | 新成路街道 |
真新街道 | 菊園新區 |
南翔鎮 | 安亭鎮 |
馬陸鎮 | 徐行鎮 |
華亭鎮 | 外岡鎮 |
江橋鎮 | 嘉定工業區 |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嘉定區位於上海西北部,中心位置在北緯31度23分,東經121度15分。南襟吳淞江(虬江),與閔行、長寧、青浦三區相望;北依瀏河,與江蘇省太倉市為鄰。總面積464.2平方公里。行政區域界線總長167.8461公里。全境地勢平坦,東北略高,西南稍低。中心位置在東經121°15',北緯31°23'。東與寶山、普陀兩區接壤;西與江蘇省太倉市,崑山市毗連。市、區級河道薀藻浜、練祁河、婁塘河橫臥東西,向東流經寶山區直通長江和黃浦江;鹽鐵塘、橫瀝、新槎浦(羅薀河)縱貫南北,與吳淞江、瀏河相連。全區水面率7.71%。河道總長1800餘公里,平均河網密度為每平方公里約4公里。氣候
嘉定區地處北亞熱帶北緣,為東南季風盛行地區,而熱同季,降水豐沛,氣候暖濕,光溫適中,日照充足。據嘉定縣氣象站1959-1987年氣象資料記載,年均氣溫15.4℃;年均降雨量1077.6毫米,雨日130.2天;年均日照2114.8小時,年均太陽輻射總量114.5千卡/平方厘米;年均無霜日數223天。
自然資源
土地
民國21年,調查統計,嘉定土地面積為72.32萬畝,合482.13平方公里。民國24年,經實地丈量土地面積為70.94萬畝(不包括部分浜斗水面積),合472.93平方公里。民國38年,土地面積為71.45萬畝,合476.93平方公里。1955年,土地面積為70.17萬畝,合467.8平方公里。1958年,上海市西郊區部分鄉鎮劃歸本行政縣區,土地面積增加至74.37萬畝,合495.80平方公里。1980年,經普查,實有土地為742665.44畝,合495.11平方公里。1984年,真如鎮劃歸普陀區後,至1987年全縣實有土地725486.3畝,合483.75平方公里。以6類、16項、28目對土地進行分類統計。其中:耕地44.93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61.93%;園地5800畝,占0.80%;林地5600畝,占0.77%;工礦用地12.92萬畝,占17.81%;交通用地2.52萬畝,占3.47%;水域面積11.04萬畝,占15.22%。
水
嘉定地表徑流量,豐水年1.88億立方米,枯水年0.46億立方米。年內6~9月的地表徑流量豐於他月。嘉定地下水自上而下,可分為一個潛水含水層和五個深度不同的承壓含水層。潛水含水層廣布嘉定各地,總量約1.36萬立方米/年。埋深1~3米,厚度4~12米。潛水位埋深為0.5~1.5米。第一承壓含水層僅在縣城西部較為發育。頂部埋深20~40米,底部埋深27~50米,厚度4~15米。水量小、水質差(鹹水),分布不穩定。水溫在20℃左右。第二承壓含水層含水總量982.2萬立方米/年。頂板埋深55~75米,底板埋深95~115米,層厚25~50米。含水量豐富。水溫19℃~20℃。第三承壓含水層含水總量625.1萬立方米/年。頂板埋深在110~125米,底板埋深130~150米,層厚6~35米。水溫20℃~22℃。第四承壓含水層含水總量1001.5萬立方米/年。分上、下兩個含水層:上層頂板埋深155~184米,底板埋深165~206米,層厚介於8~22米;下層頂板埋深219~233米,底板埋深227~247米,層厚8~14米。水溫22℃~25℃。第五承壓含水層含水總量526.3萬立方米/年,其中淡水286.6萬立方米/年,微鹹水239.7萬立方米/年。頂板埋深260~285米,底板埋深275~300米,層厚10~20米。水溫24℃~27℃。
礦物
天然氣
婁塘-嘉定鎮-馬陸-南翔一帶蘊藏一定數量的第四系天然氣,能就地開採使用。
泥炭
方泰、婁塘地區有深層泥炭,屬早全新統初期(距今1萬年左右)形成的含有機質較低的炭質粘土和下更新統末期(距今1.2萬年左右)形成的泥炭層,無多大經濟價值。
細砂
東砂帶:位於馬陸鄉境內,北起橫橋北,西沿橫瀝西岸延伸,長2.2公里,寬100米,埋深一般在1.5米左右,最深2.75米,砂層厚度平均0.6米左右;中砂帶:北起朱家橋鎮北,向南經嘉西鄉、馬陸鄉、封浜鄉,長17.5公里,寬150米,埋深一般在1米左右,砂層厚度1.2米;西砂帶:北起外岡鎮西,南到方泰鎮南,長7公里,寬20~80米不等,埋深0.5~2米之間,最厚的砂層有2.1米。砂中氧化矽含量高,可用於建築和玻璃工業。
交通
本區河流漢港眾多,清光緒前,長途運輸皆依水路,“商人而來者,舳艫相銜”。其時,水上專業貨運路線,通往境外的有嘉定至蘇州、松江諸線,境內的主要有縣城至南翔、黃渡、婁塘、外岡、紀王諸線。清光緒三十年(1904)始有輪船客運。翌年,滬寧鐵路築至南翔,民國17年(1928),境內第一條公路嘉羅公路築成,陸上專業運輸漸見興起。民國18年和民國35年專業汽車客運和貨運相繼發端。到1949年,全縣水運有客輪路線3條,專業貨運從業人員533名,年運量10.83萬噸;陸上有過境鐵路1條(長28.36公里),公路4條(長66.7公里,密度為0.14公里/平方公里),長途汽車客運路線4條,汽車運輸公司3家(載貨汽車8輛、240噸)。解放後,本縣交通運輸發展迅速,陸運尤甚。至1987年,全縣陸上有鐵路4條(長49.85公里),公路54條(長273.15公里,密度為0.56公里/平方公里);農村機耕路338條(長459.73公里,密度為0.95公里/平方公里);公交客運線路16條,年運客136萬人次;各種汽車3227輛,其中貨車2342輛、1.18萬噸位,年運量282.3萬噸。水路有市縣級航道22條(長229.18公里),可通航15~500噸位船隻,鄉級河道212條(長539.36公里)可通行5~30噸位船隻;專業水運有拖輪和掛機船201艘、駁船323艘,年運量180餘萬噸。1988年10月31日,我國大陸第一條按高速公路標準建成的滬嘉公路通車,長20.5公里,行車時速達120公里,12分鐘即可通過全線。南翔北站位於金昌路以南,由於位於南翔鐵路特等編組站的北部,遂稱之為南翔北站。為滬寧城際鐵路上的一座車站。車站等級為二等站,共設2台4線,其中正線及到發線各2條。
至2012年末,嘉定區已形成了地面公交與軌道交通有序銜接的公共運輸網路。全區有公交候車亭399座,公交線路100條,營運線路長度2062公里,區內長度665公里。本區公交企業營運車輛453輛,全年區內公共運輸客運量達6015萬人次。現有出租汽車870輛,其中區域性計程車760輛,客運量2242.5萬人次。捷運11號線已連線到嘉定和上海市區的諸多內環捷運線路。
人口
人口數據
民國37年(1948),全縣有59430戶,265668人。1949-1987年,全縣戶數由57134戶增加至142203戶,年遞增2.4%;人口由264974人增加至504276人,年遞增1.7%。1963年,全縣人口自然增長率達30.6‰,是年起實行計畫生育,至1987年,下降至5.35‰。1983—1985年,本縣連續三年被評為全國計畫生育先進縣。1987年,人口密度由1949年的每平方公里549人,增加到1042人。是年,全縣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由1982年的6.98%上升到了7.82%。1987年,全縣抽樣調查1862戶自1887—1987年的婚姻、家庭狀況,較為全面系統地反映了本縣百年來婚姻、家庭觀念及結構上的變化。
2011年,嘉定區登記常住戶口199158戶562086人,分別比上年增加2800戶463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74998人,占總人口的84.51%,比上年上升0.87個百分點。全年出生嬰兒3634人(男嬰1899人,女嬰1735人),出生率6.49‰。死亡4428人,死亡率7.91‰。自然增長率-1.42‰。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212人。登記常住戶口平均期望壽命82.63歲,比上年上升0.64歲。2011年,全區有來滬人員851416人,比上年增長8.37%。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嘉定常住人口為1471231人,其中外省市來滬常住人口為828199人,占總人口的56.29%;漢族人口為1451226人,占總人口的98.64%;各少數民族人口為20005人,占總人口的1.36%。
宗教
本區主要的宗教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
民國11年(1922),本縣有僧尼110名,道士97名,伊斯蘭教徒6名,天主教徒294名,基督教徒257名。民國22年,全縣有僧道341名,其中男性271名,女性70名。民國23年,本縣以宗教為職業的有328戶,其中佛教86戶,道教175戶,伊斯蘭教2戶,基督教10戶,天主教8戶,其他47戶。在信教的居民中,信奉道教的占53.35%,佛教占26.22%。天主教占2.44%,基督教占3.05%,伊斯蘭教占0.61%,其他占14.33%。唯佛、道兼信者居多。
解放後,縣人民政府設定管理宗教事務的機構,保護宗教信仰自由。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宗教活動被禁止,寺觀大多改建為公共用房。1978年,縣人民政府落實宗教政策、重置宗教管理機構,恢復宗教活動。
至2012年,全區宗教事業發展良好,擁有護國教寺、菩提教寺等眾多佛教寺廟以及基督教、天主教堂等教堂。
社會
民生
2012年全區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9764元,比上年增長11.8%;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7388元,比上年增長13.9%。年末全區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696.0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9.0%。居民的居住環境和條件繼續得到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建築面積30.7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67.3平方米。2012年全年自來水用水量15395.0萬噸,比上年上升2.6%,其中工業用水8397.5萬噸,比上年上升2.7%,非工業用水1842.6萬噸,比上年上升13.6%。居民生活用水5154.9萬噸,比上年上升0.9%。至年底全區天然氣用戶數達到25.5萬戶,用氣量13562.4萬立方米,比上年增長26.1%,其中居民用氣量4233.6萬立方米,比上年增長7.8%;液化氣供應總量為3.2萬噸。
衛生
解放後,醫療衛生事業貫徹“面向工農兵”和“預防為主”的方針,境內醫療衛生保健機構和醫技人員不斷增加,醫療技術日益提高,醫療設備漸趨完善,縣、鄉鎮、村三級醫療衛生保健網逐步形成和健全。1987年,全縣有醫療衛生機構542所,其中縣級綜合醫院3所,中醫院1所和專科醫院5所,鄉鎮衛生院17所,衛生所2所,農村衛生室260所。有中西醫技人員2682名,每千人有5.3名,病床2033張,每千人有4.03張。另有鄉村醫生479名、鄉村衛生保健員188名。同年,全縣醫院門、急診病人187.91萬人次,出院4.49萬人次,治癒率60.87%,好轉率33.48%,病死率0.88%,病床周轉25.96萬人次,使用率75.9%。
截至2012年,嘉定區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09個,其中區級醫療機構7個,病床3088張。區內衛生技術人員4830人,其中執業醫師1859人,執業助理醫師259人,註冊護士1915人。全區共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分中心19家,社區衛生服務站57家,市級標準化村衛生室92家。全年完成診療762.3萬人次,出院6.3萬人次,區級醫院施行手術2.1萬人次。年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診療總人次為302.1萬,同比增長4.7%。門診量占公立醫療機構總業務量的比例達46.3%。
體育
嘉定傳統體育以武術、棋類為主。清代中葉,朱丹梅、浦晉、章亭、朱棟、田小弟等武術名聞縣內外。民國初期,金飛千精於拳術,譽為“飛天”;武信甫曾設教於上海武術會;趙洪聲受聘為江蘇省立第三中學(松江)拳術教授;張亦亭在家設教,名盛一時。近代體育隨清末新學興起,漸有開展。清宣統三年(1911)四月,縣勸學所在城內演武場舉辦學校聯合運動會,為本縣運動會之肇始。民國10年(1921),辟演武場的一部分為公共體育場,開展各類體育活動。民國24年9月,縣府奉令組織江蘇省黨政軍學體育會嘉定分部,主持體育運動事宜,確定武術、健身操、器械操、田徑、足籃球、排球、桌球、划船等為主要運動項目。民國26年日軍入侵,隨即解散。1951年4月,建立中華全國體育總會蘇南區分會嘉定縣支會,1956年冬,改建為嘉定縣體育運動委員會,全縣體育活動自學校、工廠逐漸普及到農村。至1987年,全縣有18.7萬人經常參加體育鍛鍊,占總人口的37.1%。1984~1987年,在市各屆運動會和單項比賽中,獲團體第一名26項次,單項個人第一名186人次。至1987年,全縣有一級裁判16名(田徑14名、籃球2名),二級裁判54名(田徑28名、籃球11名、足球7名、帆船1名、航模2名、體操1名、游泳1名、射擊1名、無線電測向2名),三級裁判73名。
2012年全區共承辦、參加市級及以上比賽、活動101次,參與人數16055人;組織開展各類區級賽事、活動142次,73489人次參與;組織開展鎮級賽事、活動及培訓378次,參與活動總人次為65998人。體育設施不斷完善。全區擁有各類體育場地1374片,總面積202萬平方米。新建8條百姓健身步道、2個百姓健身房、2個百姓游泳池。全民健身蓬勃發展。全區擁有各類健身團隊500多支,人數達到近萬人,培育形成了拔河、風箏、柔力球、門球、太極拳、練功十八法等一批各具地域特色和項目水平的一鎮一品項目。同時,廣泛開展全民健身周、全民健身節、社區健身大會、節假日等節點群體活動。
科技
2012年,全區科技企業成功申報(立項)國家和上海市科技項目273個,同比增加24.6%,獲得國家和市級資助8626萬元,同比增加54%。2家企業被評為國家創新型企業,16家企業被評為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業。新增上海市科技企業孵化器2家,在孵化企業152家。10家企業被評定為國家火炬計畫重點高新技術企業,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92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達到315家。市智慧財產權示範企業9家,市、區二級專利示範企業33家。
2012年全年專利申請總量4077件,專利授權總量2627件。技術契約登記數達到471項,成交額10.2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3.0%和8.6%。創新服務實現了“一門式”受理,指導企業項目申報5463次。
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與中科院及其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持續深化。國際電動汽車示範區落戶嘉定,電動汽車試乘試駕中心落成營運。上海物聯網中心一期工程正式啟用,規模5億元的上海物聯網產業發展基金已經設立,吸引和培育了100多家物聯網技術研發和服務企業。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的鈉硫儲能電池項目將正式投產,太陽能塗膜材料產業化項目開始試生產。中電科信息產業園正式簽約落戶。張江高新區嘉定園成功擴區,面積從2平方公里擴大到18.7平方公里。成功舉辦首屆上海嘉定科技博覽會,121家科技企業發布205項高新技術成果和需求。嘉定鎮街道、真新街道被評為“2010年市科普示範街道”,嘉定農業園區被命名為“市級科普教育基地”。
社保
截至2012年,嘉定區擁有各類敬老院21所,床位5223張,收養老人3838人。全區享受城鎮最低生活保障63708人次,累計發放救助金額2269.5萬元;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5191人次,累計發放救助金78.3萬元。共有41.4萬人次獲得社會救助,救助金額達18625.1萬元。發放重殘無業人員救助金1221.4萬元,其中城鎮重殘無業14150人次,救助金947萬元;農村重殘無業5871人次,救助金額274.4萬元。實施醫療救助8522人次,發放救助資金2190.7萬元。享受扶志助學2736人次,發放助學金102.2萬元。全年共募集資金2152萬元。
全區籌集農村醫保基金4195.4萬元,累計為40.9萬人次的農村居民支付醫藥費用4676.9萬元。其中,住院病人3655人次,補償醫療費用1730.2萬元,實際補償比例達71.5%,與上海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可報銷比達到100%。門診補償40.5萬人次,補償醫療經費2946.7萬元,補償比例達58.1%。
經濟
工業
明清時期,嘉定與常熟、吳縣等地共享“蘇布名重四方”之譽。其時,土紡土織遍及家家戶戶,產品遠銷大半箇中國。清末民初,洋紗洋布(機製品)傾銷,土布業日衰。之後,隨著毛巾織造技術傳入境內和產品在國內外打開銷路,毛巾業漸興。此外,草編、竹編等農村家庭手工業也較發達。解放初,本縣棉紡織業通過重新組合,生產能力擴大。同時,又新辦和擴建了一批機械、化工、糧食加工等工業企業。1949~1957年,全縣工業年產值以12.75%的速度遞增。
1958年在“大辦工業”的熱潮中,縣屬工業創辦了幾家具有一定生產能力的機械、化肥、農藥工業企業;社辦工業在大辦小機械、小五金、小化工、小紡織、小建材的“五小工業”中得到發展。是年底,全縣工業產值上升到1.39億元,比1957年增53.3%,但因盲目發展,部分企業不久即關停轉並。1962年,嘉豐棉紡織廠等11家骨幹企業劃為市屬工業企業,全縣工業產值銳減。“文化大革命”初期,社隊工業步履艱難,發展速度受到限制。1970年後,國家提出建立縣、社、隊三級農機修理網,社隊工業發展步伐加快。1970~1976年,全縣工業產值年遞增率為18.7%。
1978年後,社隊工業(後稱鄉鎮工業)更加彭勃發展,各公社(鎮)從各自的經濟環境和基礎出發,工業的發展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南部桃浦公杜依託市屬化工區發展化學工業為主;西部安亭鎮依託大眾、上海兩家汽車廠,發展汽車裝配修理業為主;北部望新公社利用污染少、水質好的有利條件,發展醫藥、食品工業為主;東部徐行、華亭、戩浜公社利用原有基礎,發展機械加工業和照明器具製造業為主;中部嘉西公社依託鄰近的嘉豐棉紡織廠等市屬企業的技術裝備優勢,發展紡織工業為主。
進入80年代後,本縣進一步貫徹城鄉一體化方針,積極發展橫向經濟聯合。至1987年,全縣興辦多種形式的聯營企業202家,產值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1/3。部分鄉鎮還依託嘉定衛星城的科學技術優勢,先後組建科研生產聯合體企業23家,開發了一批高技術、高效益的產品。同時發展中外合資企業3家。
1978~1987年,本縣工業產值年均以22.41%的速度遞增。至1987年底,全縣有30多個工業行業,1472家工業企業,2134隻工業產品。其中機械、電氣、食品、紡織、化學、橡塑、文體用品等11個行業,年產值都超過1億元,成為本縣工業骨幹行業。本縣工業產品在國際.上榮獲金質獎、銀質獎的有2隻,被評為國家部級優質產品和上海市優質產品、名牌產品的有20隻,被評為市局級優良產品的有92隻。其中燈頭、燈泡、味素、大頭針、回形針等產品,質量好、產量多,是本縣工業的重點產品。
1987年,本縣工業產品納入國家計畫的有110種,約占總產品數的5.15%。是年,全縣工業固定資產(原值,下同)為9.79億元,職工(年末人數,下同)﹣17.44萬名(鄉鎮工業占43.3%),年產值24.31億元(鄉鎮工業占45.7%),比1949年增長69.2倍,利稅總額(利潤和產品銷售稅,下同)4.73億元(鄉鎮工業占45.7%)。工業產值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91%,出口工業產品有100多種,年解交額2.76億元。是年,工業固定資產、總產值、創利、上繳國家稅金,均居市郊10縣之首。
2011年全區增加值由2007年的478.3億元增加到915億元,年均遞增12.8%,戰略性新興產業搶占先機,新能源汽車、物聯網等領域重大項目有力推進,京東、百度等一批知名企業落戶。重點產業產值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79.1%。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實現2573.7億元,比上年增長15.9%;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178.6億元,比上年增長1.7%。其中,主營業務收入億元以上的工業企業461家,完成工業產值2166.8億元,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84.2%。工業產銷率繼續保持較高水平,全年工業產品產銷率達99.3%。
至2012年,嘉定區的工業已形成汽車配件及汽修業、電子電器、金屬製品、化工及精細化工、通信電纜及設備、紡織服裝等6個支柱產業和食品、新材料、包裝材料、飼料等一批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骨幹企業。支柱產業的工業總值占全區三級工業總值的45.7%,除1個市級工業區(嘉定工業區),3個區級工業區(南翔、江橋、唐行)和一鎮一點的鎮級工業區外,還建有希望、藍天、滬太、大眾等20多個私營經濟小區,工業集聚效應顯現。外商投資企業成為全區工業的主力,其工業產值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47.7%。在世界排名前500家公司中有10多家在嘉定投資辦企業,如美國通用汽車、通用電氣、荷蘭飛利浦、德國大眾、日本伊藤忠、富士通、豐田等公司。私營工業繼續發展,其產值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到15%。全區共有汽車零部件企業212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064.7億元,比上年增長23.3%,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1.4%,其比重較2010年底的37.0%提高了4.4個百分點,拉動全區工業經濟成長9.1個百分點。從生產規模看,行業內產值超5億元的企業共有49戶,約占總戶數的23.1%;而其產值總量達到841.0億元,同比增長26.4%,占整個汽車零部件行業總產值的79.0%。汽車零部件行業規模效應與集聚效應日益凸顯,汽車產業“一業特強”的優勢進一步鞏固。
農業
1990年全縣糧食生產實現了“三創”:全縣糧田128.56萬畝,比1988年增2.7%,比1989年減1.8%,全年糧食總產達205181噸,比1988、1989年分別增4.63%和4.30%,創歷史最高記錄,單季稻畝產504公斤,比1988、1989年分別增加5.22%和4.13%,創歷史最高記錄,全縣糧食商品率35.2%,比1988、1989年分別增加9個和6.1個百分點,亦創歷史最高記錄。小麥畝產273公斤,被國務院命名為“夏糧豐收先進縣”。縣農業局被農牧漁業部評為1988年全國農業基點調查工作先進單位。
由於種植棉花用工大、產量低、收入少,1988年,全縣棉花種植面積由1984年的12.16萬畝,減少至2.95萬畝;皮棉總產由8115噸,減少至1635噸;畝產由67公斤減少至55公斤。[18]
2011年,嘉定區實現農業總產值13.53億元。全區共建立小麥千畝豐產方3個、百畝豐產方20個,總面積8000餘畝。完成全區7.3萬畝水稻和近6.2萬畝小麥的搶收工作,全區糧食總產5.9萬噸。設立區級穩菜資金並制定使用細則。完成淡季蔬菜生產的組織工作,確保市場供應,上市蔬菜16.47萬噸。全年出欄生豬18.74萬頭,上市家禽28.93萬羽、鮮蛋1987.7噸、水產品2144噸。全區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659.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245元。實施稻麥秸稈機械化還田13.19萬畝,還田率97%。全年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61個,完成農村村莊改造3038戶。
科技
1988—1990年,全縣通過專家鑑定或驗收的套用技術研究項目64個;軟科學研究項目7個;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項目31個,“星火計畫”項目19個;“豐收計畫”項目5個。
項目涉及種植業、養殖業、工業、農機、水利、醫藥衛生、交通運輸等13個行業和儀器、儀表、機械、生活製品、光學、化工、日用金屬製品、保溫材料、栽培、種子、植保、土肥、畜牧獸醫、科技管理、經濟理論等54個專業,其中屬國內首創4項,國內領先9項,國內先進19項,市內首創24項,市內先進33項。[20]
至2011年,嘉定區推進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嘉定園擴區,科技支撐和引領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進一步顯現。全區有高新技術企業315家,新申報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92家,上海新時達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連成(集團)有限公司被評為國家創新型企業,10家企業被評為國家火炬計畫重點高新技術企業,新增88項國家和市級創新基(資)金項目。新認定4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在孵科技企業152家。
貿易
元明之際,離縣治15公里的劉家港(今稱瀏河),乃國內重要貿易港口,本縣素得其利。見之文字記載的境內對外貿易始於民國初年,出口產品有大蒜、黃草織品、毛巾等,經外商在上海開設的洋行,運銷港澳地區和東南亞各國。民國30年(1941),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產品出口一度中斷。抗日戰爭勝利後,本縣除恢復傳統出口產品外,增加了純棉坯布的出口。
解放後,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際貿易的擴大,本縣出口產品的品種、數量和銷售國家(地區)日益增加。1979年起,貫徹執行對外開放方針,出口品種、數量大幅度增長,出口產品由原來以農副產品和手工藝品為主,逐步變為以工業產品為主。同時,開展“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生產,來件裝配,補償貿易)、吸收外資、引進技術設備、創辦中外合資企業等,促進了對外經濟貿易關係的全面發展。至1987年底止,全縣有出口創匯企業120多家,出口產品120多種,從事外貿生產的職工約3.5萬名。是年,傳統出口的大蒜、黃草織品的解交額比1978年增長1.53倍。食用菌、塑膠編織品、服裝、棉布、繡品、味素、燈泡、檸檬酸、文教用品等商品,質地優良,遠銷60多個國家和地區,受國際市場青睞,成為本縣出口的重點產品。1987年,全縣外貿解交額3.13億元,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11.7%,比1978年增長7.2倍。工業產品(包括手工藝品)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不斷上升,1987年占88.25%。在擴大出口的同時,本縣於1980年起,還利用外匯留成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和進口緊缺原輔材料;興辦合資企業;組織技術勞務輸出等,發展了對外經濟貿易關係。
2012年,累計批准新設外商直接投資企業203家,比2011年同期增長20.1%。聚焦總部經濟、金融投資領域,成功引進股權投資和管理類企業近百家,引進總部型外資企業7家,至年底,全區股權投資和管理類企業共317家,外資總部型企業達35家。外貿出口繼續呈現穩定增長態勢。完成外貿出口總額94.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2%。其中,加工貿易出口47.3億美元,上升17.6%;一般貿易出口47.4億美元,上升18.8%。三資企業出口76.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7.8%,占全區出口的80.6%。
文化藝術
北宋宣和年間,嘉定境內即有歲寒吟社。明嘉靖年間,歸有光講學安亭,從學者眾。明萬曆天啟年間,“嘉定四先生”——唐時升、婁堅、李流芳、程嘉燧的詩文書畫受追捧。明末清初,黃淳耀的“直言社”以及“疁城八子”、“嘉定六君子”等,均以詩文聞名。至清乾隆、嘉慶年間,則有一代大儒錢大昕、王鳴盛。始於明正德、嘉靖年間的嘉定竹刻,亦在清乾隆嘉慶年間進入盛期。王敬銘、張鵬翀、錢坫、程庭鷺等,均為清代著名書畫家。民國元年至26年(1912~1937),本縣先後建立各類文化社團20餘個,並有從事民眾文化的專業機構——縣民眾教育館和古物保管委員會江蘇分會嘉定支會(籌)。“—·二八”事變後,各種以抗日救亡為主題的文藝宣傳遍及城鄉。解放後,全縣戲劇、電影、圖書、文博、廣播、檔案事業以及民眾性文化活動蓬勃開展。至2012年,全區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10餘類種。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一覽表
項目名稱 | 入選名錄 | 分類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
嘉定竹刻 | 國家級第一批 | 民間手工技藝 | 嘉定區文廣局 |
上海市第一批 | |||
嘉定區第一批 | |||
徐行草 編工藝 | 上海市第一批 | 民間手工技藝 | 嘉定區文廣局 徐行鎮 |
嘉定區第一批 | 手工技藝 | 徐行鎮 | |
南翔小籠饅頭製作工藝 | 上海市第一批 | 民間手工技藝 | 嘉定區文廣局 南翔鎮 |
嘉定區第一批 | 手工技藝 | 南翔鎮 | |
馬陸篾竹 編織工藝 | 上海市第一批 | 民間手工技藝 | 嘉定區文廣局 馬陸鎮 |
嘉定區第一批 | 手工技藝 | 馬陸鎮 | |
上海道教 音樂 | 上海市第一批 | 民間音樂 | 嘉定區文廣局 嘉定鎮街道 |
嘉定區第一批 | 民間音樂 | 嘉定鎮街道 | |
江南絲竹 | 上海市第一批 | 民間音樂 | 嘉定區文廣局 嘉定鎮街道 |
嘉定區第一批 | 民間音樂 | 嘉定鎮街道 | |
嘉定錫劇 | 嘉定區第一批 | 民間戲曲 | 嘉定鎮街道 |
江橋羊肉 | 嘉定區第一批 | 手工技藝 | 江橋鎮 |
石擔石鎖 | 嘉定區第一批 | 民間體育 | 南翔鎮 |
茶擔舞 | 嘉定區第一批 | 民間舞蹈 | 嘉定工業區 |
荷花燈舞 | 嘉定區第一批 | 民間舞蹈 | 嘉定工業區 |
藥斑布 織染工藝 | 嘉定區第一批 | 手工技藝 | 安亭鎮 |
風 箏 | 嘉定區第一批 | 民間體育 | 徐行鎮 |
教育
建縣後,本縣即置學田,創縣學,辦書院。元至治年間,始辦義塾。明成化五年(1469)創辦四門國小(社學)。明嘉靖十五年(1536),全縣16個鄉鎮各辦國小(社學)1所。自明萬曆十六年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588~1905),全縣累計有諸生5303名。
民國年問,本縣除發展中國小外,法政、商業、農業等中等專業學校亦相繼開辦。民國17年(1928),始行中心國小區制,加強行政管理,調整學校布局,整頓教師隊伍,改良教授方法,全縣教育事業有長足進步。至民國26年,全縣有國小172所,在校學生1.4萬餘名,占學齡兒童的30%以上。是年,日軍入侵,校舍多遭破壞,縣立國小全部停辦,縣內愛國人士遂集資開辦私立學校。至民國28年,共辦私立學校71所,在校學生4363名。抗戰勝利後,戰前的縣立學校逐步恢復。至民國37年,全縣有國小166所,在校學生2.29萬名,占學齡兒童的63.6%;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5所,在校學生1735名。
至2012年,全區擁有學前教育機構57所、國小24所、中學34所(其中高中7所、完全中學2所、十二年一貫制學校2所、九年一貫制學校8所)。學前教育在園托幼兒23906人,國小在校學生31018人,國中在校學生18135人,高中在校學生5857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4780人,特殊教育在校生152人。加大“關停並轉”力度,調整區域內民辦農民工子女學校14所,在校小學生14937人。交大附中嘉定分校正式招生,民辦嘉定新城初級中學正式更名為上海華二初級中學,清水路國小被認定為上海市“新優質學校”,區域優質教育資源進一步擴大。全區高中階段錄取率達99.5%;國中入學率100%,畢結業率98.2%;國小入學率、畢業率均為100%;3~6歲幼兒入園率為99.9%。春秋兩季普通高校錄取總人數1988人,全區成人教育、社區教育培訓總量達到104萬人次。
旅遊
嘉定旅遊資源豐富,擁有古漪園、孔廟等眾多旅遊景點。2012全年接待遊客796萬人次,與2011年基本持平;實現旅遊直接收入19.4億元,同比增長20.2%。全區星級賓館13家,客房數1565間,出租率56.7%。旅行社46家,全年接待遊客92萬人次。全區共有A級旅遊景點6家,其中4A級景點4家,3A級景點2家。古猗
古猗園,始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原名猗園,取“綠竹猗猗”之意而名。由明代嘉定竹刻家朱三松精心設計,以“十畝之園”的規模,遍植綠竹,內築亭、台、樓、閣、榭、立柱、椽子、長廊上無不刻著千姿百態竹景,生動典雅。園名取《詩經》“綠竹猗猗”詩意。園中的明代建築、楹聯詩詞、花石小路等形成主要園藝特色;不繫舟、唐經幢、逸野堂、補闕亭、南廳等景點,積澱下獨有的園林內涵。民間素有“蘇州園林甲天下,疁有南翔古猗園”的美譽。
瀏河島
瀏河島位於嘉定區唐行鎮,東臨長江口,面積108公頃。島上氣候宜人,空氣清新,花果飄香。經過10年的開發,已育成森林綠化27公頃,種植各種花木84種,達10萬餘株,形成銀杏、桂花、羅漢松、香樟、廣玉蘭、臘梅、紫薇、水杉等林園20個。一年四季,遍地紅花綠葉。島上的別墅群,建築新穎別致,與狀元樓、潛研堂古今兼容,相映成趣。
嘉定孔廟
嘉定孔廟建於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素有“吳中第一”之稱。孔廟內設嘉定區博物館。門前為東西甬道,甬道東西均有牌坊,名為育才坊和興賢坊,面對孔廟大門的牌坊叫仰高坊。沿匯龍潭有石柱,柱頂上刻有姿態各異的72隻獅子,用於代表孔子72個最優秀的學生。進們是潘池,在往前是大成門。大成們前有龜座7隻,背負大石碑,記載著13世紀以來歷代修建孔廟的情況。孔廟內設有“考場”,向遊人介紹古代的科舉制度。
匯龍潭
匯龍潭(現位於上海嘉定區南大街)於明代萬曆十六年(1588)所建,自北向南有五條河流匯集而成,應奎山坐落潭中,綠水懷抱,宛如一顆明珠,自古有五龍搶珠之稱,匯龍潭因此而得名。園內布局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南部是應奎山和匯龍潭組成的自然山水風景。登上應奎山的四宜亭,俯視四周,魁星閣、玉虹橋、碧荷池、打唱台等盡收眼底。“打唱台”是一座金碧輝煌、雕刻的“百鳥朝鳳”台,公園的北部景點相對集中,有碎玉泉、夕照亭、芭蕉小院、玉蓮池等,錯落有致異常精巧。園內還有建於1885年的怡安堂,建於1886年的綴華堂,建於13世紀的萬佛寶塔和暢觀樓、九曲橋、嘉樂亭等。
秋霞浦
秋霞圃是一座具有獨特風格的明代園林,由明代龔氏園、沈氏園、金氏園和城隍廟合併而成,為上海五大古典園林之一。秋霞圃以清水池塘為中心,石山環繞,古木參天,造園藝術獨特,分桃花潭、凝霞閣、清鏡堂、邑廟等四個景區。桃花潭景區的池上草堂,有“一堂靜對移時久,勝似西湖十里長”的讚譽。凝霞閣景區的“環翠軒”軒西有復廊式“碑廊”,上集明清碑刻17方。從西門入園,院內森桂軒的四周遍植桂樹;軒南置明代遺物“三星石”,分別取名“福、祿、壽”;園內還有一“涉趣橋”,建於公元1921年。小橋連線曲徑北岸,橫跨幽泉清溪。如此靈巧古老的園林橋全國罕見,在上海堪稱一絕。
吳興寺
吳興寺坐落在嘉定區外岡鎮,始建於南朝梁天監十年(511年)。初建時,占地10餘畝,分東西兩院,東院崇福,西院永德。正中有大雄寶殿、大悲閣、文昌閣等建築100餘間(民間流傳有5408間之說)。寺內一年四季香火不絕。解放後,吳興寺曾被用作劇場、農機站,“文革”中大雄寶殿、大悲閣等全部被拆除。1994年籌集資金100多萬元修理建了吳興寺山門和天王殿,1995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吳興寺的重建不僅僅為廣大佛教信徒增加了宗教活動場所,也為廣大觀光遊客增加了一處遊覽勝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