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川口村

上川口村

陝西西安楊陵區楊村鄉上川口村是中國西北享有盛名的鑼鼓生產專業村,該村鑼鼓加工業從18世紀開始,距今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20世紀末,這一傳統手工業在上川口村的發展達到了歷史上的最好時期,個體私營作坊遍布全村,一度出現了“女人會燒火,男人精鑄銅,老人善做鼓,青年跑經營”的紅火場面。在今天新聞節目的最後,我們就到上川口村去聽一聽那裡的鑼鼓文化。

村情概況

上川口村的鑼鼓廠家很多,大大小小的有二十來個。楊凌新聲鑼鼓有限公司,楊凌半坡鼓廠,楊凌朝陽鼓廠等23家。他們的鑼鼓質量都是信得過的產品,得到廣大愛好鑼鼓人士的一致好評。如今,上川口村生產的鑼鼓與湖北武漢、江蘇蘇州、四川成都生產的鑼鼓樂器齊名,被譽為中國銅鼓樂器加工的四大名家。

劉某是地地道道的陝西上川口村人,祖祖輩輩生活在這個鑼鼓文化濃厚的村子裡,他從小就熱愛這些東西。結婚後,劉某和妻子在村子裡開了一家生產牛皮鼓的工廠,經過幾年的發展,工廠的規模由最初只有他和妻子兩個人擴大到現在的300多人。談到鼓廠發展的秘訣時,劉某說:

“俺們生產牛皮鼓,其中有些環節是機械無法代替的,這要是學起來很簡單,但是做起來很麻煩,俺們是因為有了這么多年的經驗之後,就能把握好鼓腔一定要做到什麼程度?鼓皮一定要做到什麼程度?尤其是拋光要拋到什麼程度?心裡都有數,這個度把握好了,鼓就做好了!所謂的秘方其實就是經過多年的實踐,慢慢摸索出來的!”

懷著對鼓文化的熱愛和自己的勤奮,劉某的宏達鼓業廠的規模一天天壯大起來,隨之而來的是豐厚的經濟效益,而且還帶動了部分村裡的勞動力,劉某說:

“以前俺們只做小鼓,主要是用於娛樂式的鼓,現在我們已經分了3大類,62種產品。3大類有舞台樂器、寺廟用的、大眾民間用鼓。一年能做2400多個,產值就是130多萬元人民幣,我們生產的牛皮鼓能賣到中國各地及其東南亞等等,俺希望繼續保持祖傳的工藝的特色,繼續把鼓文化發揚光大。”

除了生產牛皮鼓,上川口村還生產銅鑼,在村子裡,祖祖輩輩供奉著一座太上老君廟,據村裡的老人介紹,因為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非常有名,所以村裡的人們希望他們村生產的鑼的質量是最好的。

生產一個好的鑼,除了要煉好銅之外,定音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目前,在上川口村,好的定音師只有5、6個,小劉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16歲開始就跟著父親學習定音,到現在已經幹了34年了,小劉說祖先傳給他的這門手藝,他要發揚光大。在接受採訪時,小劉介紹了定音的重要性:

“定音全部是手工的,好的鼓鑼的聲音必須達到電子校音器的驗證,如果達不到要求的音量,演出的時候,二胡、笛子等都跟不上音,所以校音是個關鍵。”

自然資源

耕地面積934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及獼猴桃等經濟作物。

基礎設施

隸屬楊凌街道辦,本村內有楊村鄉中心國小一所,兩所醫療衛生室。村內道路全部硬化,配備路燈。

農村經濟

全村銅鼓樂器加工業年產值近3100萬元,年銷售收入2800多萬元,占全村總收入的87%。銅鼓加工從業人數500餘人,從業農戶260餘戶,占該村總戶數的84%,主導產業人均純收入占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8%。2007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4980元,比楊村鄉農民人均純收入4183元高出19%。目前,全村常年從事鑼鼓生產加工的農戶有50多家,其中28家農戶已由最初的家庭作坊發展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加工企業,全村年處理原銅近230噸,加工牛皮3萬多張,可生產銅鼓樂器產品92個品種計6萬餘件(套)。產品暢銷甘肅、青海、西藏、河南、浙江、江蘇等26個省市和東南亞地區。

特色產業

全村銅鼓樂器加工業年產值近3100萬元,年銷售收入2800多萬元,占全村總收入的87%。銅鼓加工從業人數500餘人,從業農戶260餘戶,占該村總戶數的84%,主導產業人均純收入占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8%。2007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4980元,比楊村鄉農民人均純收入4183元高出19%。目前,全村常年從事鑼鼓生產加工的農戶有50多家,其中28家農戶已由最初的家庭作坊發展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加工企業,全村年處理原銅近230噸,加工牛皮3萬多張,可生產銅鼓樂器產品92個品種計6萬餘件(套)。產品暢銷甘肅、青海、西藏、河南、浙江、江蘇等26個省市和東南亞地區。

人口衛生

上川口村地處楊凌城區東部3公里處,共有310戶,1304人。

文化教育

本村內有中心國小一座,基礎設施完備,教學條件優越。

村務公開

上川口村地處楊凌城區東部3公里處,共有310戶,1304人,耕地面積934畝。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2人,黨員中男黨員2人,團員3人。

發展重點

鑼鼓產業為本村特色重點產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