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和鎮

上和鎮位於潼南縣東南角,與潼南的梓潼、龍形、別口以及合川的龍鳳、太和相鄰,涪江河沿境而過。全鎮轄10個農村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3.1萬人,幅員面積68.2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上和鎮位於潼南縣東部,涪江河沿境而過。四周與潼南的梓潼街道、龍形鎮、別口鄉以及合川區的龍鳳鎮、太和鎮相鄰。面積68.2平方千米,人口3.1萬人。轄上和鎮社區,回頭、冬沖、五岩、青龍、團山、三嶺、月水、後溝、石鏡、倒塘10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田灣街86號,距縣城陸路27千米(已經全部硬化)、水路12千米。遂渝快速鐵路穿境7千米,涪江通航運。
[郵編]402671 [代碼]500223101:~001上和鎮社區 ~201回頭村 ~202冬沖村 ~203五岩村 ~204青龍村 ~205團山村 ~206三嶺村 ~207月水村 ~208後溝村 ~209石鏡村 ~210倒塘村
[沿革]1950年建上和鄉,1958年改太和公社,1981年更名上和公社。1984年復置鄉,1986年建鎮,1993年獨柏鄉併入。1997年,面積68.2平方千米,人口3.1萬,轄倒塘、周灣、回頭、冬沖、望水、金剛、五岩、水洞、青龍、團山、三嶺、雲音、月水、梨山、後溝、頭道、洪號、白溝、石鏡19個行政村和上和1個居委會。

簡介

上和是一個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的邊貿鎮。水陸交通便利,鎮駐地距縣城陸路27公里(已經全部硬化)、水路12公里,遂渝快速鐵路穿境而過,里程達7公里,有上佛(上和鎮至合川原佛鹽鎮)出鏡公路一條,約10公里,村級公路縱橫交錯,實現了每個村通公路。村村通電話全面實現,場鎮開通了小靈通,移動、聯通信號覆蓋全鎮。場鎮及周邊村社用上了天然氣。團山村、石境村已實施了“人畜飲水工程”,農民也吃上了自來水。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比較齊備,有水庫3座——羅家壩水庫、陳家溝水庫、頭道溪水庫,有提灌站3處——石鏡壩提灌站、洪號子提灌站、冬沖提灌站,山坪塘256口,石河堰36節。場鎮配套功能逐漸完善,建有大型綜合批發市場一個,青松超市、美佳宜超市規模不斷擴大。

建設設施

上和是一個農業大鎮。境內以壩地和丘陵為主,水資源、植被豐富,有耕地30885畝,盛產油菜、水稻、花生、蔬菜、西瓜,是全縣有名的“蠶桑大鎮”、“瓜果之鄉”、“綠色蔬菜生產基地”。全鎮年養蠶量達6000張,生豬年出欄2.8萬頭,油菜、水稻、花生種植面積均在10000畝以上。特別是蔬菜產業,已逐漸成為上和的支柱產業之一。石鏡壩蔬菜基地,總面積1800餘畝,目前,建有標準化的蔬菜大棚357個,基地年產蔬菜450萬公斤,實現年產值680餘萬元,2006年已通過重慶市“無公害蔬菜產地”認證。該基地主要種植生產瓜果類蔬菜,以早春青椒和反季節葉類蔬菜為主,其它季節性蔬菜有大蔥、萵苣、蘿蔔、冬瓜、地瓜、白菜等。該基地成立了蔬菜專業合作社、蔬菜殘留農藥檢測點,隨時對上市蔬菜進行檢測抽查。所生產的蔬菜產品安全衛生,深受消費者喜愛,暢銷市內外市場。在石鏡壩蔬菜基地的輻射帶動下,我鎮的蔬菜產業發展迅速,全鎮蔬菜種植面積(含複種面積)已達8000畝,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大支柱。

發展

上和是一個工業新興鎮。隨著招商引資工作的深入開展,我鎮的工業經濟進入了新興發展階段。現有酒廠3個、農副產品加工廠4個,康利調味品廠生產的醋、漿油、豆食、榨菜等深受消費者的青睞。特別是錦宏有限責任公司和瑞達絲絹廠生產的生絲遠銷廣東等地,其年產值達到3300萬元,稅收100多萬元。

上和是一個旅遊業發展潛力巨大的鄉鎮。上和鎮歷史悠久,據《潼南縣誌》記載,民國元年2月,東安縣(現潼南)成立時,就設了太和場(今上和)。過去的上和曾是遂寧、潼南與合川、重慶水上交通運輸、商貿的重要中轉站,有潼南的“朝天門”之美稱。現上和場鎮面積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000餘人,場鎮房屋多數是清代民居;有主街道4條,分別是田灣街、文廟街、老花市街、王爺廟街。現保存完好的寺廟兩座,分別是王爺廟、獨柏寺,其中獨柏寺屬重慶市重點保護文物,正殿建於唐朝,後殿建於清乾隆年間。依託現有的歷史文化資源,上和有基礎也有條件發展“古色旅遊”。隨著富金壩航電樞紐工程的建設,形成的了上和、別口庫區這一“渝西三峽”,我鎮可以結合石鏡壩蔬菜基地,打造農業觀光旅遊。

近年來,勤勞、聰慧、樸實的上和人民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全鎮的農村經濟、工業經濟及社會事業都得到了長足發展。全鎮人民正在為構建和諧上和,把上和打造成為渝西有魅力的觀光勝地、潼南有代表的綠色明珠、涪江有特色的濱江城鎮而努力奮鬥!

隨著富金壩航電樞紐工程和遂渝高速鐵路的建設,上和的區位優勢已日益凸現,熱忱歡迎社會各界人士到上和投資、興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