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嶺區

三道嶺區

三道嶺區是新疆自治區的國有重點煤礦區。蘭新鐵路通過礦區南側,礦區專用鐵路線與之相聯;公路有國道相通。礦區位於天山褶皺帶的南緣哈密盆地的西北邊緣,礦區東西長43.2km,南北寬24.3km,面積1050km^2,礦區距烏魯木齊市500餘公里,交通方便。

歷史沿革

三道嶺區地處戈壁深處,佇立於空曠遼遠的亘古荒原之上,為新疆新石器文化遺址之一。這裡曾是古絲綢之路入西域的三條線路中新北道的途經之地,但三道嶺沒有顯赫的歷史遺蹟,歷史的聲望也遠不及伊洲(今哈密)和鎮西(今巴里坤)。唯一一座歷史遺物是三道嶺西部曠野上的“瞭望墩”。但沒有引起重視且損毀嚴重。

據《哈密地方志》記載,三道嶺見睹文字的歷史,開端於清代初期,迄今有二百八十年的時間,清朝乾隆中葉,清軍先後平定準噶爾、大小和卓叛亂後,新疆全境歸於一統。乾隆24年(1759),哈密正式設廳。“廳”是相當於縣或略高於縣的一級行政建制,長官為通判。隨著清政府在新疆統治地位的鞏固,居住在哈密的官兵及其眷屬人口日漸增多,來哈密做生意的商人、逃荒打工的人、從事長途販運的駱駝客、馬車夫等人口 也增加很快。那時,哈密兵民做飯取暖所用燃料主要依靠戈壁灘上的梭梭、紅柳、胡楊等。由於人口的增加,所需燃料日多,戈壁有限的灌木不但越采越少,而且越采越遠。

當時,駐哈密欽差辦事大臣永寧和幫辦大臣叔寶,聽說哈密西北約200多里的三道嶺地方產有煤塊,乃於乾隆25年(1760)9月,聯名報告陝甘總督,請求派人勘察並招商試采。試采結果證明三道嶺不但有煤,而且煤質極好,火焰甚烈。更由於埋藏較淺,易於開採,成本亦較低廉,價賤於木材。在較短時間裡就採煤35萬斤。此事經陝甘總督轉報朝廷批准,隨於次年正月正式開採。從此,哈密市場有了煤炭供應,軍民商戶不再為燃料缺乏而焦慮了。

當時採煤工具和手段相當原始,大體上是在煤層埋藏較淺處,或開斜井,內掘平巷,自掘自背,匍匐膝行;或開立井,內掘平巷,肩背煤筐至井口,然後用木製轆轤提升。井下如遇大水、瓦斯或塌方,人死窯毀的慘劇時有發生。先輩窯工用其血肉之軀,揭開了三道嶺煤炭史上的一頁。

同治年間,新疆大亂,兵禍連線,人民離散煤窯亦封閉停產。同治末年至光緒初年,各路清軍相繼出關。哈密辦事大臣文麟、幫辦大臣明春先後率部抵達哈密,廣東提督張曜率嵩武軍亦來哈密駐紮。光緒6年(1880),左宗棠大營從肅州遷至哈密,趕大營的商人隨之而來,哈密軍民人等數量猛增,燃料問題再次突出。後來升遷為哈密辦事大臣的明春,此時指派軍隊至三道嶺重開煤窯,解決了當時的燃眉之急。

光緒10年(1884),新疆建省,省會定於迪化(今烏魯木齊)。哈密辦事大臣奉命裁撤。趕大營的商人亦大部西遷烏魯木齊,哈密人口銳減,軍需民用之煤炭數量亦相應減少,三道嶺煤礦也隨之冷落了。此時,煤礦亦從官辦轉為民營,據傳其時主持其事者為漢人趙某。光緒21年(1895),趙某因年老欲回老家,願將煤礦轉讓。哈密回王沙木胡索特願出資收購,經哈密漢族士紳李乾臣、回族頭面人物馬爵三等人從中斡旋,乃以白銀3000兩購得全部煤井和設備。回王經營期間,仍然是土法生產。一批批農奴被迫到煤窯“當差”,由於生產條件十分惡劣,而回王只要煤炭不顧工人死活,所以惡性事故不斷發生,僅光緒33年(1907)春一次塌方事故就壓死當差農奴17人。

1930年6月,末代回王逝世,接著哈密發生變亂,戰火燃遍東疆大地,煤窯工人逃散,生產停頓,煤井再次關閉。1934年,堯樂博斯主政哈密期間,遂將煤礦收歸縣政府經營。三年後,堯因反對盛世才失敗而流亡關內,三道嶺煤礦改由縣工商會和新組建的維、漢、回三族文化促進會集股開採。商會派趙應賢、阿皮子二人負責經營。1938~1939年,在哈密工作的共產黨員李濤奉哈密行政長劉西屏(共產黨員,後叛變)指示,曾兩次以行署代表身份去三道嶺煤礦指導工作。在他主持下,成立了煤礦工人俱樂部,積極開展文化娛樂活動,改善工人生活,進行抗日宣傳,鼓勵工人為支援抗日戰爭多出煤。由於李濤著有成效的工作,煤礦面貌有一定改善,日產量由原來的2噸增加到20噸。

在此期間,政府指示商會擴大商股,實行官商合營,成立“新東煤礦股份有限公司”,集資大洋5800餘圓,購買發電機、抽水機等設備,此為三道嶺煤礦擁有現代設備之最早記錄。經理為馬俊傑、李子秀。

新疆解放前夕,“新東公司”已瀕臨破產。解放後先由政府租用,1951年實行公私合營,成立“新興煤礦股份公司”。

1953年,將全部商股本息全額償還後,公司成為地方國營企業,年產量約600噸。

1958年,為適應經濟建設的發展,成立哈密礦務局。一批地質工作者在三道嶺進行地質狀況調查,一位叫王永炎的人意外地發現了一些形狀奇特的石頭,發現的地點就在現今三道嶺礦區中心商店處。經考古學者研究後。這些石頭原是新石器時代古人類使用的石斧、石錘、石鏃等生活用具。證明了在八千至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三道嶺區域內就有了人類的活動。

1962年2月開始建設露天煤礦,1970年建成投產,從此揭開了三道嶺現代化採煤歷史的新篇章。

雖然作為一個產煤礦業地區,但三道嶺的空氣比其他城市要為優質,居住範圍較小,徒步即可瀏覽全三道嶺地區,醫療、教育及日常生活設施齊全,全地區內有一座小型基督教修道院,三道嶺地區適合養老休息之用。

語言文化

滿城盡說東北話

三道嶺人講的東北話雖然在東北人眼中太不入流,連這裡的人也認為自己講的是“東北國語”,但三道嶺人講東北話卻已成為這裡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因為這一現象的背後是一段不可磨滅的歷史,是幾代人在荒漠戈壁上創造的奇蹟。起源於1958年第一批70多人從東北老工業基地開進三道嶺時,他們不只帶來了技術、設備,還帶來了濃濃的東北腔,如今他們已成了爺爺奶奶,甚至多數人已經作古,但他們的家鄉語言卻被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不論親疏,不論民族。

煤礦

三道嶺位於哈密西部約80公里處,這裡有西北最大的露天煤礦,也是新疆最大的煤礦,它的煤不僅產量高,而且質量也高,據說哈密電廠的發電鍋爐的爐篦子都曾被這種煤炭燒斷。三道嶺全礦區大概將近4萬人,95%以上的人隸屬於一個叫“哈密礦務局”的單位。

三道嶺還分成了西工地、南泉、老三道嶺、二礦等片區,其中西工地是三道嶺礦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也是人口的主要居住區。

民風

民風剽悍

“三道嶺我長大的呀,西工地我耍(讀伐)下的”

是八十年代新疆一首著名的“囚歌”的一段,早先被一個三道嶺的囚徒用家用錄音機錄在一盤自彈自唱的劣質磁帶里,傳遍了天山南北甚至祖國各地,當時在烏魯木齊、在伊犁甚至在西安、在武漢當有人在得知有人來自哈密的時候都會問:你去過三道嶺嗎?

新世紀三道嶺

2000年以後三道嶺才開始有經商之氣,商業和娛樂活動逐漸有發展活力。

2007年與山西潞安合併成立為潞安新疆煤化工(集團)有限公司。

2012年三道嶺作為中國最後的蒸汽火車服役地,又一次走進國人視野。由於三道嶺是“疆煤東運”鐵路運輸的起點,蒸汽火車承擔的任務是通過運煤專線,將裝滿煤炭的車皮從煤礦送到十幾公里外的火車站,由鐵路貨運部門運往甘肅河西走廊。因蒸汽火車已十分罕見,近幾年有不少國內外遊客專程到這裡觀賞,聆聽蒸汽火車特有的汽笛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