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C 型生 產完畢後, D 型(3B 系列)也於 1938 年 1 月在該公司投產,到 1939 年, D 型車共生產了 55 輛。其中,30 輛 D 型分兩批裝備了武器,其餘的 25 輛進一步用於測試。D 型在波蘭戰役和入侵挪威中都有出場。
技術特點
A 型使用的是單獨的扭卷彈簧,B 型使用的是兩組葉片式彈簧,C 型使用的是三組葉片式彈簧,D 型使用的則是傾角葉片式彈簧。引擎方面,早期各型使用的是 250 馬力馬巴赫 HL108TR 汽油引擎,5 速或 6 速變速箱。武器方面,早期各型都安裝了 37毫米 46.5 倍口徑 KwK35/36 火炮及三挺 7.92 毫米 MG34機槍(炮塔兩挺、車體一挺)。
裝甲方面,早期各型都只有 5~15 毫米厚的裝甲,只能抵抗反坦克步槍或是機關槍的威脅。這主要由於戴姆勒-賓士始終將車重限定在 15 噸內所致。
A、B、C 三型是使用單體鼓型綽號“垃圾箱”的指揮塔,D 型則是和四號坦克B 型一樣的鑄造指揮塔。
性能數據
主武器 | KWK36 /L45 37MM |
副武器 | MG-34×2,7.92mm並列機槍 |
裝甲 | 10mm-30mm |
發動機 | 邁巴赫HL108TR,12缸 |
電台 | FUG5 |
懸掛 | 平衡式板簧懸掛Leaf spring |
傳動 | ZF公司FFG76(5前進,1倒退) |
行程 | 公路165km/越野95km |
時速 | 40KM/H |
油耗 | 100KM/182L |
服役事件
少數在波蘭戰役中跟隨第一、二、三裝甲師參加了實戰,並在 1937 年~1940年2月間參加了集群測試。這些坦克的裝甲被增加至 30 毫米。在 1940 年 2 月,這些 早期的三號坦克作為訓練坦克移交 NSKK。此後,只有少數的 D 型和 NBFZV、NBFZVI 坦克一起在第 40 特種坦克營中參加了 1940 年 4、5月間入侵丹麥和挪威的戰鬥,有資料記載其還於1941-1942年在芬蘭的二線隊伍中輔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