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烏鎮最熱鬧的應家橋北堍下岸,原“訪盧閣”茶館北面,有一片賣熟肉滷味的熟食店。這店的前身就是遐邇聞名的“三珍齋醬雞店”。“三珍齋醬雞店”,燒制的醬雞,是烏鎮的著名特產。它不僅馳名杭嘉湖一帶,全國也頗有名聲。解放前,上海大陸商場特設專櫃出售烏鎮三珍齋醬雞。那時茅盾回鄉探親,總要帶些醬雞回去食用或送客。茅盾的表叔盧鑒泉,每次從北京回來,要帶回許多隻醬雞去送禮。三珍齋醬雞是怎樣出名的呢?說來還很有趣哩!
傳說
據傳,早在一百多年前烏鎮有個姓王的,開一片熟食小店,經常賣些豬頭肉、白斬雞、爆魚等下酒熟食。冬天還經營麻雀、黃鶉等野味。
店裡賣白斬雞所用的雞,都是向出市農民收購來的。有一次,店主人貪便宜,一下子收進了幾十隻毛雞。他想:反正店裡每天要賣,用雞籠養著,賣幾隻就殺幾隻,省得天天收購討麻煩。誰知便宜沒好貨,買來的個別是瘟雞。一經發現,連忙開刀,已經血也滴不出來了。其餘幾十隻雞一下子怎賣得掉?怎么辦?本來就是小本買賣,如果這些雞都扔掉,那要蝕煞老本。俗話說:“千做萬做,蝕本生意不作。”這本錢總要撈回來。店主人想起,這一帶人很喜歡吃醬肉,醬肉是取新鮮肉用醬油等佐料浸制而成。他想何不把這些一時賣不掉的雞,用醬油等加以浸制,製成醬雞。主意既定,立即行動。他又想,這些雞雖然用醬油等佐料浸制過,也一定要在鍋灶上多下功夫。他在燒制時, 將過去燒熟食的十八般武藝全都使了出來。重用黃酒、白 糖,外加桂皮、丁香;巧用佐料,精心燒制。這樣燒出來的雞,顏色醬紅,味道噴香,人們吃了之後,都說比醬肉更鮮美可口,別有風味:不到三天,幾十隻雞全部賣光。
店主人心想:我這樣做本來是“砧板當鍋蓋——急 做”,現在看來顧客倒挺喜歡吃這種雞。俗話說:“要得生意興,迎合顧客心。”我們何不趁此機會把生意做活兒?於是他根據過去燒熟食的經驗,選用新雞、雌雞做原料。燒制的鹽雞為啥用新雞、雌雞?新雞嫩跪,雌雞豐滿,既好吃,賣相又好。加工時,用原汁燒,出三次湯,再投入上等醬油、白糖、黃酒、香料等佐料。出鍋後,還要在雞身上塗一層麻油。這樣燒製成的醬雞,醬紅油亮,鮮嫩可口,色香味俱備。同時,因為是用原汁出三湯燒制而成,雞體肉的水份,基本上蒸發光了,所以,這種醬雞容易保管,六月里不餿,十二月里不凍,是人們四季皆可送客的好禮品.
功夫不負有心入。這樣,醬雞的名氣一下子就出去了。店主人為了擴大影響,又在裝潢上動了些腦筋。他用荷葉包裹,再用紅紙益面。既然是名品,這紅紙上就要印上店號牌照,才有氣派。取個什麼店號呢?過去的吃食店,一般都叫什麼齋。店主人心想,我家姓王,堂名為“三槐堂”,店號就叫“三珍齋”吧!從此,這三珍齋醬雞就出了名。現在,烏鎮還有人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