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海岩概述
三海岩是靈山古“八景”之一,位於靈山中學校園內。過去,靈山隸屬廣東,因此,三海岩自古以來被譽為“粵西勝景”。宋治平二年(1065年),廣西鈴轄兼欽州知州陶弼來靈山尋幽探勝,取上古滄海“三變”的意義給其名為三海岩。三海岩外藤蔓螺瘢,榕檳盤曲、鶯落鳥渡,整個岩洞像個有蓋的大鼎,內有錢岩、龜岩、月岩三個洞府,岩內石鐘乳遍布,幽深詭異,氣候宜人,有“六月無三伏,一朝有四時”之勝。岩壁上保留有歷代墨客騷人和文武官員崖刻138幅,其中抗金名將岳飛的兒子岳霖題的《過靈山述懷》序言部分保存得相當完好,這些石刻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岩前有明朝鎮國將軍白玉始修的足音亭,岩後有海岩亭。三海岩於1996年被定為廣西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它由龜岩、錢岩、月岩三個洞組成,又取滄海桑田三變之意,故名。洞外青翠明朗,幽靜怡然,有“足音亭”、“海岩亭”。洞府高大寬敞,可容數千人,洞中鍾乳倒垂,落泉淋瀝,涼風習習,幽異詭譎,“六月無三伏,一朝有四時”正是這裡的寫真。三海岩自古就被譽為“粵西勝境”,明人李符清贊曰:“游盡中原名勝地,那知仙境在鄉園!”
最主要的是洞記憶體有歷代文人騷客在洞壁、洞頂留下的140多塊鐵筆銀鉤的摩岩石刻,形式有詩、賦、紀事、紀游、題名等文體和楷、行、草、隸、篆等書體,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山川風物,其中不乏精美之作,岩壁上保留有歷代墨客騷人和文武官員崖刻138幅,其中抗金名將岳飛的兒子岳霖題的《過靈山述懷》序言部分保存得相當完好,這些石刻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岩前有明朝鎮國將軍白玉始修的足音亭,岩後有海岩亭。三海岩於1996年被定為廣西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