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戶寨

三戶寨

三戶寨村位於南陽宛城區東南方約40公里,距紅泥灣鎮8公里,北接龐莊,南鄰老薛營,屬於高廟鄉和紅泥灣鎮兩鄉相交之地。轄三個自然村:大李莊,張莊,范寺。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67戶,2678人。全村耕地面積4680畝。兩條清河分別從東西兩面,環村而過,東面為東叉河,西面為西北河。

三戶寨村名由來及歷史沿革。
三戶寨村大約建於順治初年,距今已有360多年。據村中族譜記載,順治初年有段方段雲兄弟,從山東曹縣段樓村一路西來,在今天許平南公路東南10公里處停了下來,見此處地勢甚高,兩河夾道而行,風水極佳,遂於此處定居下來,期間先後有楊姓族人和李姓族人加入進來,繁衍生息至清朝末年,村中共有,張姓,王姓,樊姓,閆姓,焦姓等兩百多口,400多人的大村。

其中,段氏一族歷經幾代人艱苦創業,辛勤勞作,再加上出外經商,經營有方,段氏逐漸成為當地望族。
清末,政局不穩,盜匪橫行,段氏族長預測局勢日頹,於是召集楊姓李姓族人商議立寨護鄉!經商議由段氏出資九成,李姓和楊姓合出一成,建寨保鄉,寨子定為磚石結構,所用石頭用專門大車從蒲山拉來,寨基有大石鋪就,上蓋青磚,歷時三年左右建成,建成寨牆高約8米,厚約0.4米,東西各開兩個寨門,引西邊清河之水,環繞寨牆一周。形成護寨河。由於此寨是有段楊李三戶合建而成,由此定名三戶寨。
在三戶寨從建村之初到民國初年,也產生了一批在當地頗有影響力的人物,如段氏一族中的段思安,清朝中葉,投身軍旅,報效國家,官至千總!他的兩個兒子,長子段其成,精於醫道善於外科,造福於一方鄉鄰,次子段其志,弓馬嫻熟,武藝高強,協助族人倚寨保鄉,留下了一方美名。
民國初年,由於軍閥混戰,盜匪橫行鄉里,三戶寨曾歷經劫難,最危險的莫過民國初年的一次土匪攻寨,
聽村中長者段正田老人講述,民國初年,三戶寨附近土匪頭子崔二蛋,聞聽三戶寨段氏富甲一方,有良田千畝,於是糾集土匪200多人,前來攻寨搶糧。

由於得到訊息,三戶寨寨主做了充分的準備,族中青壯年全部上寨守寨,族中婦女生火做飯,用大蒸籠蒸夠五天的饅頭,把村中門板卸掉,搬上寨牆,村中準備護寨的碎石碎磚,用大筐全部運上寨牆,段氏自備的土槍一百多隻,分發給族人,村中200多村民,分散寨牆四周,據槍守寨。土匪崔二蛋,趁著夜色把寨子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團團圍住,深夜開始進攻,連續組織土匪衝鋒了幾次都被打了回來,由於寨牆高大,又有護寨河阻攔,崔二蛋到了後半夜也沒攻下來,

老土匪崔二蛋老羞成怒,從附近有調集土匪,拉來兩個土炮,誓要拿下三戶寨,土匪用土炮猛轟寨牆,以為可以打開缺口,誰知寨牆下面是大石,上面是厚厚的青磚,堅固異常,半天功夫下來,寨牆毫髮無損,後來土匪改變策略,用土炮猛轟寨子內的房子,寨內房子當時都是木結構為主,這樣一來村中的房屋就著了火,於是寨內大亂,土匪想趁亂而一鼓作氣攻下寨牆,危機關頭,寨主登上寨牆,一邊讓人不要從寨牆撤下,一邊組織人手撲火,火勢減小,土匪的吶喊也小了下去,天將放亮,土匪無計可施,也暫時退了下去,折騰了一夜,守寨的族人死傷了十多人,趁著土匪退下,趕緊把死傷的族人抬了下來,婦女和孩子老人都提著小筐貓著腰,登上寨牆送上饅頭水和稀飯等,以便補充體力繼續守寨,誰知道土匪什麼時候再打上來。
三天三夜,土匪打打停停,寨子始終沒有被攻下來。此後數年中,大小土匪十幾撥來攻寨,寨門始終屹立不倒!

2013年,三戶寨村以小辣椒為主產業,以玉米小麥為輔,開展新農村建設,村裡有養雞戶三家,有蛋雞6000多隻,打深機井10多眼,在鄉黨委、政府幫助下修至紅泥灣公路6.8公里,植樹3萬多株,改善了農民的出行,基礎建設,並且美化了居住環境。一天有三趟班車直達南陽市東汽車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