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三寶沙村位於山東省煙臺市海陽市北部山區,屬於山村,現有181戶,523人口,村共有黨員27人,村兩委班子成員4人,兩委班子健全。全村耕地總面積1000畝,主要以種植果樹糧食為主,其中果園500畝,糧田面積500畝,村集體資產淨值11萬元,集體可支配財力7300元,集體年經營性收入2.3萬元,村裡有林果等可開發利用資源,糧食、果業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2006年,農民人均收入3000元。
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于姓從多英村來此建村。後劉姓由宅家夼村遷入。因村南河岸有天然形成的三個沙峰,上橫巨石,形成“三沙擎石”之景(古名釣魚台),故命村名三把沙,後演變為三寶沙村。 三寶沙村位於海陽市北部,地處東經121°06′,北緯36°59′。東與廟後村山泊相連,東北與下十字夼村山泊相交,西與湖西村山地相接,南與宅家夼村相鄰。分兩個自然村,村西的油坊溝村與本村為一個行政村。隸屬郭城鎮,北距鎮政府駐地12公里,南距市政府駐地30公里。 全村耕地面積83.7公頃,其中糧田48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等。
大事記
1942年11月日軍膠東拉網大掃蕩,燒死村民於典省。 同年本村解放。1947年進行土改複查。
1953年辦起互助組。
1955年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6年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72年建學校教室18間。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8年用上電網供電。
1993年安裝自來水。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22公斤,總產8.7萬公斤。1973年,開始農業學大寨。至1982年,共整大寨田15.5公頃,水澆地擴大到20公頃,人均0.03公頃,糧食產量有了較大提高。1978年,糧食畝產達到342公斤,總產24.6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75公斤,總產26.8萬公斤。 1992年以來,村黨支部發動民眾栽植紅富士蘋果11.3公頃。2000年,蘋果園面積達到13.3公頃,收入30萬元。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428萬元,其中農業161萬元,林業3萬元,畜牧養殖業247萬元,其它17萬元。第二、三產業改革開放後,先後發展了勾花、結網及建築、運輸、商業飲食服務業等。2002年,全村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89人,總收入165萬元,其中工業20萬元,建築業65萬元,運輸業19萬元,商飲業26萬元,服務業3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