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0年,韓戰爆發,新中國重工業基地——瀋陽受到嚴重威脅,中共中央決定疏散瀋陽的工業。11月底,哈爾濱電機廠第一批172人來到哈爾濱。廠址臨時設在顧鄉屯康安二道街。1951年,在當時的安樂街,哈爾濱中型電機廠廠房破土動工,當時擔任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馮仲雲 、哈爾濱市市長饒斌挖土奠基,標誌著哈爾濱電機廠正式誕生。隨後,國家又相繼從遼寧、湖南、安徽以及軍隊系統、大專院校等調入一大批管理幹部和專業技術骨幹。直到現在,五十多年間,隨著各地大學畢業生的不斷湧入,哈爾濱電機廠以及後來相繼建廠的大型工業設備製造企業哈爾濱鍋爐廠和哈爾濱汽輪機廠,幾乎匯集了全國各地的方言。作為新中國動力工業的先驅,“三大動力”成了共和國的掌上明珠,成了哈爾濱人的驕傲。
管理模式
“三大動力”早期企業管理完全仿照原蘇聯模式,實行高度集中、大而全的管理方式,管理部門多,專業分工細,基礎管理比較健全,以完成國家指令性生產任務為核心。一時間,從東海之濱到西北高原,從南海前哨到北國邊陲,到處都有“三大動力”生產的產品。
歷史評價
“你想想,上萬名穿著藍色工裝的工人,早上7點半,從廠子的幾個大門一齊湧進來的時候,那場面多壯觀!”一位已經退休、在哈爾濱鍋爐廠工作了差不多大半輩子的老人這樣說。
那時候,在三大動力工作成為眾多市民嚮往的職業,這裡的工人也成為年輕男女擇偶的首選對象。現在擔任哈爾濱電機廠機電工業公司黨委書記的遲煥然,17歲中學畢業的時候,因為是三好學生,而被學校推薦去省政府工作。他的爸爸媽媽都非常高興,以為這下孩子可以有個好的發展前途了。可沒想到,小小的遲煥然卻堅決不同意,他對父母說:“我要去三大動力當工人,那多氣派呀。”能進 “三大動力”,在當時的年輕人中,成了一種時髦。
發展歷程
“共和國長子”之困
然而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在我國經濟體制由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昔日的輝煌因體制弊端而失色,“工業老大哥”身上的光環漸漸褪去了耀眼的色彩,榮光被塵封在人們的記憶里。
企業辦社會這些原本令三大動力職工充分享受福利待遇及外人羨慕不已的功能反倒成為三大動力最沉重的包袱。
幾十年沉浸於計畫經濟體制和顯赫榮耀的工人們,對於在市場經濟的賽場上不斷被超越頗感失落。他們眼睜睜地看著哈爾濱其他地方的居民有的已經住進了水、電、氣都有的高樓,而他們自己還住在五十年代初建起的簡易樓房裡;看到有些人發家致富了,而他們所在的街區,商服卻日益減少,商圈日漸萎縮。
曾經在汽輪機廠工作了近五十年的崔老伯,家裡有4個男孩,兩個在“三大動力”工作,兩個在上學。老大結婚的時候,兩間十平方米左右的房子騰出了一間。到二兒子結婚的時候,老兩口和另兩個兒子就不得不擠上了吊鋪。
“三大動力”人逐漸意識到,原來低自動化水平的生產方式和粗放的管理已經不能適應製造企業高速發展的要求。國外和關內的先進企業,生產、調度、計畫、產品配套、零件加工、庫存管理、採購都採用計算機管理。同時,產品要想滿足市場的需求,就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開發出可滿足客戶需求的產品,依靠傳統的方式進行設計和生產,客戶等不了。
1994年,以“三大動力”為基礎,哈電站集團將生產經營主體企業組建成哈爾濱動力設備股份有限公司,並於同年底在香港上市。同時,企業承擔的社會職能分離出來,成立了實業開發總公司。職工的鐵飯碗被打碎了,公司通過定崗、定編、定員,實現了精簡分流。全面推行的以崗位技能工資制為主的新分配製度,調動起了廣大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十年來,通過大規模的人事、用工和分配等三項制度改革,由“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哈爾濱汽輪機廠有限公司”、“哈爾濱鍋爐廠有限公司”組建而成的哈電站集團,按照市場要求徹底改變了計畫經濟條件下的國企模式,現代企業運行機制初步形成。
陽光總在風雨後
1997年以來,哈電機人投資7億元對關鍵設備進行更新改造,和世界電機大企業進行廣泛的合作,拉近了與世界先進企業的距離。特別是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春風,更為“三大動力”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誰都知道,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是一個世紀工程、世界工程、民族工程,全世界各大電機製造商都把目光投向了這裡。哈電機人憋足了一股勁,組成百名專家團隊,打響了攻堅戰。 在機組的設計上,哈電機一些技術指標超過了“洋”老師。線圈的設計也超過了“洋”老師。機組由水冷改為空冷,比其它競標商高一籌,雖然技術難度大,但安全性提高了,維修方便,節省了投資。
2003年12月25日,競標的中外4家將模形試驗裝置同台對比試驗3個月後,哈電機模型機組穩定性、高效率性、空化係數、臨界空化係數、轉輪抗疲勞性均超過了左岸機組,達到了標書的要求,與“洋”老師模型機相差無幾,一舉中標造價近15億元4台機組。2004年,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經營創歷史最高水平。開發生產了世界最大的軸流轉槳式水輪機、國內最大的抽水蓄能機組、貫流式水電機組及國內最大的空冷150兆瓦汽輪發電機組,並與美國通用公司合作製造國內首台39萬千瓦燃氣輪發電機等一批新產品。
同樣是靠對自身優勢的自信,哈爾濱鍋爐廠推進科技創新,產品向大容量、高參數、高效、環保發展,生產一年比一年更創新高。截止2004年9月底,哈爾濱鍋爐廠今年已生產電站鍋爐35台782萬千瓦,比去年同期增長197.9%。日前,配備哈鍋生產的30萬千瓦、60萬千瓦鍋爐機組,分獲全國火電大機組30萬千瓦、60萬千瓦級競賽特等獎。
哈爾濱汽輪機廠有限責任公司則瞄準世界前沿技術,今年連創多項國產第一:第一台60萬千瓦超臨界汽輪機組,第一台60萬千瓦直接空冷汽輪機組和第一台30萬千瓦直接空冷汽輪機組。同時,該公司還贏得了國內第一台60萬千瓦超超臨界汽輪機組的製造契約,創造了國內大型汽輪機組製造和投產的新紀錄。
目前狀況
截至2004年12月24日,哈爾濱電站集團所屬的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哈爾濱汽輪機廠有限公司、哈爾濱鍋爐廠有限公司,全年產品產量已突破1000萬千瓦,工業總產值和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分別比2000年翻兩番。目前,哈電站集團的訂單已經簽到了2007年。
隨著“三大動力”的迅速發展和日漸強大,近年來,哈爾濱人又將“三大動力”所積澱的工業文化加以開發形成了獨特的“工業游”,三大動力路已經成為全國首條工業風情旅遊名街。2004年年底,哈爾濱松雷國際商城入主三大動力路上的和平商廈;毗鄰的樂松購物廣場、家樂福超市樂松店正式開業;擁有1200多家店鋪的巴黎廣場也在這裡試營業,以“三大動力”職工為主要購買群的一個新商圈正勢不可擋地崛起。每當夜幕降臨,五光十色的燈飾,將三大動力映襯得繽紛異彩,宛若天街落人間。
未來展望
因著“三大動力”而馳名中外的三大動力路,與著“三大動力”共存共長的三大動力路,正在國人的期待中,在老工業基地的振興中,在哈爾濱經濟的騰飛中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