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崇聖寺的建於南詔時期,具體建造情況說法不一,《蒙段諸異僧》記載:“原崇聖寺初建於詔初,為詔王閣羅風與吐蕃國師贊錯證盟處,為吐蕃使臣駐地。”大理國內史《大理國僧分五類》載:“蒙氏崇道敬佛,而於城西建八大寺、四道觀。其中最壯觀為崇聖寺,國師居寺中”。到了南詔勸豐祐時,重用海壽大法師,法師獻策:“以南詔為佛國,重修崇聖寺為護國大崇聖寺” 。另據《南詔野史》(胡本、王本)、《白古通記》等史籍記載,當時崇聖寺與主塔建造時,寺基方7里,聖僧李成眉賢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銅40590斤,建於南詔第十主豐祐保和十年至天啟元年(公元834至840年),費工708000餘,耗金銀布帛綾羅錦緞值金43514斤。
經南詔之後的大理國,佛教較南詔更為發展,有“佛國”“妙香國”之稱。 崇聖寺建成之後即為南詔國、大理國時期佛教活動的中心。崇聖寺所崇之“聖”為觀音,當時,大理地區對觀音崇拜極為勝行 。大理國二十二代皇帝中,曾有九位到崇聖寺出家為僧。公元1056年,緬甸國王曾兩次來崇聖寺迎佛牙,大理皇帝段思廉在寺中以玉佛相贈 。
元武宗時曾“降聖旨”封釋覺性為住持僧,保護寺產,免徵糧稅。元代亦曾加以維修,使得“殿廡煥然復興,三塔峙立,金碧交輝,巨麗與山埒(相等)”。
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五月六日,大理髮生強烈地震,崇聖寺遭受嚴重破壞,“塔裂三尺許”, 史藉載“城郭人廬盡紀,中塔(大塔)折裂如破竹,旬日複合,突然無瑩”。除雨銅觀音殿尚存外,其餘殿堂樓房盡毀,貴重文物喪失殆盡。李元陽重修,並寫《崇聖寺重器可寶者記》,文云:“寺中重器有五:一曰三塔,二曰鴻鍾,三曰雨銅觀音,四曰證道歌佛都匾,五曰三聖金像。” 其中的蒼山勝概樓大型建築於明代《雲南通》載∶蒼山勝概樓,在府城西北三里崇聖寺,創自唐貞觀年間,上懸鴻鍾,唐鹹通間鑄。至徐霞客到大理時,崇聖寺前仍有“三塔鼎立,……諾四旁皆高松參天。其西由山門而入,有鐘樓與三塔相對,勢極雄壯”,樓後為正殿,正殿後為“雨珠觀音殿,乃立像,鑄銅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遊記·滇游日記八》)。
崇聖寺的在清鹹豐年間燒毀,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來。
20世紀80年代以來連續進行了崇聖寺的恢復重複。1997年重修鐘樓,重鑄了“建極大鐘”。以後又修建了“聚影池”、重建了“雨銅觀音殿”等 。
為了改變有塔無寺的狀況,大理文化局於2004年斥資1.82億元人民幣重建了崇聖寺,重建工程以保護三塔為核心,在保持已建成的鐘樓、雨銅觀音殿、前導區環境格局的基礎上,建築群落按主次三軸線、八台九進十一層布局,主要建築有金翅鳥廣場、山門、護法殿、彌勒殿、十一面觀音殿、大雄寶殿、阿嵯耶觀音閣、望海樓、羅漢堂、祖師殿、千佛廊等;各殿堂佛像以《張勝溫畫卷》(又稱《大理國梵像卷》)及明代梨廣修所塑的筇竹寺“五百羅漢像”和三塔中發現的文物為藍本,按大理多元文化、佛教禪宗密宗兼容並蓄的特色布局澆鑄,617尊(件)佛像、法器,均用青銅澆鑄而成,其中599尊(件)貼金彩繪。整個仿古建築群落占地600畝,建築面積20080平方米,屬於漢傳佛教寺院。2005年4月22日,崇聖寺重建工程全部竣工。
藝術特色
建築主體鋼混結構為主,斗拱門窗及細部裝飾全用上好紅椿木精雕細刻,中軸線建築採用最高規格的金龍金鳳荷喜彩,兩次軸線建築採用莊重典雅的玄紫彩,廊閣內院採用活潑詼諧的蘇式彩。
崇聖寺佛像以《宋時大理國畫工張勝溫畫倦梵像》等為藍本按大理多元文化、佛教禪宗密宗兼容的特色布局雕塑五百九十八尊件佛像法器,均用青銅燒鑄而成,除禪宗元祖和九位出國為僧的皇帝系凡人不貼金外,其餘五百七十四尊都貼金彩繪,建築群落採用細白麻石和青草石進行牆地面鋪貼和台階踏步的支砌,柱礎佛台均用大理石漢白玉,整個群落石料整齊劃一恢弘大氣,體現大理石文化特色。
主要景點
寺前景點
主詞條: 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
崇聖寺三塔, 由這一大二小組成。大塔叫千尋塔。
千尋塔與南北兩個小塔的距離都是70米,呈三足鼎立。千尋塔現存高度是69.13米,底寬9.9米,為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一共有16級,是中國現存座塔最高者之一,與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築,造型上也與西安小雁塔相似,為唐代的典型塔式之一。塔身內壁垂直貫通上下,設有木質樓梯。
大鵬金翅鳥廣場
在崇聖寺大門正前方的大鵬金翅鳥廣場上,鑄有高6.9米的雙面大鵬金翅鳥雕像。它是以三塔出土文物金翅鳥為藍本創作而成。原件高18.5厘米,淨重125克,此尊雕像經過複製放大而成。大鵬金翅鳥栖息在一朵盛開的蓮花上,昂首引頸,頭頂飾羽冠,頭及尾羽屈起作火焰狀,尾羽鑲水晶珠5顆。廣場上防件亦在雙翅上嵌有仿製水晶珠,整件雕像為銅鑄貼金 。
南詔建極大鐘
南詔建極大鐘鑄於公元871年,南詔建極十二年,故名南詔建極大鐘。據徐霞客《滇游日記》記載:“鍾極大,徑可丈余,而厚及尺,其聲聞可八十里……”,為崇聖寺五大重器之一,與三塔同為鎮寺之寶,毀於清鹹豐、同治年間(公元1856年---1872年)的戰亂。
1997年香港回歸之際,重建南詔建極大鐘鐘樓、重鑄建極大鐘。由北京古鐘博物館據歷史資料設計,南京晨光機器廠鑄造。重鑄的建極大鐘鐘體分為上、下兩層,上層飾六幅波羅密圖案,下層飾六幅天王像,高3.86米,直徑2.138米,重16.295噸,重鑄的南詔建大鐘為中國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所鑄的第四大鐘,雲南省第一大鐘 。
雨銅觀音殿
《南詔野史》云:崇聖寺的雨銅觀音像鑄成於唐昭宗光化二年(公元899年),即南詔最後一個王舜化貞時期,為“立像,銅鑄而成,高三丈。”是一尊鎏金觀音像,頭著寶冠,細腰跣足,左臂下垂執甘露瓶,右臂上舉,袒胸下裹薄裙 。雨銅觀音殿前廊有大鐘,天井南北各有一尊小塔,大殿的漏閣中供地母神,大殿對面還塑韋陀菩薩。清鹹豐年間,雨銅觀音殿毀於大火,銅像之兩手及衣角亦有損壞。直至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時任大理提督的蔡標,方將其損壞部分修復。然而,原有的雨銅觀音由烏銅鑄成,後來補鑄上的部分由青銅鑄成,其光澤和質量就不如原有所鑄。20世紀50年代初,雨銅觀音殿尚有法號為超塵、超俗的兩位和尚守護。及至文化大革命時期,被作為“破四舊”的對象砸碎回爐。
1999年雨銅觀音殿在原先的舊址上擴大重建,殿高29.99米,占地面積8100平方米,建築面積4384平方米。殿內居中的2.2米高的漢白玉須彌座上,有1.8米的貼金銅鑄蓮花座,蓮花座上站立有8.6米高銅鑄貼金的雨銅觀音。重鑄的雨銅觀音根據清末遺存照片精心複製,重11噸。慈祥、善良的女性的臉,結實挺拔的男性身材,是南詔中、晚期大理地區男性觀音向女性觀音過渡時期的造像 。
寺內景點
石雕
崇聖寺以福建省的細白麻石、莆田青草石和漢白玉大理石為主要材料,在寺內雕刻了眾多石雕藝術作品。其中山門前的龍池是以金庸的小說《天龍八部》對“天龍寺”的描寫為素材,以在原址挖出的一塊高5米、寬4.5米的大青石的自然形狀為基礎,雕刻成了一個高4.5米、寬4.2米的巨型龍頭。龍頭下建成寬7米、半徑3.7米、深0.6米的水池 。阿嵯耶觀音閣前的九龍浴太子噴泉以九龍浴太子傳說為題材,將九龍和太子以石雕形式雕刻成一組景觀,並採用石雕和高科技噴泉結合,體現浴佛的真實效果 。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為仿北京故宮太和殿,清代重檐九開間,有三層台基,殿面闊51.7米,高26米。《張勝溫畫卷》被雕刻成高1.8米,長117米的木雕長卷,安裝於大雄寶殿內牆四壁的高2.03米,長119米的巨型佛龕內。而將“佛本身故事”(如來佛祖從誕生、出家、成佛、創立佛教、廣傳弟子、普及佛教、敬為佛祖、圓寂的故事)繪成18幅圖案,雕刻成大雄寶殿的十八扇格子門。大雄寶殿,是崇聖寺等級最高,處於寺院中心位置的建築 。
藥師殿:在藥師殿供奉著一尊高1.6米的坐姿藥師佛像。藥師佛是梵文音譯,全稱是“藥師琉璃光如來”,亦名“醫王善逝”,“大醫王佛”。
護法殿:為 仿明代單檐廡殿頂五開間,採用莊嚴的金龍金鳳和璽彩,中間供有高5.7米的大黑天神,兩旁供有高5米的四大護法天王 。
彌勒殿:為仿宋代單檐七開間廡殿頂建築、採用莊嚴典雅的和璽彩。中前供彌勒佛,背後供韋馱像,兩邊列天龍八部 。
十一面觀音殿:為仿明代重檐五開間建築,內供9米高的十一面觀音像及觀音八化身(立、坐像,高4米) 。
阿嵯耶觀音閣:為四周環林的仿唐代高台三重檐樓閣,中間供12米的阿嵯耶觀音像。
山海大觀石牌坊:白族特色牌坊,上書蒼勁有力的“山海大觀”幾個大字。
望海樓:又稱藏經閣,為三重檐明清式樓閣。藏經閣是崇聖寺的最後一幢重要建築,是收藏佛教大藏經及其它佛教典籍、法器的場所 。
羅漢堂:羅漢堂內供五百羅漢與二個明王,五百羅漢像平均高1.8米,為銅鑄貼金 。
轉經筒:體現了藏傳佛教的思想,經筒上刻有經文。
金剛杵: 俗名降魔杵,原系印度的一種兵器,後來成為密宗的—種法器,常為金剛力士護法所持。而三塔所出土金剛杵,均為阿吒力僧誦經時手持之物。崇聖寺5件金剛杵,最大的1件,高6米,直徑1米。
財神殿:殿內供奉有高4米,騎於虎上的金甲財神像。
高僧殿:高僧殿里鑄有9位大理國出家為僧的皇帝,像高4米。
祖師殿:殿中有達摩、慧可、僧燦、道信、弘忍、慧能禪宗六祖,禪宗六祖都為坐像,通高6米,不貼金 。
出家傳說
關於大理國皇帝遜位為僧,有十人之說,也有九人之說。至於出家原因,一則與南詔大理國實行的政教合一統治有關,二則有四因:
第一、在爭權中失敗,被廢為僧。(如段思良)
第二、政權不穩而為之。(如段正嚴)
第三、高氏專權人心向背,被迫下台。(如段壽輝、段正明)
第四、慣例所致,新國王即位後,原國王退位讓賢,出家為僧,以安定人心。
九位大理國出家為僧的國王分別為:段思英:大理第二世國王;段素隆:大理第八世國王;段素貞:大理第九世國王;段思廉:大理第十一世國王;段壽輝:大理第十三世國王;段正明:大理第十四世國王;段正淳:大理第十五世國王,也是金庸《天龍八部》中段譽之父;段正嚴:大理第十六世國王,也是金庸《天龍八部》中段譽;段正興:大理第十七世國王 。
佛事活動
2006年7月9日至14日,大理崇聖寺開光大典系列文化活動在大理崇聖寺舉行,活動的主要內容為7月9日迎請阿嵯耶觀音回家。7月11日貫徹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共識座談會。7月12日大理崇聖寺開光大典系列活動剪彩儀式;高僧大德合影留念;大理崇聖寺開光大典;崇聖寺佛教研究院揭牌儀式;高僧大德同植菩提樹活動;佛教文物展剪彩儀式;佛光普照焰火晚會。7月13日雲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釋崇化榮膺方丈升座慶典;文物裝藏儀式;書畫家筆會。7月14日祈禱世界和平、祖國統一、民族團結、風調雨順——觀音祈福法會;各國高僧簽名祈願並敬裝入千尋塔活動。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地震後,大理崇聖寺僧團及護法居士為四川汶川地震災區同胞做為期7天的誦經祈福超薦法會。
2010年9月24日至10月19日,“傳授三壇大戒”法會於崇聖寺舉行。此次法會是崇聖寺第二次傳戒法會,共有來自中國各地的156位新戒雲集崇聖寺。由三師、七尊證及諸位引禮師傳授佛法、戒律,使新戒弟子進一步純正信仰、嚴守戒律,成為合格的比丘。此次傳戒法會如法如律,嚴格按照《三壇大戒傳授正范儀軌》進行,法會圓滿順利。
2010年3月4日,大理州佛教協會主辦,大理崇聖寺承辦的抗旱賑災祈福法會在大理崇聖寺舉行。來自大理白族自治州各縣市各大寺院的高僧大德、法師、居士近300人誦經祈福。為體現佛教慈悲濟世精神,法會進行了募捐儀式,共收到126504.1元善款,作為專款投入抗旱救災工作。
2012年7月5日,“傳授二部僧三壇大戒”法會於大理佛都崇聖寺、大理萬佛寺舉行。來自中國各地的逾360名新戒弟子齊聚,參加為期一個月的受戒儀式,為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比丘(比丘尼)接受必需的戒體。
2012年11月19日,崇聖寺舉行首次傳授居士菩薩戒法會。來自全省各地的650多名新戒弟子齊聚大理崇聖寺,參加為期一個星期的受戒儀式。法會最後,在三師七證的印證下,眾居士菩薩登千花台,圓滿菩薩戒,領受戒體。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地震後,大理崇聖寺僧團及護法居士於4月24日為四川雅安地震災區同胞做為期7天的誦經祈福超薦法會,祈願雅安罹難者往生淨土。
2013年10月11日至18日,崇聖寺舉行了第一屆的“眾姓萬緣水陸法會”。此屆法會共設七個壇口,大壇設在大雄寶殿。整個寺院各殿堂分別設有:“諸經壇”、 “法華壇”、 “淨土壇” 、“華嚴壇”、 “楞嚴壇”,內壇和外壇的法事布置鮮花供養。各大德、法師如法如律地舉行誦經、禮懺、持名、請聖、齋天、放生、施放瑜伽焰口、普佛、說幽冥戒、送聖等法事活動。
2015年10月28日至29日,在大理崇聖寺舉辦了“2015崇聖論壇”。正式提出“時代特色人間佛教”理論,為締結“東南亞南亞佛教命運共同體”(CBDSASA)提出《動議書》,引領世界佛教達成共識,這是崇聖論壇在經過五屆歷程的不斷探索後,終於有了實質性突破。
交通信息
公交
大理古城北門乘坐19路在“三塔公園”站下即可。
步行
崇聖寺所在景區離大理古城北門只有1.5公里左右,沿214國道往北走,馬路左邊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