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東漢與西晉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主要有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中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形成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重建漢朝,史稱蜀漢。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鼎立。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國號“晉”,史稱西晉。15年以後,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這段歷史在小說家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里塑造了一個個流傳至今的動人故事。這些故事的發生地也被國務院確定為三國文化旅遊名城。
三顧茅廬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 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南陽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閒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後,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火燒新野
火燒新野出自《三國演義》第四十回蔡夫人議獻荊州諸葛亮火燒新野。諸葛亮第一把火燒博望坡,夏侯惇大敗,曹操便親自領兵伐新野。劉備放棄了新野,到樊城以避曹軍。曹操的部將曹仁領的兵到新野,見城門洞開,城中無人,便引軍進城中駐紮。夜來時分,就被火燒了。這就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前兩把火。曹仁引眾將突煙冒火,尋路奔走,聞說東門無火,急急奔出東門。軍士自相踐踏,死者無數。曹仁等方才脫得火厄,背後一聲喊起,趙雲引軍趕來混戰,敗軍各逃性命,誰肯回身廝殺。正奔走間,糜芳引一軍至,又衝殺一陣。曹仁大敗,奪路而走。
漢桑城
漢桑城”被人們譽為“城中城”、“世界最小的城”,它由磚石砌成,城圍數丈,高丈余,寬八尺,面積十平方米左右,內有一株兩人合抱粗的古桑、相傳為三國時關羽親手所植,至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漢桑城因此而得名。
說起這棵桑樹,中間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劉關張三兄弟在新野駐紮時,關羽在城西門紮寨,房屋旁住著一個姓張的老漢,門前有一棵大桑樹,張老漢靠桑葉養蠶維持生計,有一天,關羽操練歸來,順手將赤兔馬拴在這棵桑樹上,不料馬餓極了,把樹啃了個對頭圈,慢慢這棵桑樹就枯死了,劉備得知此事,責令關羽重植一棵桑樹作為賠償,關羽知錯改錯親手挑選一棵桑樹栽在此地,並用磚石圍護起來,以示愛樹愛民的誠心,後來諸葛亮火燒新野,可這棵樹還是青枝綠葉,更加茂盛。
議事台
漢代議事台,是劉備三顧茅廬請來軍師諸葛亮後特意修築的,是劉備諸葛亮商議軍機大事的地方。議事台為長方形,南北長80米,寬4米,高5米,磚石結構。向上看建有一座雙層八角閣樓,上層八角上各盤一條栩栩如生的陶質神龍,上下層角端均飾有鎮海祖像和祥瑞異獸,凝視著八方。閣樓屋脊中心為寶頂葫蘆型。這裡有石桌、石凳正好容四人對座交談。據傳說,台基高三丈六尺,象徵一年三百六十天,樓修八角,示八卦之意,當時諸葛亮在此外觀天象、望氣脈、日夜運籌,輔佐劉備復興漢室大業。閣樓屋脊上的八條神龍,是諸葛亮為防禦火災而特意設計的,這八條龍面對八方,哪方燒大火,哪一方向龍頭就會自動噴出水來。所以當年火燒新野時,新野滿城起火,上下通紅,全城房屋盡成灰燼,唯獨議事台一無所損。
現存議事台,乃後人重建,八檐八柱,巍峨壯觀,為遊客的必觀景點。
新野漢畫像磚博物館
新野漢畫像磚博物館始建於1988年10月,是我國第一座以陳列漢畫像磚為主的博物館,收藏文物5200餘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38件、國家二級文物79件、國家三級文物536件。為保護、研究、傳承歷史文化,提升文化發展的軟實力。新野縣委,縣政府投資2200萬元,於2010年5月建成新館。新的漢畫像磚博物館堅持“以人為本,以文物為本,為社會服務”的理念,強調“過去與未來,歷史與現代,藝術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吸收新野歷史、文物、考古及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鑑國內外博物館的成功經驗,以其宏大的建築、豐富的展覽、先進的技術、完善的功能,形成獨具新野特色的現代化陳列展覽,並躋身於“縣級一流,國內先進”的博物館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