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十八景

三台十八景

湖北省鍾祥市,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心城區位置,古稱郢中鎮,歷史悠久,是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歷史上對這裡的風景名勝有“三台十八景”的總結。 三台是指:蘭台、陽春台、子胥台; 十八景是指:陽春煙樹、白雪晴嵐、石城春雨、蘭台午風、莫愁古渡、漢皋別意、龍山曉鍾、仙橋夜月(其餘景觀佚名)。

歷史沿革:

鍾祥郢中名勝相沿“三台十八景”之說由來已久,究竟何為“三台十八景”呢?

郢中古城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2700餘年。因古城緊靠漢水,地當要衝,所以受到歷代帝王的重視和建制,自西晉至清末1600多年間,一直為竟陵郡、郢州、安陸州、承天府、安陸府治所,留有大量文化遺蹟。同時,歷代名人雅士或慕名來游,或結廬於此,積累了豐富的詩文辭章,逐漸形成了郢中的名勝景點系列。

最早的書面將郢中名勝系列化的是明正德年間,興王府長史袁宗皋。早期地方志和民國版《鍾祥詩征》均收有他的《郢中八景》詩作,其八景內容為:漢江別意(傳說鄭交甫漢濱遇仙女解佩處)、仙橋夜月(青泥灣梅福升仙之橋)、陽台春色、白雪風光、石城暮雨、利涉晴波、龍山曉鍾、莫愁古渡。明萬曆年間文人王慎修也有《郢中八景》詩作,可見當時已有“八景”共識,只是取景有所不同。

充實郢中名勝景點是從興王宮朱祐杬開始的,素有風雅情趣的他大多數時間在忙於著書立說,在他的《恩紀詩集》中,將郢中名勝發展為《郢城二十景》,其中蘭台挹秀、石城曉霽、武穆遺祠(岳飛祠廟)、三閭舊宅(宋玉宅址)、梅井修丹、陽春台、白雪樓、宋玉池、莫愁村、龜鶴池等十處為城內實體景點。花港流香、漢皋解佩、屏風掛月、曲水依雲(小東門外,效王羲之蘭亭流觴曲水)等四處為意境景點。涮馬鳴湍(涮馬灘)、潮泉夕響(城北山中)、龍鳳港(舊口)、金雞冢(長灘)、石羊岡等六處為外圍景點。

完善郢中名勝景點的是嘉靖皇帝及其子孫。興王之子朱厚熜進京登上皇位後改元嘉靖,世稱嘉靖皇帝。奉行尊親為大的嘉靖皇帝對故鄉鍾祥恩隆有加將興王府“潛龍之邸”,對郢中古城冠以“興都”之稱,並在此置承天府治所,對郢中古城大加修葺,使其勢雄越四方,俯視三楚,形成“古蹟景之,有景皆勝”的繁榮景象。當時文人墨客雲集郢中,賞景游勝樂在其中。他們按興王多多益善的思維,又照顧古城喜八的習俗,將郢中名勝列為“十八勝景”。據明萬曆二十六年《重修岳武穆祠碑記》所載:“承天故安陸,獻皇帝封國業,封內山川之勝若古忠義賢豪遺蹟,靡不表彰而詠歌之。岳武穆為十八景之一……”顯然已成為當時人們約定俗成的名稱稱謂。

清初,隨著朝代更替,景物全非。文人毛跡可遊覽郢中後仍偏愛“郢中十八景”,他將明人王慎修的《郢中八景》重新填詞賦予新意,流下許多名句佳章。清康熙五年,鍾祥知縣程起鵬主修第一部《種祥縣誌》是,綜合前人的成果,又標新立異地將郢中名勝確定為《郢中十六景》,其內容有:胥台振彩、樠木樵唱、白塔穿雲、章山映秀(章山街章山仁里牌坊)、孟亭梅雪、玄妙仙樂、利涉倒流、花港流香、蓮亭香泛(報恩寺之陰)、曲水依雲、漢城繞歌、涮馬鳴湍、崇沽懷眺、龍爬峭壁、城西飛閣、巷橋柳蔭。

清代中後期,鍾祥文人名士輩出,據《鍾祥藝文考》記載清代鍾祥出版詩文專著的文人就達110多位,其中不少文人對鍾祥郢中名勝極其推崇,如胡作炳兄弟、李蓮兄弟、韓枚、樊昌運、梅立中等。清乾隆六十年邑人杜光德主修的第三部《鍾祥縣誌》稱:“相沿古歌一首,詞甚俚然,傳播已久,不可刪也。”其內容為:“龍山松柏翠光浮,利涉橋邊水倒流,玄妙觀中仙樂奏,石城高壓漢江樓,陽春曲調人難和,白雪樓前月一鉤。姨娘並闕流泉滴,龜鶴池清去複流,古墓叔敖雲繞繞,蘭台境步慢悠悠,煙鎖莫愁村外草,舟橫涮馬伴眠鷗,朱門誰識寥天月,樠木山頭守節侯,鞭屍灘際鴛鴦戲,慟父含冤子報仇,梅福煉丹升仙去,清泥池旁仙子游,雲雨未來因宋玉,楚王余恨幾千秋。”從這首古歌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到十八景的影子,特別是“龍山”二字為明初所名,從而否定了古歌出自宋人梅堯臣的傳聞。為什麼三台十八景之前要冠以“三台”呢?因為郢中名勝景點集中分布在“三台”(陽春台、蘭台、子婿台)周圍,加之三台本身就是十八景的內容,而且念起來也比較順口,所以形成“三台十八景”這句俗語。

擴展:

•龍山松柏翠光浮,利涉橋邊水倒流。

•玄妙觀中仙樂奏,石城高壓漢江樓。

•陽春曲調人難和,白雪樓前月如鉤。

•姨娘井闕流泉滴,龜鶴池清去復留。

•古墓叔敖雲繞繞,蘭台境步慢悠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