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傳

三傳

“三傳”,即“春秋三傳”,是解釋《春秋》的三部書,就是《左傳》、《公羊傳》和《榖梁傳》。

概述

春秋三傳是解釋《春秋》的三部書,就是《左傳》、《公羊傳》和《榖梁傳》。

《春秋》,即《春秋經》,是傳統典籍“六經”之一,也是魯國的國史,多傳《春秋》之書出於孔子之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春秋》的語言極為凝練,微言而大義,往往一字含褒貶,被人稱為“春秋筆法”。

《春秋》既定為經,其文言簡義深,加上去古已遠,如果無注釋,很難讀懂。注釋《春秋》的書,名氣大的有左氏、公羊、谷(谷)梁三家,也就是《春秋三傳》:《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也叫《左傳》《公羊傳》《穀梁傳》,都是編年體史書。

東晉范寧(《後漢書》作者范曄的祖父)在他的《春秋穀梁經傳集解序》中評論《春秋》三傳的特點:“《左氏》艷而富,其失也巫。《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

《左傳》

《左傳》也叫做《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相傳是春秋、戰國之際的左丘明所撰。《左傳》以《春秋》為綱,博採各國史事,編次成書,敘事明晰,繁簡得宜,保存了較豐富的歷史資料。

《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 《春秋內傳》《左氏》,漢朝以後才多稱《左傳》。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也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範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哀公二十七年)。

《公羊傳》

《公羊傳》(《春秋公羊傳》《公羊春秋》),解釋《春秋經》的一部典籍,其起止年代與《春秋經》一致,其解釋十分簡略,著重闡釋《春秋》的“微言大義”,採用問答的方式解經。

《公羊傳》的作者舊署是戰國時齊人公羊高,他受學於孔子弟子子夏,後來成為傳《春秋》的三大家之一。

《公羊傳》最初是家學,通過口耳相傳,口傳心授,至公羊高的玄孫公羊壽(漢景帝時人)方與齊人胡毋生(也有作胡母生)一起定稿,將《公羊傳》“著於竹帛”。《公羊傳》,不同於《左傳》以記載史實為主(所以王安石評《左傳》為“斷爛朝報”)。《公羊傳》將經傳合併,也就是逐句解釋《春秋》經文的大義,成為今文經學的重要典籍,並被歷代作為議論政治的工具。

後世注釋《公羊傳》的書籍主要有東漢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詁》、唐朝徐彥作《公羊傳疏》、清朝陳立撰《公羊義疏》。

到清代中後期,“公羊學”重新崛起,尤其在晚清,堪稱中國的主流學派。龔自珍、魏源、康有為、梁啓超等,借經學以用事,把“公羊學”與經世致用、救亡圖存結合在一起,成為維新變法的思想基礎。

《穀梁傳》

《春秋穀梁傳》乃儒家經典之一,與《左傳》、《公羊傳》同為解說《春秋》的三傳之一。所記載的時間起於魯隱公元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其作者相傳是子夏的弟子,戰國時魯人穀梁赤(赤或作喜、嘉、俶、寘)。起初也為口頭傳授,至西漢時才成書。

一般認為《穀梁傳》比《公羊傳》晚出,屬今文經學,其宗旨亦在闡發《春秋》經中之微言大義,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只有少量敘事。著重宣揚儒家思想,務禮義教化和宗法情誼,為緩和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穩定封建統治的長遠利益服務,因而也受到統治階級的極大重視。它是我們研究秦漢間及西漢初年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

該書最早見於漢初陸賈《新語》,但其所記之真實性尚有疑問。漢武帝時,衛太子習《公羊》,兼習《穀梁》,此後學者不多,宣帝時才立於學官。漢代有《穀梁外傳》和《穀梁章句》,皆佚。東晉范寧有《春秋穀梁傳集解》。唐初楊士勛有《春秋穀梁傳註疏》。清代後期,今文經學復興,《穀梁》亦隨《公羊》之後而盛極一時。清鍾文烝著《穀梁補正》,泛取唐宋以後諸家之說以補正范注楊疏。其後廖平著《穀梁古義疏》,柯劭忞著《穀梁傳注》,皆有所成就。

通行本有清阮元《十三經註疏》本,中華書局影印,1980年第1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