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描述
大家都知道,三九天,是人所感受到最冷的時段。三九天,比較好計算,每年的冬至節這天,就開始進入“數九”,之後,你只要熟悉了中國傳統的節氣口訣,就知道寒暑時間表了。這就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歸一九,犁牛遍地走。”。這意思是說,由於地球有積蓄前端時間的冷熱能量的情況,所以,進入冬至之後,還有40天的最冷天氣;冬至之後的18天,僵手足;冬至之後的18天—36天的這18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期,河面結冰,江河封流;而一旦進入冬至之後的36天——54天的這18天,沿河的柳樹就發新芽了,氣候就轉暖了;而冬至之後的54天——63天,大雁就從南方飛回了北方;冬至之後的63——72天及以後,就要準備春耕了,天氣就徹底暖和了。
產生機理
在冬至時期,白天最短,太陽直射角度與地面夾角最小,單位面積的地面受到的日照強度最小,因此地面每天得到的太陽熱量最少,地面日熱量收支逆差尚未達到最大值。而冬至以後,雖然白天日趨增長,但增長的速度卻很緩慢,從冬至到“三九”這一時期,平均每天只增長約一分鐘,同時,太陽直射角度與地面夾角增加也很緩慢。地面日熱量收支仍處在逆差狀況,所以繼續失去熱量,地溫繼續下降。地面總熱量收支逆差在“三九”時節才達到最大值。由於空氣的溫度主要受地溫影響,這就導致了“三九”時節氣溫最低(當然,並非全國如此,年年如此,具體因地區、因年歲而異)。另外,“三九”前後,西伯利亞地區的冷氣團也發展到極為強盛的階段,強冷空氣的頻頻入侵也是造成氣溫低的原因之一。
地球白天吸收太陽輻射來的熱,到夜裡就把它散發出去了。夏天,白天吸收的熱多,晚上散發的熱少,這樣,每天都能積一些熱。冬天,白天吸收的熱少,晚上散發的熱多,每天不但不能積存,還要把夏天積存下來的熱用掉一些。冬至這一天,白天吸收的熱量少,可是地球上還有一些儲存的熱。過了冬至,儲存的熱越來越少,到“三九”,地球熱的儲存是一年最少的時候,所以也就最冷。
計算方法
“三九”是指冬至後的第三個“九天”,即冬至後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我國陰曆有“九九”的說法,用來計算時令。計算的方法是從冬天的冬至日算起(從冬至開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開始),每九天為一“九”,第一個九天叫“一九”,第二個九天叫“二九”,依此類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個九天,數滿九九八十一天為止。這時冬天已過完,春天來到了。 一般“三九”時最冷。“冬至後第三個第九天”是指“三九九”,也是“三九”和“四九”相交之日,並非“三九”。
地方諺語
許昌地區
河南許昌地區(原三國時許都)上千年流傳的諺語: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七九八九過河洗手,九九八十一,老頭牆根立,不怕身上冷,就怕肚子飢。”
遼寧地區
遼寧地區老一輩流傳的口令: “現在挨凍,將來受病,及時保暖,老了無痛”。
北方諺語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冰河開,八九雁歸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夏九九歌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離手;
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衫;
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滴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涼莫太遲;
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
八九七十二,半夜蓋夾襖;
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煤基;
九九加一九,已經過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