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織女牽牛送夕陽

《七夕·織女牽牛送夕陽》是明代末期江南女僧德容所作,作者借七夕牛郎織女相會後分離的悲傷,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

作品信息

【名稱】《七夕·織女牽牛送夕陽》

【年代】明末清初

【作者】德容

【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七夕

織女牽牛送夕陽,臨看不覺鵲橋長①。

最傷今夜離愁曲,遙對天涯愈斷腸②。

作品注釋

①鵲橋:神話。每年七月七夕牛郎、織女相會,群鵲銜接為橋以渡銀河。唐李洞《贈龐鍊師》詩句“若能攜手隨仙令,皎皎銀河渡鵲橋”,則借用此意。

②天涯:天的邊際,指極遠的地方。明指天空,銀河,結合牛女相會事。暗指作者故鄉,尚在萬里之遙的江南,實如海角天涯。

作品鑑賞

《七夕》是由兩首七言絕句組成的組詩,此詩為第二首。七夕為農曆七月初七之夜。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相會。後附入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壽等活動。此俗甚古,漢、晉、南北朝書中均有記載。在此純粹的婦女風俗節日來臨之際,德容作此七言絕句,記述自己的感想,抒發自己的情懷。任何風俗風景,其觀感體驗皆因人而異。舊俗此時,婦女尤其是未婚少女,盡皆歡天喜地,滿懷憧憬地聚集歡會,祈祥禱福。德容無此心境,她疑惑牽牛織女為什麼要此夕相會。她留心的不是牛女的團聚,而是團聚之後的斷腸離別。這自然與她的家破國亡,流落異鄉的特殊遭遇有關。

作者簡介

德容,明末清初江南女僧。生卒年不詳,大約公元1654年前後在世。俗姓朱,名又貞,嘉善(今屬浙江省)人。家世書香仕宦,事親盡孝。年十五,適同縣張我朴,唱酬甚洽。張為科場所累,全家發遣。德容寫四言長詩,記敘冤情,籲請捐軀代姑舅,未允。遂於遠地邊塞流放之地出家。工詩能文,尤長七言,詩風委婉含蓄,深沉悲涼。著有《璇閨詩》、《猗蘭幽恨》、《歸雲》等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