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晏[清代校勘學家]

丁晏[清代校勘學家]
丁晏[清代校勘學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丁晏(1794年-1875年),清代校勘學家,字儉卿,號柘堂,江蘇山陽人。八世祖丁國信,原籍山東濟南。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生於淮安城裡大溝巷本宅,六歲啟蒙,嗜讀書,朱湘很看重他,將女兒嫁他。十七歲結識潘德輿。漕督阮元督察郡學,阮元十分讚賞。汪廷珍稱讚丁晏“氣平心細,識見明確,當今豪傑之士也。”道光元年舉人,官至內閣中書。晚年主講於麗正書院。鹹豐十年(1860年),因平定捻軍有功,晏端上書保薦,賞戴花翎。同治三年(1864年),漕督吳元炳又奏保“賞二品封典,誥授通奉大夫”。十年與何紹基主持《重修山陽縣誌》、《淮安藝文志》修纂。光緒元年(1875年),病逝,墓葬淮安石壙呂莊。著有《尚書餘論》2卷、《石亭紀事續編》2卷。編有《頤志齋叢書》二十二種。又刊刻駱騰鳳的數學著作《藝游錄》,“遺稿凡十餘萬言,俱手自繕寫”。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丁晏(1794~1875)清代校勘學家。字儉卿,號柘堂,江蘇山陽(今淮安)人。性嗜典籍,勤學不輟。阮元攝漕督,以漢易十五家發策,條對萬餘言。道光元年中式。兼通史事,故經世優裕。嘗在籍辦堤工,司賑務,修府城,浚市河,有功鄉里。鹹豐壬子,太平軍蔓延大江南北,兩江總督檄行府縣興團練,廣積貯,為守御計,以先生主其事。鏇為疾者所糾,議遣戍,捐繳台費獲免。庚申,捻軍擾淮安北關,號召練勇,分布要隘,城賴以全。隨敘前績,由侍讀銜內閣中書加三品街。卒年八十有二。

生平

乾隆五十九年(1794),丁晏生於淮安城裡大溝巷本宅,時錦舒年四十一歲,母劉氏年四十,為第三子,父為其取名“晏”,字儉卿,號柘唐,意“勖晚成”、“勵清志節”。丁晏上輩雖累世讀書,然無一求得一官半職,其家境十分貧寒,六歲啟蒙,從舅氏劉南賓先生,八歲開始讀四書,“少聰穎,多疾病”。十二歲時隨父去安東(今漣水)訪朱禹江(名湘)先生。朱先生為當地名士,頗有文名,見晏奇之,認為來日“必為偉器”,即以女許之,錦舒以家道中落,且言晏太孱弱,而加以推卻,朱翁執意不聽。十四歲上其父病故,“家計日窘”,母劉氏“典絮衣付質庫”,“計無所出”。少年丁晏終日戚然無歡,始勤奮向學,晝夜不輟。十七歲時,在城內麗正書院結識潘德輿(字四農),定為終生至友,學業同道,他在《與潘四農先生書》中寫道:“大丈夫得志則不負所學,慨然自志於時,不得志則閉戶窮居,不以貧賤而改行,不以困厄而尤人,歸於實用。”於此為終生處世窮經的宗旨。年十九,入府學為郡庠生,時漕督阮元(號芸台,諡文達)督察郡學,以“漢易十五家發策”質學子,丁晏“草萬餘言上之,分條析派,博而有要”,阮元大為讚賞。府學山長(主講)江鄭堂(名藩)在丁晏的課卷上批評:“不佞三復足下之策,擴群經之精,闡漢易之奧,當今之世,如足下好學深思者有幾人哉?”並獎以《詁經精舍集》,以資鼓勵。然而,丁晏在科舉仕途上並非一帆風順,參加了幾次鄉試,道光元年(1821)方成為舉人,以後又多次赴京參加會試均不售,遂由“舉人大挑得教諭,不謁選”,一意研究經學,著書考古,先後主講於阜寧觀海書院,鹽城表海書院,淮安淮關、文津、麗正書院,以惠澤後學。
由於丁晏的著作不斷刊刻行世,其子丁壽昌(字頤伯)、丁壽祺(字介臣)先後中了進士,步入仕途,他在地方上的威望越來越高,淮安地方上的公共事業均請他出面主持。“於鄉里利病,凡賑恤災荒、築城浚渠諸役,每當事者牽挽,多有成效”。(《續纂山陽縣誌》)這耗費了他不少的精力和時光。
鴉片戰爭爆發後,丁晏對於異族入侵深感憂慮,在《論禁洋菸》中寫到:“不禁(煙)則民日以弱,中國必瘦,禁則利在所爭,外夷必遣。不久聖旨下,“依議免行”。丁晏仰沐“聖恩”,感激涕零。從此“足不逾閾,每日課讀經史,以補前此荒蕪,順時任命”(《丁晏:《上蕭山師相書》)。
丁晏的晚年,基本上在家閒居,讀書著述,六十七歲後,經一再邀請,繼續主講於麗正書院。鹹豐十年(1860),捻軍攻陷清江浦,直抵淮郡北關,鄉紳造門者接踵而至,擁晏出,總守城之責,丁晏力辭不就,但答應可以“吾竭吾力”,他建議漕督先檄湘軍一隊來淮,又請揚州主兵者速派大隊援助。淮城通過修葺,大大提高防禦性能,捻軍終未破城,退去。次年,丁晏由大臣晏端上書保薦,敘前守城功績,恢復功名賞戴花翎,加三品銜。同治三年(1864)漕督吳元炳又以丁晏“疊御賊氛”,奏保“賞二品封典,誥授通奉大夫”。
同治十年(1871),七十七歲高齡的丁晏與何紹基共同主持了《重修山陽縣誌》、《淮安藝文志》修纂工作,歷三年,刊成。
光緒元年(1875),丁晏病逝,享年八十二歲,墓葬淮安石壙呂莊。

個人成就

清代著名經學家,繼閻若璩後研究《尚書》,著《尚書餘論》2卷,斷《古文尚書》及《孔傳》為王肅偽作。又輯《禹貢集釋》3卷,匡正胡渭《禹貢錐指》中之誤處。生平篤好鄭學,於《詩箋》、《禮注》研究尤深,認為孔疏多失鄭旨,撰《毛鄭詩釋》4卷。又撰《

丁晏像 丁晏像

鄭氏詩譜考正》1卷、《詩考補註》2卷、《補遺》1卷,《三禮釋注》8卷;另輯《鄭康成年譜》。因鄭氏有《六藝論》,故署其堂曰“六藝”。

丁晏治經學兼容宋儒,認為漢儒正其詁,宋儒析其理,二者不可偏廢。撰《周易述傳》2卷、《孝經述注》1卷。尤熟於通鑑,經世優裕認為輕錢行鈔,有利無害;禁菸當以民命為重,立法當以中國為先。在籍辦堤工、司振務、修府城、浚市河、開通文渠中支,均有功鄉里。

鹹豐三年,大府延主淮安練勇城守,以事為人所劾,遣戍黑龍江,繳費免行。10年復號召團練,城以獲全。敘守城功,由侍讀銜內閣中書加三品銜。終身不仕,除研究經學外,教授生徒,歷主觀海書院、麗正書院、文津書院,有“江淮經師”之稱。丁晏撰著極富,達47種,136卷,已刊者稱為《頤志齋叢書》,未刊稿本多為北京等圖書館收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