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姓氏]

晏[姓氏]
晏[姓氏]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晏氏主要起源於黃帝裔孫帝嚳高辛氏之子契的系統,稱號玄王,十四世商成湯建立商朝,晏氏是殷商後代。晏氏出自宋公室子姓,西周初年封於宋國(今商丘一帶)叫“晏”的食邑,後裔“以邑為氏(即今天的“姓”)。

姓源考略

根據《齊侯鎛鍾銘》晏弱為宋穆公曾孫,得氏時間應該是在宋穆公(約前785年—前720年)死後其位讓與太子與夷,並使其子馮出居於鄭,這裡的子應該是嫡長子,應該還有其他庶子,這些庶子很可能被分封與“晏”的食邑,其後人便以邑為氏。 晏氏非出自姜姓,出自宋公室子姓,西周初年封於宋國(今商丘一帶)叫“晏”的食邑,後裔“以邑為氏(即今天的“姓”)“。最早晏姓名人為晏弱。最早晏氏記載為《范陽龍潭盧氏宗譜》記載周平王時期盧姓始祖齊國高傒公夫人晏氏(約前725年—前644年)。

姓氏源流

晏[姓氏] 晏[姓氏]

晏(Yàn)姓源出有三:

源流一

來源於子姓,一說姜姓。春秋時期的齊國大夫晏弱被分封於晏,也就是今天的山東省齊河縣西北的晏城,所以他以晏作為自己的姓氏。他的後代也沿用晏姓,形成了晏姓的以支。晏弱為子姓,出土的叔弓鍾,叔弓鎛中記載了靈公在晏弱滅萊後,賜予三千家食祿的事,其中有"赫赫成湯"語。齊靈公曾經打算嫁女給晏嬰,按照古代同姓不婚的原則,晏弱不可能為姜姓。另外晏弱死的時候,晏嬰用殷人的禮儀給父親服喪。由《叔夷鍾》和《左傳》等證實,晏氏乃商湯王后代,春秋時宋穆公曾孫晏弱(桓子),因政治避難,靠姻親關係遷入並仕齊,晏弱後代人才濟濟,其子晏嬰為國之棟樑,晏氏從此在齊國發揚光大。

源流二

來源於陸終氏,是陸終子晏安的後代。傳說中的古帝顓頊的第五個兒子叫做陽安,他的後代便以晏作為姓氏。西周時期,晏安的後代曹俠來建立邾國(鄒國),故又為曹姓、邾姓、鄒姓的始祖。見《世本》、《史記》等。

源流三

來源於晏龍。晏龍是唐堯時掌管音樂的大臣,為歷史上最早的晏姓人物,被認為是晏氏的始祖。晏龍的父親是帝嚳,而帝嚳的曾祖父就是黃帝。見《山海經》。但因《山海經》大多數歷史學家都認為是傳說而不是歷史,所以我們一般不採用這種說法。

得姓始祖

晏弱(叔夷),晏安。

晏安的推論

晏氏,我國最古老的《世本》專籍記載說:“陸終子晏安之後。”此外,《姓氏考略》上說:“世本,陸終第五子晏安,唐堯君有晏龍,見山海經,當為晏氏所自出,望出齊國。”由此可見,晏氏是一個具有幾千歷史的古老家族,他們的得姓始祖是晏安,是陸終的第五個兒子。陸終則是祝融氏吳回之子,推算起來,他們是黃帝的後裔,龍圖騰的族人。主要繁衍于山東省境內,因此,《元和姓纂》一書記述他們的源流說:“左傳,晏子名弱,齊公族也,生嬰,字平仲,晏父戎,晏公厘並其族,漢有司隸校尉晏將。”望族居齊郡(今山東省臨淄縣)。晏氏後人尊晏安為晏姓的始祖。晏氏是一個具有幾千年歷史的古老家族。這個古老的客族,傳到了春秋時代,家族昌盛,成為齊國四大貴族之一。

齊國晏氏

春秋時期,身為宋國公室後裔的晏氏一族,於齊桓公時期投奔齊國,並定居齊國,世代為齊國大夫。

《管子·小匡》記載:“故使鮑叔牙為大諫,王子城父為將,弦子旗為理,寧戚為田,隰朋為行,曹孫宿處楚,商容處宋,季勞處魯,徐開封處衛,晏尚處燕,審友處晉。” 此處的“晏尚”應為齊國晏氏的開族始祖。

《管子·大匡》又記載:“管仲告晏子曰:‘貴人子處華,下交,好飲食,行此三者,有罪無赦。士出入無常,不敬老而營富,行此三者,有罪無赦。耕者出入不應於父兄,用力不農,不事賢,行此三者,有罪無赦。’” 房玄齡注釋,此處的晏子就是就是晏平仲的先祖,只是不知其名。

歷史名人

晏弱

晏弱,宋國公室子姓。 晏子之父桓子晏弱見於《左傳 ‧宣公十四年》:冬,公孫歸父會齊侯於谷,見晏桓子,與之言魯,樂。桓子告高宣子,曰:「子家其亡乎!懷於魯矣。懷必貪,貪必謀人。謀人,人亦謀己。一國謀之,何以不亡?」觀人論世,皆極中肯,顯見其胸中素有所懷,日後事功非僥倖而致。除上引之外,晏桓子之重要事跡見諸《左傳》者如下: 《左傳‧宣公十七年》:齊侯使高固、晏弱、蔡朝、南郭偃會。及斂盂,高固逃歸。夏,會於斷道,討貳也。盟於卷楚,辭齊人。晉人執晏弱於野王,執蔡朝於原,執南郭偃於溫。苗賁皇使,見晏桓子。歸,言於晉侯曰:「夫晏子何罪﹖昔者諸侯事吾先君,皆如不逮,舉言群臣不信,諸侯皆有貳志。齊君恐不得禮,故不出,而使四子來。左右或沮之,曰:『君不出,必執吾使。』故高子及斂盂而逃。夫三子者曰:『若絕君好,寧歸死焉。』為是犯難而來。吾若善逆彼,以懷來者。吾又執之,以信齊沮,吾不既過矣乎﹖過而不改,而又久之,以成其悔,何利之有焉﹖使反者得辭,而害來者,以懼諸侯,將焉用之﹖」晉人緩之,逸。 《左傳‧襄公二年》:齊侯使諸姜、宗婦來送葬,召萊子。萊子不會,故晏弱城東陽以逼之。 《左傳‧襄公六年》:十一月,齊侯滅萊,萊恃謀也。於鄭子國之來聘也,四月,晏弱城東陽,而遂圍萊。甲寅,堙之環城,傅於堞。及杞桓公卒之月,乙未,王湫帥師及正輿子、棠人軍齊師,齊師大敗之。丁未,入萊。萊共公浮柔奔棠,正輿子、王湫奔莒,莒人殺之。四月,陳無宇獻萊宗器於襄宮。晏弱圍棠,十一月丙辰而滅之。遷萊於郳。高厚、崔杼定其田。 晏桓子卒於魯襄公十七年,《左傳》云:齊晏桓子卒,晏嬰麤縗斬,苴絰帶,杖菅屨。食鬻,居倚廬,寢苫枕草。其老曰:「非大夫之禮也。」曰:「唯卿為大夫。」晏桓子以上,莫明來歷。上引《史記 ‧管晏列傳》載晏嬰為「萊之夷維人」,則其先萊人,至其父晏弱奔齊仕為大夫歟?然則晏氏於萊或有來歷,一旦入齊,竟為寒門小家,終不得比國、高、崔、慶之豪門強宗,于鬯香草校書云:春秋時齊晏氏為齊世民,嬰父弱,謚桓子,桓子以上無聞焉。《管子‧大匡篇》有晏子,房玄齡注但謂「平仲之先」,不能實其人,其家世之微,亦可見矣。

晏嬰

晏嬰,字仲(?-公元前500),謚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山東高密人。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40餘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嬰病逝。孔丘曾贊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現存晏嬰墓在山東淄博齊都鎮永順村東南約350米。晏嬰頭腦機敏,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其比為管仲。著有《晏子春秋》8卷250章。

晏殊

晏 殊,字同叔,北宋宰相,著名詞人,臨川人。景德初年曾以“神童”之名被真宗如為進士,慶曆中官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他填詞擅長小令,承襲南唐風格,多表現士大夫階層的詩酒生活和悠閒情致,語言婉麗,音調和諧。他的《浣溪沙》中有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之句,傳誦很廣。代表作有《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珠玉詞》等。他喜好賢能,范仲淹、孔道輔、歐陽修等都曾是他的學生。他的兒子晏幾道也是北宋著名的詞人。

晏鐸

晏 鐸,自貢富順縣人,明朝永樂十六年(1418年)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歷任福建道御史。他學問淵博,才華出眾,為官清正,政績斐然,受到人民愛戴,是明英宗時期的“景泰十才子”之一。

晏幾道

晏幾道,字叔原,號小山,晏殊的第七子,也是北宋有名的詞人,他的詞多感傷情調。

晏天章

晏天章,宋代棋師。他不但棋下得好,而且善於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著有《元元棋經》一書,為後世研究下棋理論提供了材料。

晏敦復

晏敦復,字景初(1120-1191),晏殊曾孫,宋代臨川文港沙河村(分屬進賢縣) 人。少就學於程頤。宋徽宗大觀三年(1109年)中進士。初任御史台檢法官。紹興元年,由禮部郎遷吏部郎。。因事件右丞相呂頤浩,貶為貴溪知縣。後改臨江軍通判。不久,復召為吏部郎,轉左司諫,進中書門下諸房公事。晏敦復為人剛直敢言,曾彈劾準西宣撫使劉光世強換淮西民田;揭露右丞相汪伯彥之子汪召嗣無德無才,反對派他擔任江西鹽司(轉運使)和袁州知州。紹興八年(1138年),金人遣使前來議和,要南宋君臣拜接金熙宗的詔書。吳敦復認為這是奇恥大辱,上疏堅決反對。宰相秦檜派人暗中拉攏,許以高官厚祿:“公能曲從,兩府旦夕可致”。他橫眉冷對,聲裂金石:“吾決不以身計誤國家,吾乃薑桂之性,到老愈辣。”紹興十五年,曼敦復代理吏部尚書,兼江淮經制使。因與秦檜不合,改任寶文閣直學士,並先後出任衢州知府、亳州提舉。後閒居數年卒。宋高宗曾給予“嚴峻耿直,敢於議政”的好評。

晏斯盛

晏斯盛,字虞際,號一齋,清朝新喻滸江(現為上高縣蒙山鄉所轄)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江西鄉試第一名,次年舉進士,為庶吉士。雍正元年分校順天鄉試,授翰林院檢討。五年為會試同考官。雍正六年(1728年)晏授山西道監察御史。山西,普是雍正皇帝的寵兒、當朝宰相朱軾(高安人),於康熙劣官史,做出了好成績的地方。因此,當晏斯盛前往山西任上,雍正賜他浮水古硯及筆墨時,鄭重說明:“此太學士朱試所進,今以賜汝,汝可時時把玩,勉為朱軾可也。”雍正這番話,晏斯盛當然心領神會,銘記在心。一到山西,便新官上任三把火,敢於碰硬腦。當時清政府派往山西駐防、監視人民的鑲黃旗軍胡作非為,恣意要馬匹,凌辱官紳。晏斯盛了解到這情況,即向雍正如實報告。雍正閱後即批;“晏斯盛據實陳奏,甚屬可嘉,若隱忍不言,則此輩愈多事矣,晏斯盛著交部議敘。”晏到安徽的第三、第四兩年,連年旱災,安徽江北州、縣人民大量逃荒,離鄉別井,外出求食。旱災原因,主要是沒有修水利。晏花了很大精力,用以工代賑辦法抓興修水利,同時寫了江北水利書二卷,總結水利興修與否的經驗教訓,及其興辦措施等等。其時又奉上級命令,要他暫時管理好龍江、西新各關口稅務,並要將這些稅務關口的積弊上奏,要實事求是,不以隱以私情。大概是這兩件事情都辦得不錯,乾隆比較滿意,乾性七年(1742年)三月又擢升為山東巡撫。乾隆八年(1743年)三月,晏調湖北巡撫。乾隆十六年(1751年)春,晏斯盛聞乾隆南巡,曾往安徽淮上迎駕,兼述衷腸。這年十一月,又往北京祝皇太后壽。乾隆問斯盛:“汝母年幾何?”對曰:“八十又八。”翌日,乾隆賜晏母“春永萱庭”匾額及內緞荷包。次年正月晏抵家,不久便病死。乾隆遣官諭祭。晏著有《易學初津》、《禹貢解》、《楚蒙山房易經解》、《詩集》數十卷,皆梓行。

晏陽初

晏陽初,中國平民教育家。又名興復(1890-1990)、遇春、雲霖。四川巴中人。1913年就讀於香港聖保羅書院(香港大學前身),後轉美耶魯大學,主修政治經濟,1918年畢業,獲學士學位。1919年入普林斯頓大學研究院,攻歷史學,獲碩士學位。1944-1945年,美國錫拉丘茲等三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晏陽初大學畢業後,立志獻身平民教育。1923-1949年長期擔任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會總幹事。1926年在河北定縣(今定州市)開始鄉村平民教育實驗。1940年創辦中國鄉村建設育才院(後名鄉村建設學院)任院長。1950年離台灣赴美國。50年代以後,協助菲律賓、泰國、瓜地馬拉、哥倫比亞及加納等國建立鄉村改造促進會。60年代在菲律賓創辦國際鄉村改造學院,任院長及該院理事會主席。晏陽初還曾在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擔任顧問。晏陽初早期開展平民教育運動時,認為中國的大患是民眾的貧、愚、弱、私“四大病”,主張通過辦平民學校對民眾首先是農民,先教識字,再實施生計、文藝、衛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養知識力、生產力、強健力和團結力,以造就“新民”(見鄉村建設),並主張在農村實現政治、教育、經濟、自衛、衛生和禮俗“六大整體建設”,從而達到強國救國的目的。著有《平民教育概論》、《平民教育的真義》、《農村運動的使命》等。後期為紀念他特上映同名電影《晏陽初》。

遷徙分布

晏氏或是一個典型的漢族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零二位,人口約五十七萬八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36%左右。)晏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晏姓出自姜姓。上古時候的黃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領,他的氏族崇拜龍圖騰。黃帝有個孫子叫作顓頊,也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領。顓頊又有一個曾孫,叫 晏安,而晏安就是晏姓的始祖。春秋時期,齊國有個大夫被封在晏(今山東省齊河縣西北的晏城),他的後代以封地名作為姓氏,稱為晏氏,世代相傳,就形成了晏姓。晏姓的望族居住在齊郡,即是今天的山東臨淄一帶。晏姓是當今較罕見姓氏,但分布頗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027%,居第324位。尤以湖北、四川、江西等省多此姓,三省晏姓占全國漢族晏姓人口的82%。

郡望堂號

郡望

齊郡:西漢時期先為臨淄郡,後改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隋、唐兩朝改為青州北海郡。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

濟陽郡:戰國時期為魏國城邑,西漢時期改置為濟陽縣,治所在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部。濟陽縣在唐朝初期併入冤句縣。晉朝惠帝時將陳留郡的一部份劃出來設定濟陽郡,治所在濟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山東省東明縣以及定陶縣一帶地區,距今河南省正陽縣不遠。晉惠帝後來將陳留郡的一部份劃出來設定濟陽郡,治所在濟陽,轄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山東省東明縣、定陶區一帶,距今河南省德正陽縣不遠。東晉後期晉室南渡後,濟陽郡被廢黜。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①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群定居,時境為“東夷”之地,太嗥氏為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為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後演化為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於此,戰國時期為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②東晉時期置於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後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後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③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後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為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

堂號

齊郡堂:以望立堂。

濟陽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東海堂:以望立堂。

廉儉堂:春秋時期的齊國宰相晏嬰,他雖然身居高位,卻嚴格要求自己,力行節儉,很少吃肉,他的妾也不穿帛,他的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孔子對他的品行很讚賞。

久敬堂:同廉儉堂。

字輩排行

湖北省隨州市晏氏字輩:“宗元一本,世代永昌,仁文秀啟,邦家之光”

湖北紅安晏氏字輩:“興政首維高有志光錢席”。

湖北麻城、重慶墊江晏氏字輩:“開學大有道中孝正乾坤”。

湖北麻城乘馬崗晏氏字輩:“清安朝勝電,佳國落風登”。

湖北黃岡晏氏字輩:“忠予日振興克山傳久遠紹慶家升茂”。

湖北孝感晏氏字輩:“見佳學良,修名(明)茂實”。

湖北應城晏氏字輩:“啟和崇哲……”

湖北襄樊晏氏字輩:“學開兆紅興”。 湖北鹹寧桂花鎮、花紋鄉、古田鄉(汀泗橋鎮)晏氏字輩:“勝景長明啟文開煥(漢)國光”。

湖北鍾祥晏氏字輩:德修化必成。

湖南隆回晏氏字輩:“東經仁朝國世永昌崇錫大啟貽忠孝才華毓彥良”。

湖南沅江晏氏字輩:“定其世序光於家邦人才續起大煥文章”。 湖南益陽晏氏字輩:“祖修洪德澤源遠正家傳”。

四川成都晏氏字輩:“名正言順事成禮樂興聲鴻實大世代文章盛”。

四川瀘州晏姓字輩:“鳳明智攀克,登仕聯先國,正大啟文元……”

重慶永川晏氏字輩: 元山以明祖起樹德聲振家理,世育英賢代顯良士,文運天開忠孝銘幾

四川瀘縣晏氏字輩:祖啟樹德、聲正家邦、朝廷安定、世代榮昌、光明顯達、禮儀文章、傳宗久遠、永繼書香。

四川瀘州古藺縣二郎鎮 東新鎮晏氏字輩:

玉鳳可朝、榮(瑢子)(~子)(弘子)文登世、仕應芳(宗延啟)全、福祿雲(榮)昌、銀德金賢、才奇有光、天國顕紹、永懋成章。

四川儀隴晏氏字輩:“趙前天正大光明玉見勛任朝多吉慶永樂萬年新”。

重慶榮昌晏氏字輩:“大啟沂蒙志,臨文萬歲光,佳傳名德遠,四華照書香”

安徽靈璧晏氏字輩:“學朝東金榮桂懷忠”。

安徽廣德晏氏字輩:“大慶玉永芳長”。

安徽明光管店鎮晏氏字輩:“學朝東金榮桂懷忠”。

貴州省納雍縣張家灣鎮/織金縣晏氏字派:“白 啟 朝 文 仕 正 國 忠 永 成 家 良 易 道 德”

貴州省黔南州 字輩:君恩文子朝 啟順發應江 嘉平天興盛 廣傳正澤昌

貴州盤縣晏氏字輩:“正大光明……”

貴州興義晏氏字輩:“聰文朝必士,瓊心體日卿;景斯勛光廷,祥和慶元春;雲德先學泰,潤澤振奎恩;向旭章其瑞,昌明世維興;福祿勝佑啟,富貴守義信;宏志躍廣宇,俊秀毓茂森;懷仁同順達,尊禮鼎芳臻;建立隆雄偉,賢才炳浩英;曉樂常恆吉,安邦定永禎;繼儒榮華顯,忠孝照乾坤。”

廣東韶關晏氏字輩:“永模紹許福”。

陝西鎮安晏氏字輩:“文玉明時啟應(大)士(佑)廷居昌繼祖承敬友儒學延積芳品自崇正道訓宜遵典章名譽傳昭代功烈紀太常忠直立心法作述定遠長德澤大佑啟萬年紹書香”。

江蘇阜寧晏氏字輩:“維步愛雲程達”。

天津晏氏一支字輩:“春長玉金志”。

江蘇灌南晏氏字輩:“仁義禮智信德文明家和地利國泰時順祖積昌隆永世光榮”。

貴州遵義綏陽縣晏氏字輩:“道元國奇文,庭光宗耀祖,德厚長福祿,君恩永遠春。”

雲南省宣威市晏氏字輩:“聰文朝必仕,瓊心體日卿,景斯勛光廷,祥和慶元春,乾坤鹹泰履,鼎晉萃豐恆。”

江西宜春晏氏字輩:“月朗光門楣,祿由修天爵,精忠朝廷崇,詩書聖賢作,銘漢樹炳城,錦江松炫鏡,鋒源梓煥培,金清權煜堅。”

資料有待補充。

宗祠用聯

四言聯

望出齊郡;

姓啟晏龍。

——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晏姓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臨川名士;

齊國賢卿。

——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詞人晏殊,字同叔,撫州臨川人,景德年間賜同進士出身,慶曆年間官至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兼樞密使。其詞作擅長小令,多表現詩酒生活和悠閒情致,語言婉麗。下聯說春秋時齊國大夫晏嬰,字平仲,夷維人,齊靈公時,繼其父親晏弱為齊卿,歷靈公、莊公、景公三世。曾奉景公命出使晉國聯姻,與晉國大夫叔向議論齊國政治,預言齊國政權將為田氏所取代。雖至高官,但生活儉樸,每頓飯不吃第二種肉菜,妾不穿絲帛做的衣服,他的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在諸侯中享有很高威望。後人採集他的言行,編成《晏子春秋》。

霸君建績;

興學做人。

——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齊大夫晏嬰名顯諸侯。下聯典指宋·晏殊知睢州時興學授徒,人才輩出。

苴裘共仰;

骨鯁無慚。

——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齊晏嬰。下聯典指宋晏敦復。

五言聯

晏子光萬古;

棋經煥千秋。

——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齊國正卿晏嬰,字平仲,夷維(今山東省高密)人。連任靈、莊、景三朝正卿、執政五十餘年,以節儉力行,謙恭下士著稱於時。有《宴子春秋》內外篇,凡八卷二百十五章。下聯典指宋代棋師晏天章,有《元元棋經》傳世。

論駁廿四事;

文集百卷書。

——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吏部侍郎晏敦復,曾論駁二十四事,反對秦檜投降求和的主張。官至尚書等職。下聯典指宋代神童晏殊。

八言聯

秉軸選才,終招快婿;

結寨御賊,夙仰恭人。

——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晏殊善知人,二女分別嫁富弼、楊蔡。下聯典指宋曾氏寡婦晏氏募田丁,結寨若牛山下,捶鼓擊賊,賊平,受封為恭人。

童子能文,仰同叔之天坦;

相臣克儉,美平仲之家風。

——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神童晏殊,字同叔,臨川人。景德初,以神童薦,真宗召與進士並試廷中,殊援筆成。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工詩擅文,有《類要》一百卷,《文集》二百四十卷。下聯典指宋代名人晏敦的事典。

開國軍人

晏福生

晏福生(1904-1984),原名晏國金。湖南省醴陵縣人。1923年參加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曾任安源煤礦工人糾察隊隊長。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參加醴陵暴動,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醴陵赤衛團排長,湘東南獨立師第3團副官,紅8軍第22師四19團特派員、團政治委員,紅6軍團第18師政治委員,第16師政治委員,西路軍總部教導團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0師359旅717團政治委員,陝甘寧留守兵團警備第一旅副政治委員,八路軍南下第二支隊政治委員,359旅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獨立第1師政治委員,第28師政治委員,第四野戰軍47軍副軍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湘西行政公署主任,湘西軍區司令員,湖南人民政府民政廳廳長,湖南軍區副政治委員、第二政治委員,廣州軍區副政治委員、顧問。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4年4月7日因病在廣州逝世,終年80歲。

晏慶明

晏慶明(1900-1933.9),湖北省大悟縣人。早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青年時代,靠替地主放牛和賣長工度日。1930年2月在大悟縣河口參加赤衛隊。

1930年2月後,歷任大悟縣赤衛隊排長、隊長等職,率領部隊經常活動在紅安、河口、劉集一帶,打擊地方民團的反動勢力。1931年編入中國工農紅軍,任紅4軍團長。在攻打七里坪戰鬥中,親自率領突擊排,插入敵人的陣地直搗敵軍老巢,給敵軍以重創,並活捉了敵團長,為奪取整個戰鬥的勝利創造了條件。紅四方面軍西征後,留在鄂豫皖蘇區堅持游擊鬥爭。1933年9月,在紅安大山寨戰鬥中,胯部受傷,寄住革命民眾家中療養。不久因國民党進攻,轉移到劉集新屋咀養傷。由於醫藥缺乏致傷口惡化而去世,時年33歲。

晏維貴

晏維貴(1912-1936),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早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參加革命。

1928年參加黃安縣赤衛隊,積極發展地方武裝,參加懲治土豪劣紳等農民運動。1931年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紅4軍。1932年紅四方面軍主力轉移入川後,根據中共黨組織安排,留根據地繼續堅持鬥爭。同年轉入紅25軍,任紅25軍游擊師師長。1936年率部轉戰麻城,在一次與敵激戰中不幸中彈犧牲,時年24歲。

【中國共產黨晏姓高級領導人、革命英烈生平簡介】

晏八風

晏八風(1905-1932),安徽省金寨縣人。幼入私塾讀書10餘年,輟學後在家鄉教書。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大革命時期,1925年隨周維炯、李升武等到武漢入東湖農民運動講習所。後以教書為名進行革命活動。1927年春在家鄉創辦共進第五國小,和毛紹成等組織農民協會。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秘密組織有志青年結拜“三十六弟兄”,開展革命活動。1929年立夏節,率領三十六弟兄在包畈宣布武裝起義,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第32師。同年冬奉調中共赤南縣委任秘書。1931年夏調中共六安中心縣委任組織委員兼軍事委員。1932年春調中共固始縣任組織部部長。同年秋升任中共固始縣委書記兼獨立團政治委員。率部與敵作戰時犧牲,時年27歲。

晏春山

晏春山(1893-1933.5),女,湖北省黃陂縣人。出生在貧寒家庭。十幾歲時被父母送到武漢紗廠做工,結識了忠厚淳樸的碼頭工人潘家年,在患難中結為夫妻。1927年底加入中國共產黨。

大革命時期,1927年和丈夫帶著兩個小孩回到他的家鄉河南省光山潘家灣(現河南省新縣郭家河)務農。潘家灣與湖北黃安(今紅安)七里區的楊家窪隔河相望。當時北伐軍已攻克武漢,革命形勢迅猛發展,楊家窪的農民運動搞得轟轟烈烈,直接影響到河對面的潘家灣。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9年夏帶領潘家灣一帶貧苦農民,參加了鄂豫邊區的白沙關暴動,並當選為婦女主席,後任中共河南省新縣潘家灣黨支部副書記。1932年秋任中共新縣潘家灣黨支部書記,兼管婦女工作。經常化裝成賣燒餅、油條的小販,來往於七里坪、潘家灣一帶,蒐集敵情,散發傳單,幫助紅軍照看傷病員,購買糧食、食鹽、藥品、電池等生活必需用品。1933年5月,在組織發動婦女的一次活動中,不幸被國民黨“清剿隊”發現,在灣店的周凹被逮捕,施以種種酷刑。一天佯裝忍受不了酷刑,答應願意帶路去找游擊隊,敵人將她反綁起來,用鐵絲穿透其手腕,荷槍實彈地跟在後面。當她把敵人帶到懸崖陡壁的大花台頂後,“清剿隊”問她:“紅軍在哪裡?”“就在這裡,你們跟我來。”接著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紅軍萬歲!”的口號,縱身跳下懸崖,壯烈犧牲,時年40歲。

晏氏人口統計

數據來源:全國公民身份證號碼查詢服務中心 數據統計日期:2010-12-31
排名次直轄市、省、區名稱人 數備註
總全國總人數521,485
1江西省77,588
2四川省66,896
3湖南省59,690
4湖北省54,705
5雲南省47,418
6貴州省40,891
7重慶市38,869
8河南省23,672
9陝西省20,892
10安徽省20,069前十省占86.4%
11江蘇省18,138
12河北省7,829
13廣西壯族自治區7,389
14甘肅省5,979
15遼寧省4,796
16山東省4,462
17廣東省3,154
18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639
19福建省2,493
20北京市2,391
21黑龍江省2,121
22浙江省1,794
23吉林省1,653
24上海市1,441
25天津市1,348
26內蒙古自治區977
27寧夏回族自治區718
28青海省660
29山西省532
30海南省187
31西藏自治區9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