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維條形碼

條形碼可分為一維條碼 (One Dimensional Barcode, 1D) 和二維碼(Two Dimensional Code, 2D)兩大類,目前在商品上的套用仍以一維條形碼為主,故一維條形碼又被稱為商品條形碼。世界上約有225種以上的一維條形碼,每種一維條形碼都有自己的一套編碼規格,規定每個字母(可能是文字或數字或文數字)是由幾個線條(Bar)及幾個空白(Space)組成,以及字母的排列。一般較流行的一維條形碼有39碼、EAN碼、UPC 碼、128碼,以及專門用於書刊管理的ISBN、ISSN等。

條形碼是將線條與空白按照一定的編碼規則組合起來的符號,用以代表一定的字母、數字等資料。在進行辨識的時候,是用條形碼閱讀機掃描,得到一組反射光信號,此信號經光電轉換後變為一組與線條、空白相對應的電子訊號,經解碼後還原為相應的文數字,再傳入電腦。條形碼辨識技術已相當成熟,其讀取的錯誤率約為百萬分之一,首讀率大於98%,是一種可靠性高、輸入快速、準確性高、成本低、套用面廣的資料自動收集技術。 世界上約有225種以上的一維條形碼,每種一維條形碼都有自己的一套編碼規格,規定每個字母(可能是文字或數字或文數字)是由幾個線條(Bar)及幾個空白(Space)組成,以及字母的排列。一般較流行的一維條形碼有 39碼、EAN碼、UPC 碼、128碼,以及專門用於書刊管理的ISBN、ISSN等。
各種一維條形碼的發明年代歸納於表 1. 1,標準制定年代則歸納於表 1. 2。
表1.1 一維條形碼發明年代表
條碼名稱 發明人或公司 特殊意義
1949 Bull’s Eye Code(公牛眼碼) N. Joe Woodland, Bernard Silver 第一個條碼
1973 UPC IBM 首次大規模套用的條碼
1972 Codabar Monarch Marking System  
1974 39碼 David C. Allias (intermec) 第一個商業性文數字條碼
1976 EAN EAN協會  
1981 Code 128    
1983 Code 93    

表1.2 一維條形碼標準制定年代表
條碼 納入標準
1982 Code39 Military Standard 1189
1983 Code39, Interleaved 2 of 5, Codabar ANSI MH10.8M
1984 UPC ANSI MH10.8M
1984 Code39 AIAG標準
1984 Code39 HIBC標準

從UPC以後,為滿足不同的套用需求,陸陸續續發展出各種不同的條形碼標準和規格,時至今日,條形碼已成為商業自動化不可缺少的基本條件。條形碼可分為一維條碼 (One Dimensional Barcode, 1D) 和二維碼(Two Dimensional Code, 2D)兩大類,目前在商品上的套用仍以一維條形碼為主,故一維條形碼又被稱為商品條形碼,二維碼則是另一種漸受重視的條形碼,其功能較一維條形碼強,套用範圍更加廣泛,詳細內容將在下一章介紹。
目前全世界一維條形碼的種類達225種左右,將介紹最通用的標準,如UPC、EAN、39碼、128碼等。此外,書籍和期刊也有國際統一的編碼,特稱為ISBN(國際標準書號)和ISSN(國際標準叢刊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