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作賞析
此圖作於1465年。粗看似一笑面彌勒盤腿而坐,體態渾圓,細看卻是三人合一。左為一著道冠的老者,右為一戴方巾的儒士,二人各執經卷一端,團膝相接,相對微笑,第三人則手搭兩人肩上,露出光光的頭頂,手捻佛珠,是佛教中人。作品構思絕妙,人物造型詼諧,用圖像的形式揭示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主題思想。作品線條細勁流暢,頓挫自如,顯示出作者純熟的繪畫技藝。
題材故事
陶淵明、陸修靜與慧遠法師三人發生在廬山東林寺虎溪前的故事又稱“虎溪三笑”,流傳至今。虎溪在廬山東林寺前,相傳晉僧慧遠居東林寺時,送客不過溪。一日陶潛、道士陸修靜來訪,與語甚契,相送時不覺過溪,虎輒號鳴,三人大笑而別。另有一說主人公為佛印、蘇東坡與黃庭堅。不論哪種說法,都是歷代文人渲染所致,未必真有其事。依史實言之,慧遠示寂於東晉安帝義熙十三年(417),陶淵明若逝世於劉宋元嘉四年(427),則二人為同一時代之人,且淵明系潯陽人,地與廬山相近,二人之交遊未必不可能。關於陸修靜之事跡,依辯正論卷六、甄正論卷下、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一、續高僧傳卷二十三曇顯傳、佛祖歷代通載卷十等所述,修靜於梁敬帝紹泰元年(555),與曇顯對論佛道二教之優劣,時當慧遠示寂後一三八年。另據佛祖統紀卷二十六載,修靜逝世於劉宋泰始三年(467);又據道教類書之雲笈七籤本傳載,修靜逝世於劉宋元徽五年(477),享年七十二。故知慧遠與修靜之時代相去甚遠,二人交遊之說極牽強。
畫作緣由
明朝成化帝憲宗朱見深登基不久繪製的《一團和氣圖》,並附《御製一團和氣圖贊》一首。有學者甚至認為他是《一團和氣圖》的創始人。不管推斷有無根據,至少可以說明朱見深與《一團和氣圖》關係密切。其實,成化帝繪製該圖是有特定緣由的:1、期望全國朝野安定團結
天順八年(1464年,甲申)正月十七日,二十二日,皇太子朱見深即皇帝位,以明年為成化元年。因此,成化元年六月初一應是成化帝即位接近一年半左右。出於對群臣萬眾一心的期望,他繪《一團和氣圖》並制《一團和氣圖贊》的用意,與為于謙平反,並承認代宗景泰帝的歷史地位有直接關係,對朝政的安定團結有積極意義。明憲宗成化朱見深繪製《一團和氣圖》。
2、體現“三教合一”思想
很久以來,儒、釋、道三教一直影響我國文化的三大主流宗教,關係錯綜複雜。如果各自教派相互對立,必然消耗體力力,不利於社會安定發展。成化帝所繪《一團和氣圖》乍看如同一人,實為三者。根據《御製圖贊》推測,圖中笑面彌勒應為慧遠法師,左側著道冠者應為陸修靜,右側飾儒巾者則為陶淵明,三人各為儒、釋、道教代表,整個畫面布局巧妙,和睦喜氣。
“三教合一”的思想不僅流露在成化帝身上,在許多寺廟文物上也有所體現。以佛教聖地少林寺為例,千佛殿西側是具有道教色彩的地藏殿,殿內南北兩面供十大閻羅王神位,後壁繪製有濃厚儒教色彩的《二十四孝圖》;鐘樓前有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明癮之子朱載請所立的《混元三教九流圖贊》碑,刻有《混元三教九流圖》,畫面是釋迦、孔子、老子三聖合體像,該圖極有可能是朱載瑜借鑑其曾祖成化帝的《一團和氣圖》所制。圖贊中寫到:“三教一體,九流一源;百家一理,萬法一門。”體現了三教合流、和睦相處的思想宗旨。
相關內容
御製一團和氣圖贊朕聞晉陶淵明乃儒門之秀,陸修靜亦隱居學道之良,而慧遠法師則釋氏之翹楚者也。法師居廬山,送客不過虎溪。一日,陶、陸二人訪之,與語,道合,不覺送過虎溪,因相與大笑,世傳為三笑圖,此豈非一團和氣所自邪?試揮彩筆,題識其上:
“嗟世人之有生,並戴天而履地。既均稟以同賦,何彼殊而此異?唯鑿智以自私,外形骸而相忌。雖近在於一門,乃遠同於四裔。偉哉達人,遐觀高視;談笑有儀,俯仰不愧。合三人以為一,達一心之無二。忘彼此之是非,藹一團之和氣。嗯!和以召和,明良其類。以此同事事必成,以此建功功備。豈無斯人,輔予盛治?披圖以觀,有概予志。聊援筆以寫懷,庶以譽俗而勵世。”
成化元年六月初一日